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統一場論
- 外文名:Unified Field Theory
- 提出者:愛因斯坦
- 套用學科:理論物理學
- 適用領域範圍:量子力學
早期研究
由於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場被描述為時空的彎曲,因此設法進一步把電磁場也和時空的其他幾何屬性聯繫起來,便成為那時統一電磁作用和引力作用的各種理論方案的中心思想。如H.外爾把電磁場和時空的尺度變換相聯繫;T.卡魯查和O.克萊因則把電磁勢當作五維時空度規張量的部分分量;而愛因斯坦則將時空的度規或聯絡從對稱的推廣為不對稱的,然後把不對稱部分同電磁場聯繫起來。物理學的幾何化,可說是早期統一場論研究的一大特色。此外,所有這些理論方案都只考慮經典場論(即巨觀的引力和電磁現象),沒有涉及場的量子效應。
經過20年的努力,所有統一電磁場和引力場的嘗試都沒有獲得成功,但對於數學中微分幾何學的發展卻有很大推動。隨著量子論的興起,物理學主流轉入微觀領域,早期統一場論的研究到20世紀30年代末漸趨衰落,只有愛因斯坦堅持不懈直至逝世。
海森堡的方案
電弱統一理論
電弱統一理論是一種自發破缺的規範理論。弱作用和電磁作用都是由規範原理所要求的場(即規範場)來傳遞的,這自然就解釋了二者的共性(普適性和矢量型)。與弱作用相聯繫的規範對稱性又是自發破缺的,通過黑格斯機制使傳遞弱作用的中間玻色子獲得了很重(約1011電子伏/c2)的質量,這便解釋了弱作用同電磁作用的差異(前者力程短、耦合弱)。自發破缺規範理論還有一大優點,即在量子化後所進行微擾計算中出現的發散困難是可重正化的。
選取不同的規範群和破缺方案,把夸克和輕子填入規範群的不同表示,可得到不同的電弱統一模型。S.格拉肖、S.溫伯格和薩拉姆提出的SU(2)×U(1)模型,預言了弱中性流和粲數的存在及其性質,均為以後一系列的實驗所證實。由於他們對電弱統一理論的重大貢獻,這三位學者獲得了197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1983年,中間玻色子W±和Z0相繼被發現,是對電弱統一理論的重要支持。不過黑格斯粒子和黑格斯機制都尚須實驗進一步予以檢驗 。
大統一理論
所謂大統一理論,就是試圖依照電弱統一理論的同樣觀念和方法(即規範場加自發對稱性破缺)來實現強、電磁和弱三種相互作用的統一,不過要將規範群推廣為包含子群SU(3)×SU(2)×U(1)的一個更大的單純群[如SU(5)、SO(10)或E(7)等]而已。按照這種理論,各種相互作用的強度是隨能量而變化的。能量增加時強作用逐漸變弱,而電弱作用則變強。能量達到大約1024電子伏時,三種作用強度變成相等而統一為一種規範作用(由該單純群作為規範群)。大統一規範理論有一個驚人的預言,即質子是不穩定的,它會衰變為別的粒子,其壽命估計為1031±2年。不過這個預言還沒有在實驗上得到證實。
此外,還有人嘗試把超對稱性(玻色子-費米子對稱性)引入大統一理論,企圖解決大統一理論本身的一些問題(如規範等級問題)。不過超對稱性帶來的問題似乎比解決的問題更多。更有人討論超統一(又叫作擴充超引力)理論,試圖用超對稱性同時把引力和其餘三種相互作用在1028電子伏的能量下實現統一。最近,為了尋找新的途徑又重新對卡魯查的高維空間統一場論發生了興趣。開始認真地考慮四維之外的其他維度的物理效應。還有人嘗試把超對稱性和高維空間結合起來等。所有這些把4種相互作用全統一起來的理論嘗試現在都很不成熟,未能給出現實的統一方案。而且,這樣的能量下引力的量子效應已開始變得重要,迄今還沒有令人滿意的量子化的引力理論。可見,距離真正實現愛因斯坦的宏大構想還相當遠。
總之,各種不同層次的統一規範場論,包括電弱統一和大統一規範場論,已經而且仍將是理論物理的中心課題之一,大家仍在努力,也在爭論不休。建立統一場論的理想將繼續鼓舞人們不斷深入地頑強探索自然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