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卒令第十七

作品簡介

《經卒令第十七》是中國古代兵書《尉繚子》里記載的一篇兵法文章。本篇主要論述部隊戰鬥編組及軍旗、徽章的佩戴,用以識別約束部隊,使軍隊隊形整齊,行動有序,賞罰有據。

尉繚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書。《尉繚子》一書,對於它的作者、成書年代以及性質歸屬歷代都頗有爭議。一說《尉繚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時的隱士,一說為秦始皇時的大梁人尉繚。一般署名是尉繚子。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書中雜家類著錄《尉繚》29篇,兵形勢家類著錄《尉繚》31篇。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尉繚子》殘簡,說明此書在西漢已流行,一般認為成書於戰國時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經卒令第十七
  • 創作年代:戰國末期、秦初
  • 作品出處尉繚子
  • 文學體裁兵法文章
  • 作者尉繚
作品賞析,原文,譯文,

作品賞析

尉繚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書,代表戰國末期軍事發展的最高水平。通過它,可以研究戰國末期、秦朝的許多著名戰役。
《經卒令第十七》是中國古代兵書《尉繚子》里記載的一篇兵法文章。本篇主要論述部隊戰鬥編組及軍旗、徽章的佩戴,用以識別約束部隊,使軍隊隊形整齊,行動有序,賞罰有據,是《尉繚子》的理論基礎。

原文

經卒者,以經令分之為三分焉。左軍蒼旗,卒戴蒼羽;右軍白旗,卒戴白羽;中軍黃旗,卒戴黃羽。卒有五章:前一行蒼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黃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次以經卒,亡章者有誅。前一五行置章於首,次二五行置章於項,次三五行置章於胸,次四五行置章於腹,次五五行置章於腰。如此,卒無非其吏,吏無非其卒。見非而不詰,見亂而不禁,其罪如之。鼓行交斗,則前行進為犯難,後行退為辱眾,逾五行而前者有賞,逾五行而後者有誅。所以知進退先後吏卒之功也。故曰,鼓之前如雷霆,動如風雨,莫敢當其前,莫敢躡其後,言有經也。

譯文

管理軍隊,就是依經手卒把軍隊區分為三軍。左軍用青旗,士兵戴青色羽毛;右軍用白旗,士兵戴白色羽毛;中軍用黃旗,士兵戴黃色羽毛。士兵的標記有五種,第一行用青色標記,第二行用紅色標記,第三行用黃色標記,第四行用白色標記,第五行用黑色標記,按此次序規定,管理士兵,遺失標記的,要給以懲罰。第一個五行的標記佩在頭上,第二個五行的標記佩在頸上,第三個五行的標記佩在胸前,第四個五行的標記佩在腹部,第五個五行的標記佩在腰間。這樣,士兵就不會認錯他的官長,官長也不會認錯他的士兵。如果官長發現不屬於自己的士兵而不加盤問,見到行列混亂而不加制止,就和犯錯誤的人同罪。開始進行格鬥的時候,如果前行的奮勇前進,就是敢於戰鬥,後行的退縮不前,就是沾污軍譽,超過前面五行而前進的有賞,越出後面五行而後退的就殺。這些規定都是為了分清吏卒們進、退、先、後的功過是非。因此可以說,命令一下,軍隊前進就象雷霆那樣迅速,衝擊就象風雨那樣猛烈,沒有哪個敵人敢於在前面阻擋,也沒有哪個敵人敢於在後面尾追,這就說明了經卒令的重大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