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沿線河西段綠洲化時空過程及其驅動機制研究

《絲綢之路沿線河西段綠洲化時空過程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是依託蘭州大學,由頡耀文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絲綢之路沿線河西段綠洲化時空過程及其驅動機制研究
  • 依託單位:蘭州大學
  • 項目負責人:頡耀文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絲綢之路沿線河西段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是我國西北乾旱區綠洲農業發展最早而且極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近2000多年來,由於經歷了墾殖和廢棄的多次輪迴,該地區綠洲的數量和位置發生了劇烈變化,尤其是近60多年來的綠洲快速擴展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問題。本項目擬綜合運用歷史文獻、考古資料、歷史地圖和遙感影像,在GIS技術的支持下,重建漢代以來歷史時期綠洲開發利用的時空格局;結合絲綢之路的變遷,探討其對綠洲開發的影響;利用時序遙感影像,藉助自動提取和反演技術,結合實地考察和驗證,按不小於1:10萬的比例尺和3-5年的時間間隔,精確重建近60年來綠洲化的時空格局,同時對水庫渠道、城鄉聚落等主要人文景觀的變化進行檢測;利用時空變化模型,定量分析天然和人工綠洲各自的變化特徵;分析綠洲化時空過程的主要驅動因子,揭示其驅動機制。本研究對河西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和全面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結題摘要

本項目綜合運用多學科研究方法和3S技術手段,在深入細緻的實地考察基礎上,以歷史文獻、考古資料、遙感影像、歷史地圖為基礎資料,重建了漢代以來歷史時期綠洲的時空格局,結合絲綢之路的變遷,探討了其對綠洲開發的影響。結果表明,綠洲的大規模墾殖始於西漢,其後逐漸縮小,至元代達到最低值,明代後又開始復興,清代及民國時期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在空間分布上,墾殖綠洲表現為自下游逐漸向中游遷移和同時向外圍擴張的總態勢。利用時序遙感影像,藉助RS和GIS手段,結合實地考察和驗證,精確重建了近60年來綠洲的時空格局,同時對城鄉聚落等主要人文景觀進行了變化檢測;利用時空變化模型定量分析綠洲時空變化特徵及其主要驅動因子,揭示其驅動機制。結果表明,綠洲多集中於中東部地區,且形狀規則、連通性好;西部綠洲則規模小,破碎度大且較為分散。30年間,綠洲變化以擴張為主,總體上經歷了“兩低兩高”的波動式增加。2000年以前東部綠洲擴張顯著,2000年以後西部擴張明顯。不同流域綠洲擴張呈現不同的增長過程,黑河流域增長平穩,石羊河流域後期有退縮,而疏勒河流域後期擴張明顯。綠洲變化模式以“穩定型”和“基本穩定型”為主,變化主要是“後期出現型”和“新近出現型”。綠洲演化的驅動因素可分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兩個方面,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通過改變水資源、水系、土壤和自然災害的數量和分布,影響綠洲的演化;政治局勢、人口、經濟、技術等人文因素是綠洲演化的主要影響因素。 項目基本完成了申請書設計的研究內容,實現了預期目標。研究對河西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和全面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重要借鑑意義,也為河西地區的綠洲開發和沙漠化治理提供了基本信息。項目共發表學術論文36篇,其中SCI 6篇(含1區1篇,2區1篇),EI 2篇,CSSCI 3篇,CSCD 16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