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萬

統萬

統萬城地名現位於鄂爾多斯草原南部的薩拉烏蘇河畔的沙漠之中。這座古城遺址氣勢浩大,它是1500年前北朝十六國時期的大夏國首都,俗稱“白城子”,在今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村。

基本介紹

古城名,相關記載,

古城名

統萬十六國時夏國的都城。始建於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是中國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故址在今陝西省靖邊縣境內,城址東北有淖泥河,向東南注入無定河
十六國中葉,匈奴鐵弗部劉衛辰為魏所敗,其少子劉勃勃南逃投後秦,秦王姚興對他很器重,遂命為安北將軍,使鎮朔方。勃勃兵權在握當即與後秦反目,於東晉義熙三年(公元407年)自立為夏王,不久南下攻取秦屬嶺北諸城,又西吞南涼,從此一躍成為十六國之一。夏鳳翔元年(公元413年)勃勃改姓為赫連,同年命叱乾阿利調秦嶺以北10萬人築都城。他說:“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統萬城即由此定名。
據史料記載,統萬城是“蒸土築城”,就是把白石灰、白粘土攪拌,進行注灌,類似於今天的澆注法。統萬城歷時六年完成。
作為一個驍勇善射的遊牧民族,匈奴自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5世紀一直活躍在中國東北到西北的遼闊北方,並對中原地區和西域各地的政權安全,尤其是絲綢之路的暢通構成很大威脅。因此,與匈奴關係的好壞是中國歷代王朝的頭等大事。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就曾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北擊匈奴700餘里,並開修萬里長城。隨後的漢朝也是或和親或爭戰,交往頻繁,匈奴也逐漸演化,一部分進入長城內居住,與漢族等民族或融合或同化,其血脈雖存,但作為一個民族的稱號在南北朝時漸漸消失了。
由於處於奴隸社會階段,匈奴在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皆落後於中原,必須依靠中原的貿易場所--"關市"來實現社會經濟的發展,戰爭年代也不例外。同時,匈奴也受到漢族文化的強烈影響,尤其是與漢族毗連的地區,漢族的綢緞和手工藝品逐漸成為一般匈奴族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而開始建築城市,也是在和漢族打交道的過程中慢慢學會的,但其主要設計人員和技術人員仍依仗漢人。統萬城也是在漢族知識分子的直接幫助下建成的。
統萬城城垣有四門,東門名招魏,南門名朝宋,西門名服涼,北門名平朔。城牆高10仞,基厚20步,上寬10步,東西長倍於南北,周長約18里。統萬城內復有皇城,內營造有亭台樓閣,雕樑畫棟,富麗堂皇。

相關記載

晉書》上有一篇《統萬城銘》說:“崇台霄峙,秀闕雲亭,千榭連隅,萬閣接屏……溫室嵯峨,層城參差,楹凋雕獸,節鏤龍螭。瑩以寶璞,飾以珍奇……”
《北史》上記載云:“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廣十步,宮城五仞,其堅可以礪刀斧。台榭高大,飛閣相連,皆雕鏤圖畫,被以綺繡,飾以丹青,窮極文采。”
公元416年,赫連勃勃揮師南下,一舉拿下長安,418年,在長安稱帝,但長安留不住他,他留下太子,鎮守西安,自己回到草原上的統萬城去了。
昌武元年(公元418年),勃勃還統萬,以宮殿大成,又改元真興(公元419年),並刻石歌頌功德。築城時叱乾阿利督工採取殘酷的手段,以取得堅固的效果,他命工匠蒸土築牆,以鐵錐效檢,凡錐入一寸者,便立刻將其殺死,把屍體填於牆內。因此後人稱城牆的堅強程式可抵刀斧。
公元425年,赫連勃勃死去。公元427年,發生了北魏攻統萬之戰。攻破統萬城之後,北魏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見到此城皇宮富麗堂皇而民眾貧困潦倒,大怒說:“豎子之國,一個巴掌大的國家,竟敢如此濫用民力!如此奢華!怎能不滅亡!”。北魏太武帝在此置統萬鎮。
統萬城在長時間內是北方的重鎮之一。此後北魏、西魏、東魏長隋唐曾在這裡置鎮、州、郡。自太和至唐,曾為夏州治所;唐末又為定難軍節度使治所。北宋初為党項人李繼遷占據稱西夏。
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因西夏軍隊常以此城為依託侵擾北宋,宋太宗下令毀掉統萬城,並將城內居民遷走。統萬城修築時,“臨廣澤而帶清流”,水草豐美,但以後荒廢湮於沙漠,歷代遊人憑弔感嘆不已。唐鹹通年間許棠在詩作《夏州道中》說:“茫茫沙漠廣,漸遠赫連城”。統萬城就如同同樣湮沒在黃沙中的樓蘭古城,帶給後世我們的僅僅是一個曾經美好的回憶,讓我們去尋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