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依賴理論

相互依賴理論是指關於國際關係處於一個相互依賴的時代的理論。其主要內容為:(1)相互依賴是不同國家及不同國家內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其作用之大小取決於對交流的限制和進行交流付出的代價。它是以各方的利益和代價為衡量標準的。(2)相互依賴不是等量的利益均沾,既包括平等互利的相互依賴,又包括不平等的相互依賴。(3)相互依賴是一種過程,不是目的。通過諸如經濟活動或生產平衡的機制形成相互依賴的對策。(4)相互依賴論在承認國家仍是國際關係主體的同時,還認為非政府間的跨國聯繫渠道眾多,聯繫是多樣化的,僅靠軍事因素無法處理多樣化特點聯繫中出現的矛盾與衝突。(5)科學技術發展和經濟的迅猛前進,世界上與世隔絕的地區和國家已不復存。國際關係中的相互依賴與聯繫是全局性和總體性的大問題,這構成了現代國際關係變化的新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相互依賴理論
  • 外文名:無
  • 特指:各個國家和區域之間,
  • 簡介:經濟發展過程中都不是彼此孤立的
介紹,內容,主要觀點,分類,

介紹

相互依賴理論是指各個國家和區域之間,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彼此孤立的,而這一理論是由我國著名區域經濟學家劉再興先生歸納提出的。西方一些經濟學家也就二次大戰後以歐洲共同體為代表的區域一體化的相互依賴關係,“南北”之間、“南南”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從理論上進行了分析和探討,闡述了世界經濟相互依賴的理論。
布魯克菲爾德的相互依賴觀點:
已開發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僅比不已開發國家更依賴於資源和資本密集的技術,而且也依賴不已開發國家的資源、勞動力和市場。受依賴關係的影響,不已開發國家的內部變革也使得它們越來越依賴已開發國家的資源和資本。所以,很難區分出它們誰依賴誰,實際上是相互依賴。在世界範圍內,沒有相互依賴,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無法進行下去。
西方學術界對相互依賴的理解:
世界上的任何國家之間都存在相互依賴關係,只不過程度有所差異。
相互依賴意味著依賴是雙向的傳遞和影響,而不是只作用於某一方。
相互依賴的內容和程度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因此,可以這樣來理解相互依賴,即國家之間在經濟發展上(包括經濟行動和政策)所發生的雙向作用、影響的過程或現象。
衡量相互依賴程度的指標:
國際貿易的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的比值。
各種出口貿易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變化。
國家之間資本雙向流動(包括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指標。
對相互依賴的認識:
相互依賴對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相互依賴的變化對於不同的國家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就是說對某些國家有利的變化,對另一些國家則可能不利。
此外,相互依賴的影響並不完全表現為積極或消極,而可能是這兩種影響同時存在、交織。

內容

區域“相互依賴理論”的基本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相互依賴性。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相互聯合越來越明顯,尤其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更加強調區域經濟發展的相互依賴,這種相互依賴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
(2)區域相互依賴的全面性。當代世界各國間釣相互依賴,已經擴展到全世界範圍,包括一切國家、一切民族,並且擴展到各個方面,即不僅包括某一領域內的相互依賴,而且還包括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等領域的相互依賴。
(3)相互依賴的雙向性。區域和國家間的相互聯繫具有互利性,而不是單方面的和單向的。

主要觀點

相互依賴理論的主要觀點是:結果得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評判結果的兩個標準,第一個標準是我們的期望,第二個標準是如果沒有現在的伴侶,我們會過的怎樣。
相互依賴理論認為,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比較水平(ComparisonLevel,CL),即個體認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應得結果的價值。比較水平是基於過去的經驗。如果一個人過去的伴侶關係回報率很高,那么目前他的比較水平就比較高,他們就會期望、並且從內心認為自己理應得到非常好的結果。相反,如果過去的交往經歷很糟,那么他的期待會少,比較水平也低。在從悲慘到狂喜的序列中,比較水平只是一個中性點。比較水平是衡量我們的關係滿意度的標準。如果結果超過比較水平,就會感到幸福;表明得到的超過了在與他人交往中的期望的最低平衡點。幸福的程度取決於所得到的超過期望的程度,結果遠遠超過比較水平,個體就會感覺非常幸福;反之,結果低於比較水平,即使結果也不錯,做的也比其他人好,個體也會感到失望。例如一個有錢、有名望的人,其比較水平會超乎尋常地高,即使有一個光彩奪目、魅力超凡的伴侶,仍然會感到不滿足。因此,親密關係中滿意度不是簡單地取決於結果好壞的絕對值,而是來自於結果與比較水平的對比,如下所示:
結果一比較水平(CL)=滿意度/不滿意度
相互依賴理論認為我們為了衡量我們在其他關係中是否會更好,還會用替代選擇的比較水平(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CLalt)。替代選擇的比較水平是指,如果脫離目前的關係,轉向可以得到的、最好的、作為替代的伴侶關係或環境而得到的結果。如果其他的關係能給我們帶來更好的收益,即使我們對現狀滿意,也會離開現在的伴侶,轉而尋求更大的收益(人總是在追求可能得到的最好的結果,即所謂“人往高處走”)。相反,即使我們對現在的關係不滿意,在沒有更好的替代選擇出現之前,人們不會脫離現有的關係。這點可以解釋為何有人身陷悽慘境地,卻不選擇離開;儘管現狀使他們不幸,而一旦離開,處境可能更糟。假如知道有更好的境況在某處等待自己,他們肯定會選擇離開(Choice & Lamke 1999;Heaton & Albrecht 1991)。對關係的滿意與否並不是我們選擇留下還是離開的決定因素,而是取決於替代選擇的比較水平,這可以說是相互依賴理論特別有趣的重大發現。
所以,替代選擇的比較水平決定我們對關係的依賴度。不管滿意與否,一旦相信已盡己所能,我們就會依賴現有的伴侶,不會輕言離開。而且,當前的結果和情況更糟的替代選擇之間的差距越大,依賴度就越深。如果現狀只是比在別處等待我們的結果好一點,一旦替代選擇的情況有所提高,我們就不再需要當前的夥伴而選擇離開。

分類

根據人們所經歷的比較水平、替代選擇的比較水平、結果,相互依賴理論將關係分為四種不同的關係大類。
第一種類型:幸福穩定的關係。當人們的結果超出了他們的比較水平和替代選擇比較水平,即他們從伴侶那裡得到的比應得的更多,他們相信自己比在別處做得更好,所以他們是幸福的,這時關係也是穩定的,他們不會移情別處。這裡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下,替代選擇比較水平高於比較水平,這時個體會更滿意;另一種則剛好相反,即一個人的比較水平高於替代選擇比較水平,個體會更依賴。這兩種情形中的個體都是處在幸福穩定的關係中。
第二種類型:不幸福但穩定的關係。當人們的結果低於比較水平但高於替代選擇比較水平時,人們是不滿意的,因為得到的低於自己所預期或認為應得的,但他們認為自己在別的關係中不會比現在好,所以還會保持現有關係。他們的關係不幸福但是穩定,自己並不想離開。
第三種類型:幸福但不穩定的關係。如果人們的替代選擇比較水平比結果高,比較水平卻比結果低,即表明他們對自己目前的伴侶感到滿意,但綜合考慮,別處有更具吸引力的結果在等待自己。他們目前的關係幸福但不穩定,因為他們不可能固守原處。例如,你喜歡你現在的工作,但是.另外的公司給你更高的薪水和職位,有更好的發展機會,那么你就會權衡各種因素如離開朋友、搬遷的成本、新職位的挑戰性等等,如果結論是離開會更好,你就會毫不猶豫地離開。
第四種類型:不幸福不穩定的關係。人們的結果比比較水平和替代選擇比較水平都低。在這種情況下,兩種水平哪個稍高一點或稍低一點都沒有什麼意義,只要他們關係的結果低於二者,他們的關係就既不幸福也不穩定,可能不會維繫太久。當然,在現實生活中的關係,由於人們的比較水平、替代選擇比較水平和結果可能分布在最佳和最差之間,因而會產生許多不同的組合。以上四種關係只是對各種可能性的一個普遍總結。比較水平和替代選擇比較水平和結果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