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覺

統覺

統覺(Apperception)是指知覺內容和傾向蘊含著人們已有的經驗、知識、興趣、態度,因而不再限於對事物個別屬性的感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統覺
  • 外文名:Apperception
萊布尼茨和康德的術語,赫爾巴特的術語,

萊布尼茨和康德的術語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康德的哲學中關於認識論的重要概念。
G.W.萊布尼茲於17世紀首先使用這一術語,萊布尼茨的統覺是指人對其自身及其心靈狀態的認識。
康德不同意萊布尼茨對統覺概念的理解。認為他混同了感覺與理智認識的根本區別。
康德指出:為了得到關於包括人的自我在內的任何特殊存在的知識,感覺與理智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康德把“統覺”理解為一種純粹理智的認識形式,認為它是“自我意識”的最高的統一功能,由它建立起“對象”的客觀性。康德認為自我意識的絕對統一性是一切客觀性的最高條件。因為,凡是不能統攝在自我意識統一性之下的東西都不能成為我們知識的對象,對象意識絕對地受自我意識統一性的制約。康德又把這種自我意識的統一性叫做統覺的先驗的統一。在康德看來,統覺的統一性既是分析的又是綜合的;統覺的統一就其自身來說,是分析的,即“我是我”。然而分析的統一以綜合的統一為前提。因為,如果知性不是關聯著感性雜多來進行它的活動。如果主體對於自我統一性的意識不是表述在知性的綜合之中。那末“我是我”這個分析命題也是得不到的。知性的這種綜合活動。即統覺的綜合的統一,它的分式是“我思維這些表象”。

赫爾巴特的術語

赫爾巴特的術語,指意識觀念由無意識中選擇那些能通過融合或複合而與自身為一體的觀念的同化過程。
“統覺”是赫爾巴特教育思想中的一個最基本的心理學理論,“統覺”(apperception)一詞最初是由萊布尼茲提出的。萊布尼茲認為,統覺是一種自發的活動,它主要依賴於心靈中已有內容的影響。通過統覺,人們理解、記憶和思考相互聯合的觀念,從而使高級的思維活動得以完成。康德繼承並發展了萊布尼茲的統覺理論。康德認為,統覺是理智的活動,統覺的能力不是建立在靈魂已有內容的基礎上,而是由一切產生於外界的經驗所賦予的。赫爾巴特統覺理論的基本含義是,當新的刺激發生作用時,表象就通過感官的大門進入到意識閾上,那么,二者的聯合就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地位。赫爾巴特指出,“統覺,或內在的感覺,只有在條件允許的時候才會發生。”所謂統覺的條件,主要是指興趣。根據赫爾巴特的觀點,興趣是指觀念的積極活動狀態,是一種好奇心和智力活動的警覺狀態,正因如此,興趣賦予統覺活動以主動性。他認為,當觀念活動對事物的特性產生了興趣這樣一種活動時,意識閾上的觀念就處於高度的活躍狀態,因而更易喚起原有的觀念,並爭取到新的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