發展階段
經濟相互依賴理論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隨著西歐共同市場的出現,有些西歐國家形成了與美國有所隔離的新的經濟集團,於是,有關已開發國家之間相互依賴關係的理論研究便應運而生。到了70年代,廣大開發中國家在經歷了政治獨立的基礎上,進一步謀求自身的經濟發展,並隨之表達了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強烈願望,這就直接危及已開發國家的既得利益。在這種情勢下,專門研究南北經濟相互依賴關係自然成為國際經濟界的一大熱門話題。可進入80年代之後,開發中國家普遍遭遇眾多的經濟困難,它們與已開發國家的經濟關係又陷於停滯,相互依賴帶來了不少的負面影響,因而相互依賴理論也面臨很多的質疑和批評。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現實背景下,各國經濟相互聯繫、彼此依賴的程度更達到前所未有的狀況,從1992年德國調整國內銀行存貸款利率差點導致世界貨幣體系崩潰,到1997年由泰國引發出災難深重的亞洲金融危機,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樣,有關相互依賴理論的研究自然又重新為人們所青睞。
主要內容
必須強調,人們出於各自的需要和考慮,從不同的視角研究和闡述著相互依賴理論,從而包含著有所不同的具體範圍。倘若將激進學派的有關理論存而不論,那么,大多數學者涉及的內容主要有:
1.相互依賴程度的具體衡量
有關學者常常使用比較複雜的數學模型對此進行定量的研究和分析。同時,人們還用一些具有關鍵作用的基本指標加以具體計量。它們主要有:
一是國際貿易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比。本來國際貿易作為GDP的一個函式是隨著後者的增加而增加的。但是,如果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則表明國民經濟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在不斷加大,也可能提高了國內生產與消費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
二是出口貿易額與GDP之比,即出口依存度。從某個時點來看,一國具有比較高的出口依存度,反映了它對國外需求有著較大的依賴性。就一個時段而言,如果這個比率呈現上升的趨勢,則說明它與相關國家的相互依賴程度存在加深的趨勢。
三是國際資本流動量與GNP之比。這個指標可以分別從三方面,即非貨幣部門私人資本長期流動總額、私人資本流動總額和總資本流動額各自與GNP的關係加以考察。總的說來,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和速度不斷上升,則加速了國際經濟的相互傳遞和依賴。
2.各國經濟貿易相互依賴的具體表現
世界各國經濟貿易相互依賴可以表現在不少方面,具體的主要有:
經濟貿易結構的相互依賴。從大的方面看,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和高科技產品占有比較優勢,而開發中國家則出口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這就決定了這兩類國家各自的經濟貿易結構以及彼此的依賴性,因為雙方要有效地、持續地發展本國經濟,都離不開對方優勢產品的大量進口。再就已開發國家不同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思路而言,它們又進一步推動著已開發國家之間經濟貿易結構的依賴性。例如,美國早就在不少資本密集型產品領域(如家電產品)放棄了國際競爭,從而需要大量進口這類產品。
經濟貿易目標的相互依賴。有時一個國家實施自己的經濟貿易目標還需要甚至依賴其他有關國家在經濟政策上的配合和協調。例如,一國需要在外匯匯率比較穩定的條件下開展貿易活動,或需要努力實施國際收支的大致平衡,或需要防止國際通貨膨脹傳導進口,那么,它必然希望主要貿易對手的貨幣匯率也相對平穩,或同它們的貿易往來不要大起大落,或對方能把貨幣穩定作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可見,這些希望的實現就不能不依靠有些國家經貿目標的相互配合。
經濟貿易政策的相互依賴。上述兩方面的相互依賴就進一步促成了雙方在經貿政策上的密切關係。這就是說,彼此經貿政策的內涵、運作方式乃至實際效果都會給對方帶來各種經濟影響,有時這種影響還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因而它們之間的協調和互動已必不可少。換言之,一方某些巨觀經濟政策一旦發生變動,常常會直接給另一方的經濟活動帶來變化,從而迫使後者也相應地調整有關政策。
經濟貿易干擾因素的相互關聯。如果兩個國家的外生干擾因素的聯繫程度比較密切,那么,它們之間的經濟聯繫往往趨於比較緊密。例如,它們的經濟都受到了國際遊資的嚴重衝擊,或者受到了跨國公司轉移定價策略的同樣影響,那么,這兩個國家的經濟聯繫程度就會逐漸加深。
3.相互依賴的傳導機制
許多國家在經濟上的依賴程度往往因傳導機制的推動而日趨加深,所以,有些學者針對傳導的渠道或方式、作用機制和實際後果也作了一些理論探索。例如,兩國不僅可以通過進出口貿易,而且能夠經由直接或間接投資、金融往來、技術交換、勞務流動、經濟援助、本幣匯率變動等諸多渠道,提高著相互的經濟依賴程度。這從又一個側面說明,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所有屬於開放型經濟體系的國家都會明顯加深同外部經濟世界的依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