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手稿(1857-1858)

經濟學手稿(1857-1858)

在馬克思看來,古代的觀點是把人作為生產的目的,而現代世界,生產是人的目的,財富是生產的目的。就生產目的而言。稚氣的古代世界比發達的現代世界顯得崇高得多。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目的的批判,提出未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人,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在今天,深刻理解《經濟學手稿(1857-1858)》中馬克思的論述,堅持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對於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本介紹

  • 外文名:The Complete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XXXI): Manu
  • 中文名::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
  • 作者::中共中央馬列編譯局 編譯
  • 類別::馬克思主義哲學
  • 價格::56.00元
  • 字數::618000
  • 語種::中文
  • 出版社::9787010025650
  • 頁數::775頁
  • 開本::32開
  • 出版時間::1998年12月1日
  • 裝幀::精裝
介紹,簡述,摘錄,基本思想,背景寫作,讀書筆記,

介紹

經濟學手稿(1857-1858)經濟學手稿(1857-1858)
全名:《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
《經濟學手稿(1857-1858)》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的繼續,與第30眷屬同一單元。本卷一開始刊載的是《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一1858年手稿》的後半部分。這部篇幅龐大的手稿的前半部分已收入第30卷,它開始時是第11章《貨幣章》,接著是第Ill章《資本章》。《資本章》又分為三篇,第一篇《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篇《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篇(資本作為結果實的東西。利息。利潤。《生產費用等等》)。手稿的最後是第l章《價值》的開頭部分和關於金稱量機的摘錄。本卷收文從第二篇《資本的流通過程》的結尾部分開始。除這部手稿外,本卷還收入了馬克思在這之後寫的同樣屬於1857~1858年期間的兩篇經濟學手稿,即《七個筆記本的索引(第一部分)》、即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刪第二章初稿片斷和第三章開頭部們。在這之後,本卷收入的是1859年正式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接著是馬克思在1859一1861年期間寫的三篇經濟學手稿,即《資本章計畫草稿》、《引文筆記索引》和《我自己的筆記本的提要》。

簡述

生產和流通的統一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資本章》第二篇《資本的流通過程》中,馬克思對資本流通過程的分析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分析截然不同。後者把資本的流通過程同生產過程脫離開來孤立地進行分析,而馬克思則把資本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看作辯證的統一。馬克思指出,資本發揮職能的形式表現為一種連續不斷的運動,它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價值和剩餘價值,然後在流通過程中使這些價值得到實現,再以更大的價值重新回到生產過程,如此周轉不已。所以資本的整個運動表現為“生產和流通的統一。這種統一本身便是運動,便是過程”(見本卷第6頁)。
資本周轉的速度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流通時,論述了資本周轉的理論。他指出,資本的一次周轉等於資本的生產時間加上流通時間之和。資本在一定時間內所能創造的價值總額的大小,取決於生產過程重複的次數,而生產過程重複的次數又取決於流通的快慢。因此,“在資本周轉的一定周期內,資本所創造的價值總額……同勞動時間成正比,同流通時間成反比”,換句話說,資本“在一定的周期內總價值(從而所創造的新的剩餘價值總額)等於勞動時間乘以資本周轉的次數”(見本卷第15頁)。資本周轉越快,周轉的次數越多,它的價值總額就越大。例如,一年周轉4次的資本,其價值總額4倍於一年只周轉一次的同量資本。因此資本周轉的速度可以代替資本的量。資本的趨勢是儘量提高效率,加速周轉,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使周轉放慢的因素。
剩餘價值率
馬克思在考察資本周轉時,在批判地分析資產階級經濟學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對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範疇作出了科學的規定。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在生產過程中的價值轉移的方式不同,固定資本(勞動資料等的價值)是把自己的價值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產品上,而流動資本(原料和勞動力的價值)則是一次把全部價值再現在產品中。馬克思證明,這兩種資本彼此間的對比關係對於周轉時間的快慢,從而對於剩餘價值率的高低,具有重大的影響。在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中,資本家為了增加剩餘價值,提高利潤,不斷地改進生產設備並採用新的技術,因而固定資本的比重不斷增大,而這又嚴重地影響資本周轉的速度。

摘錄

p4
[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對立面,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在古典政治經濟學本身的著作中,特別是在李嘉圖的著作中找到自己的理論前提的,而後者應被看作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最完備和最後的表現。
P8
烏爾卡爾特眼中的俄國的政治
p9
以其真實性即以其普遍現實性
p11
巴師夏提供的是虛構的歷史,他提供的抽象有時採取理性的形式,有時採取假想事變的形式,不過,這些事變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都沒有發生過,就像神學家那樣,把罪惡有時看作人的本質的規律,有時看作原罪的歷史
p13
把某種關係、某種經濟形式的某個片面的規定固定下來,頌揚這個規定,排斥相反的規定──這種律師和辯護士的慣用手法
(馬克思本人即是律師)
庸俗的、低級趣味的法國人
p15
在現實的歷史上,僱傭勞動是從奴隸制和農奴制的解體中產生的,而在其最恰當的、劃時代的、囊括了勞動的全部社會存在的形式中,僱傭勞動是從行會制度、等級制度、勞役和實物收入、作為農村副業的工業、仍為封建的小農業等等的衰亡中產生的。
從非洲人的偶像直接過渡到伏爾泰的“最高存在物”,或者從北美野蠻人的獵具直接過渡到英格蘭銀行的資本。
P16
完全像唐吉訶德安慰桑喬潘薩那樣:雖然老是挨揍,並不需要勇敢。
(此處將工人和資本家的關係比作桑喬和唐吉訶德的關係,資本家騎士的意象)
(家庭──市民社會(狼性)──政治國家(人性)
個別──特殊──一般
宗教屬於市民社會,宗教是狼性的一種表現。
自然與歷史的交鋒在19世紀全面展開)
p27 政治經濟學不是工藝學。
P35 把社會當做一個單一的主體來考察,是對它作了不正確的考察;思辨式的考察。
P36
如果勞動不是規定為僱傭勞動,那么,參與產品分配的方式,也就不表現為工資。
P37
在分配是產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產工具的分配,(2)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個人從屬於一定的生產關係)──這是同一關係的進一步規定。這種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本身中並且決定生產的結構,產品的分配顯然只是這種分配的結果。
P40
我們得到的結論並不是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同一的東西,而是說,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生產既支配著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過程總是從生產重新開始。交換和消費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東西,這是不言而喻的。分配,作為產品的分配,也是這樣。而作為生產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產的一個要素。
P42
具體……不是表現為起點,雖然它是現實的起點。
(具體不是起點,而是結果,科學的起點是一種抽象,而不是具體/具象)
p43
家庭和主奴關係
p44
片面發展的民族即商業民族
在希臘人和羅馬人那裡,貨幣的充分發展──在現代的資產階級社會中這是前提──只是出現在他們解體的時期。
在羅馬帝國,在它最發達的時期,實物稅和實物租仍然是基礎。那裡,貨幣制度原來只是在軍隊中得到充分發展。
P47
抹殺一切歷史差別、把一切社會形式都看成資產階級社會形式的經濟學家
歷史發展總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的:最後的形式總是把過去的形式看成是向著自己發展的各個階段,並且因為它很少而且只是在特定條件下才能夠進行自我批判,──這裡當然不是指作為崩潰時期出現的那樣的歷史時期,──所以總是對過去的形式作片面的理解。基督教只有在它的自我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可說是在可能範圍內完成時,才有助於對早期神話作客觀的理解。同樣,資產階級經濟學只有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自我批判已經開始時,才能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東方的經濟。在資產階級經濟學沒有用編造神話的辦法把自己同過去的經濟完全等同起來時,它對於以前的經濟,特別是它曾經不得不與之直接鬥爭的封建經濟的批判,是與基督教對異教的批判或者新教對舊教的批判相似的。
P49
在土地所有制處於支配地位的一切社會形式中,自然聯繫還占優勢。在資本處於支配地位的社會形式,社會、歷史所創造的因素占優勢。
P49-50 17世紀經濟學家無形中是這樣接受國民財富這個概念的,即認為財富的創造僅僅是為了國家,而國家的實力是與這種財富成比例的,──這種觀念在18世紀的經濟學家中還部分保留著。這是一種還不自覺的偽善形式,通過這種形式,財富本身和財富的生產被宣布為現代國家的目的,而現代國家被看成只是生產財富的手段。
P50
戰爭比和平發達得早。
生產力和交往關係的關係在軍隊中也特別顯著。
P51
藝術生產
p67
統計寓言
p69
在貨幣範疇上表現出來的生產關係本身
p90
作為價值,商品是一般的,作為實際的商品,商品是一種特殊性。作為價值,商品總是可交換的;在實際的交換中,只有當商品符合特殊的條件,商品才是可交換的。
P95
只要交換價值仍然是產品的社會形式,廢除貨幣本身也是不可能的。
貨幣是同商品本身相分離的和對象化的交換價值這一規定
p99
在貨幣上,物的價值同物的實體分離開
p100-101
貨幣內在的特點是:通過否定自己的目的同時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p105
一切固定的依賴關係的解體
生產者相互間的全面的依賴
p106
在資產階級社會裡,自由競爭的社會裡
毫不相干的個人之間的互相的和全面的依賴,構成他們的社會聯繫。這種社會聯繫表現在交換價值上,因為對於每個個人來說,只有通過交換價值,他自己的活動和產品才成為他的活動或產品。
(交換價值否定和消滅一切個性、特性:一切都是一樣的,都是可交換的)
p107
活動的社會性質……是異己的東西。
活動和產品的普遍交換已成為每一單個人的生存條件,這種普遍交換,他們的相互聯繫,表現為對他們本身來說是異己的、獨立的東西,表現為一種物。在交換價值上,人的社會關係轉化為物的社會關係;人的能力轉化為物的能力。
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

基本思想

把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看作客觀歷史過程,這是貫穿《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的基本思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歷史的產物,必然要在歷史過程中沒落。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得出的科學結論。所有這些都在以後相繼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四卷《資本論》中得到了最詳盡地發揮和體現。直到今天《導言》作為打開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一把金鑰匙,在整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中並沒有失去其特殊的理論意義和極大的獨立的科學價值,而且有理由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占據一個卓越的地位。

背景寫作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資本主義已發展到機器大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在西歐各主要國家確立了統治地位。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劇,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也日趨尖銳。這時,無產階級已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革命鬥爭的實踐迫切需要有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作為理論指導。馬克思在領導國際工人運動,親自參加革命實踐的同時,根據革命的需要,從1843年底在巴黎開始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他詳盡地考察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係,研究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文獻,寫了大量的筆記和手稿即專題論文。1851年他打算把多年來經濟問題的研究成果寫成一部系統的政治經濟學巨著。但後來他又感到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還必須加以解決,而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更長時間、更緊張的研究工作。關於這一重要階段馬克思自己說過:“英國博物館中堆積著政治經濟學史的大量的資料,倫敦對於考察資產階級社會是一個方便的地點,最後隨著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資產階級社會似乎踏進了新的發展階段,這一切決定我再從頭開始,用批判的精神來透徹地研究新的材料。”直到1857年7月,馬克思的工作首先還是蒐集和批判地吸收各種不同的經濟理論材料,以及直接研究英國和其它國家經濟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重大事件和事實。1857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預示著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已經臨近,馬克思決定在革命開始前完成自己計畫中的經濟學巨著。1857年8月底,馬克思終於在15年來各方面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開始了寫作。對這部巨著馬克思打算首先從總的方面作個說明。

讀書筆記

貨幣章和資本章
由於已經過去2年了,所以只能憑記憶來寫。這本書收錄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分為貨幣章和資本章。馬克思論述了商品形態到貨幣形態到資本形態的發展。然而問題在於馬克思沒有用後來的“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理論在論述這種發展。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保留了這部手稿的痕跡,但沒有詳細談論如何實現這種價值形態的過渡。價值形態的過渡是在歷史發展中實現的,因此闡明這種過渡的決定力量應該是整部論述的指導性思想——這也許與馬克思的原計畫不符。他要寫一部“政治經濟學批判”,要揭示出資本主義再生產的規律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由此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的命運。但是,既然資本主義是一個歷史範疇,那么闡明資本主義如何從商品經濟的內部成長起來顯然是整個任務的關鍵環節。但馬克思恰恰只在這部手稿中進行了這件工作。
範疇
他是用“範疇”這個詞來區分商品經濟的發展階段的。通過對商品,貨幣下的規定,馬克思透過這種規定的內在矛盾導出下一個發展階段(範疇)的規定。這是在概念層面的辯證法,我發現與馬克思晚期使用的唯物辯證法有本質區別。可以參照他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對資本主義的滅亡命運的那段論述來對比。我只能猜測馬克思早期或許受到黑格爾的影響,不自覺地使用這種指導思想。在這本書的開篇處,作者就花了好幾頁來說明自己的寫作方法。
人體解剖是猴體解剖的一把鑰匙
我們可以看一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做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法,但絕不是具體本身的產生過程。”他堅持這種方法的客觀依據是:“最一般的抽象總只是產生在最豐富的具體發展的場合,在那裡,一個東西為許多東西所共有,為一切所共有,這樣以來,它就不只是在特殊形式上被思考了”。用馬克思的一句名言來概括就是“人體解剖是猴體解剖的一把鑰匙”。到目前為止,問題似乎解決了。前面提到的概念辯證法原來只是作者早在開篇就說明過的“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原因是恰恰在資本主義範疇下,商品,貨幣才達到它們的純粹的豐富的形式,這是它們占據決定地位的那些歷史階段所不具備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