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劉師培(1884-1919)撰。書共二冊,第一冊講經學源流,第二冊專題講述《易經》,偏於古文學派,初由國學保存會刊行,後收入《劉申叔先生遺書》中。
基本介紹
- 書名:經學教科書
- 作者:劉師培
- 類別:國學
- 收入典籍:《劉申叔先生遺書》
〖經學教科書〗
第一冊講經學源流,包括經學總述,經字之定義,古代之六經,西周之六經,孔子定六經,孔子弟子之傳經上下(附《孔子傳經表》),尊崇六經之原因。以下按時代把經學分為兩漢、三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近儒四派,每派之下,首《易》學、次《禮》學、次《詩》學、次《春秋》學、次《禮》學、次《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附),次《孝經》(《爾雅》附),各述承傳授受、經學家及著作。
第二冊專題講述《易經》,謂《易經》一書,所該之學最廣。非僅空言,實古代致用之學。講義分《易經》總義、封名、封名釋義、《易》封之作用、釋三《易》、釋《周易》之旨,論《易》有三義。釋彖辭、爻辭、易象、十翼、筮法、互體、卦變、比例以及《易經》與文字、數學、科學、史學、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禮典的關係等。第一冊簡要介紹經學的源流、衍變、發展、流派,謂治經學者當參考古訓,不知古訓則經義不明。兩漢經學,有分文古文之分,今文多屬齊學,古文多屬魯學。今文家言多以經術飾吏治,又詳於禮制,喜言災異五行;古文家言詳於訓詁,窮聲音文字之原,今文、古文各有偏長。三國南北朝時期,說經之書分北學、南學二派:北儒學崇實際,喜以漢儒之訓說經,或直質寡文;南儒學尚浮誇,多以魏晉之注說經,故新義日出。唐人作義疏,黜北學而崇南學,故漢訓多亡。宋明說經之書喜言空理,不遵古訓,或以史事說經,或以義理說經,雖不免武斷穿鑿,亦多自得之言。近儒(清儒)說經,崇尚漢學,吳中學派掇拾故籍,詁訓昭明。徽州學派(即皖派)詳於名物典章,又好學深思。常州學派宣究徽言大義,或推經致用。師培亦推重漢學,謂漢儒去古末遠,說有所本,故漢學明則經訪亦明,欲明漢學,當治近儒說經之書,因為漢學相當於六經之譯。而近儒又為漢儒之譯,其說《易》,推重焦氏之學,故第二冊解《易》多用焦氏之說,以發明《易》例為主。
此書在清末與皮錫瑞的《經學歷史》為當時兩部僅有的兩部經學史專著,師培之書為講義,較皮書簡略而偏於古文學派,見解與皮氏時相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