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含《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 《經學教科書》 《兩漢學術發微論》》是2004年9月1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師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含《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 《經學教科書》 《兩漢學術發微論》
- 類型:劉師培
- 出版日期:2004年9月1日
- 開本:16開
- 作者:劉師培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0頁
- ISBN:730005920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劉師培既承家學,益自發舒,著述宏富,成為生活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一位學術奇才。《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撰成於一九一七年,這一年劉氏三十四歲,始任國立大學教授。他在處理自漢末至宋、齊、梁、陳這一段文學的變遷史時,能夠相當明晰地反映這個時期文學的風貌和異貌。這不得不首先歸因於其褒場藻韻、推重美文的文學觀的適當作用。其次,作為一位成熟的文學史家,他還相當清醒地意識到,應當尊重歷史變遷的醒來態勢。其三,在文學史編纂手法上,他汲取了古代文章志的長處,不僅表現為甚見功力與識斷的“摘錄”法,使相關資料各聚門類,線索歷然,而且在案語提示中民強化了考鏡源流、釐清部派的意識。
本書收錄了劉師培先生著作《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經學教科書》、《兩漢學術發微論》等四部,著重介紹和研究了漢魏、魏晉文學的變遷以及宋齊梁陳文學概略,並對歷代經常研究的淵源流派以及兩漢政治學、種族學、倫理學等也進行了 深入的考究與探討。作者綜貫群書,把近代西方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來,以西學詮釋中學,比較南北學風,區別漢魏六朝,旁徵博引,條分縷析,字字珠璣,真知灼見時得而出,開拓了傳統文化研究的新境界。
作者簡介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又名光漢,號左盦,江蘇儀征人。在短短三十六年的人生生涯中留下了四百多萬字的著述,在國小、經學、校勘學、學術史研究等方面成就斐然,堪稱一代國學大師,章太炎稱讚他的學問是“千載一遇”的。1917年,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1月,與黃侃、朱希祖、馬敘倫、梁漱溟等成立“國故月刊社”,成為國粹派。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錢玄同等蒐集整理。計七十四種,稱《劉申叔先生遺書》。
圖書目錄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第一課 概論
第二課 文學辯體
第三課 論漢魏之際文學變遷
第四課 魏晉文學之變遷
第五課 宋齊梁陳文學概略
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
一 緒論
二 各家總論
三 學文四忌
四 論謀篇之術
五 論文章之轉折與貫串
六 論文章之音節
七 論文章有生死之別
八 史漢之句讀
九 蔡邕精雅與陸機清新
十 論各家文章與經子之關係
十一 論文章有主觀客觀之別
十二 神似與形似
十三 文質與顯晦
十四 文章變化與文體遷訛
十五 漢魏六朝之寫實文學
十六 論研究文學不可為地理及時代之見所聞
十七 論各家文章之得失應以當時人之批評為準
十八 潔與整
十九 論記事文之夾敘夾議及傳贊碑銘之繁簡有當
二十 輕滑與蹇澀
二十一 論文章宜調稱經學教科書
經學教科書
序例
第一課 經學總述
第二課 經字之定義
第三課 古代之六經
第四課 西周之六經
第五課 孔字定六經
第六課 孔子弟子之傳經(上)
第七課 孔子弟子之傳經(下)
第八課 尊崇六經之原因
第九課 兩漢《易》學之傳授
第十課 兩漢《尚書》學之傳授
第十一課 兩漢《詩》學之傳授
第十二課 兩漢《春秋》學之傳授
第十三課 兩漢《禮》學之傳授
第十四課 兩漢《論語》學之傳授
第十五課 兩漢《孝經》學之傳授
第十六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易》學
第十七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書》學
第十八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詩》學
第十九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學
第二十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禮》學
第二十一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論語》學
第二十二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孝經》學
第二十三課 宋元明之《易》學
第二十四課 宋元明之《書》學
第二十五課 宋元明之《詩》學
第二十六課 宋元明之《春秋》學
第二十七課 宋元明之《禮》學
第二十八課 宋元明之《論語》學
第二十九課 宋元明之《孝經》學
第三十課 近儒之《易》學
第三十一課 近儒之《書》學
第三十二課 近儒之《詩》學
第三十三課 近儒之《春秋》學
第三十四課 近儒之《禮》學
第三十五課 近儒之《論語》學
第三十六課 近儒之《孝經》學
兩漢學術發展微論
總序
兩漢政治學發微論
兩漢種族學發微論
兩漢倫理學發微論
第一課 概論
第二課 文學辯體
第三課 論漢魏之際文學變遷
第四課 魏晉文學之變遷
第五課 宋齊梁陳文學概略
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
一 緒論
二 各家總論
三 學文四忌
四 論謀篇之術
五 論文章之轉折與貫串
六 論文章之音節
七 論文章有生死之別
八 史漢之句讀
九 蔡邕精雅與陸機清新
十 論各家文章與經子之關係
十一 論文章有主觀客觀之別
十二 神似與形似
十三 文質與顯晦
十四 文章變化與文體遷訛
十五 漢魏六朝之寫實文學
十六 論研究文學不可為地理及時代之見所聞
十七 論各家文章之得失應以當時人之批評為準
十八 潔與整
十九 論記事文之夾敘夾議及傳贊碑銘之繁簡有當
二十 輕滑與蹇澀
二十一 論文章宜調稱經學教科書
經學教科書
序例
第一課 經學總述
第二課 經字之定義
第三課 古代之六經
第四課 西周之六經
第五課 孔字定六經
第六課 孔子弟子之傳經(上)
第七課 孔子弟子之傳經(下)
第八課 尊崇六經之原因
第九課 兩漢《易》學之傳授
第十課 兩漢《尚書》學之傳授
第十一課 兩漢《詩》學之傳授
第十二課 兩漢《春秋》學之傳授
第十三課 兩漢《禮》學之傳授
第十四課 兩漢《論語》學之傳授
第十五課 兩漢《孝經》學之傳授
第十六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易》學
第十七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書》學
第十八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詩》學
第十九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學
第二十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禮》學
第二十一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論語》學
第二十二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孝經》學
第二十三課 宋元明之《易》學
第二十四課 宋元明之《書》學
第二十五課 宋元明之《詩》學
第二十六課 宋元明之《春秋》學
第二十七課 宋元明之《禮》學
第二十八課 宋元明之《論語》學
第二十九課 宋元明之《孝經》學
第三十課 近儒之《易》學
第三十一課 近儒之《書》學
第三十二課 近儒之《詩》學
第三十三課 近儒之《春秋》學
第三十四課 近儒之《禮》學
第三十五課 近儒之《論語》學
第三十六課 近儒之《孝經》學
兩漢學術發展微論
總序
兩漢政治學發微論
兩漢種族學發微論
兩漢倫理學發微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