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皮地星

絨皮地星

分布於安徽、浙江、福建、湖南、四川、雲南、海南等地。子實體由菌絲束固定於地上,未開裂前直徑1.5~2.5cm。外包被基部袋形,上半部分裂為6~7瓣,裂片往往有兩薄層,均纖維質,外層米黃色至淺土黃色,其上密生短絨毛,內層深棕灰色。內包被無柄,薄,棕灰色至灰褐色,嘴部下滑,寬圓錐形,不明確。孢子褐色,球形,具微細小疣,直徑2.5~3.3μm。孢絲淺褐色,厚壁,無橫隔,粗達5.5μm。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絨皮地星
  • 形狀:扁球形、卵形
  • 顏色:草黃色、肉色、土黃色
  • 特點:糾結成毛氈狀
基本形態,顯著特徵,

基本形態

幼小子實體 扁球形、卵形,直徑為1.5~2 cm,高1.9~2.2 cm,頂具小臍突或短喙,基部具菌絲簇(圖30-3) ,外包被被有草黃色、肉色、土黃色之絨毛,且糾結成毛氈狀,不具有植物殘體殼。 成熟子實體 單生,中型至大型,多數為 中型,大小為1.9~5.0 cm。 外包被 深囊或淺囊狀,開裂至一半或大於一半處,形成5~7(-8)瓣裂片,裂片寬,通常為1 ~1.5 cm,最寬處達2.8 cm,漸尖,先端可向外反卷於外包被盤下,少數向內彎曲或垂直向上(圖30-6、圖30-7)。肉質層 較厚,淺菸草棕色、棕色、茶褐色至暗栗色、近黑色,與纖維層貼生,多數不開裂長久完整留存或常在裂瓣基部斷裂,裂片上的 則沿裂片邊緣收縮或呈橫紋狀或不規則開裂。纖維層 淡草黃色、暗奶油色、沙土色至淺棕黃色,往往與菌絲體層分離,表面較 平滑或多有縱皺紋。菌絲體層厚,常從纖維層上分離,使裂瓣呈兩層(圖版Ⅵ5,圖30-6、圖30-7),沙土色,表面密生赭黃色 、暗奶油色絨毛且結成小叢呈毛氈狀,內側同色於外側,但表面平滑,乾標本上的菌絲體層脆、易碎,常會脫落,不具植物殘體 殼。 內包被體 近球形、扁球形,直徑為1.1~2.0(-3.0)cm,頂部呈圓錐形突起,基部無柄無囊托。內包被 沙土色、暗 煙色、淺褐色至污褐色,表面平滑或略粗糨,長有褐色茸毛,少數被有白粉層,其間有少數晶狀體。子實口緣 狹或闊的圓錐形 ,纖毛狀,顏色同於或淺於內包被,表面多數平滑,少數長有粗毛或菌絲結成束而形成脊(圖30-4、圖30-5),基部多數無口緣 環,少數標本也出現凸起的口緣環。擔孢子 球形、近球形,直徑為(2.5-)3.0~4.0(-5.5)μm,暗棕色至黑褐色,表 面具微疣突,少數具微刺突(圖30-2),個別呈短柱狀突,在掃描電鏡下,可見疣突為短柱狀,頂端較平,有的可連生。據其顯 微鏡下孢子表面紋飾有微刺突者,掃描電鏡下應有先端較尖的近錐形突,但未能看到(圖版ⅩⅢ4)。孢絲不分枝,少數有短 分枝,直徑為2.0~6.0(-8.0)μm,黃棕色至棕色,厚壁,表面顆粒狀突起分布較密(圖30-1)。

顯著特徵

絨皮地星顯著的特徵是外包被囊狀,菌絲體層表面密生顏色較淺的氈狀絨毛,且易結成小叢,菌絲體層常從纖維層上分離,形成兩層裂片,內包被體無柄,子實口緣纖毛狀,多數無口緣環。木生地星G.mirabile(Mont.)E.Fisch.與絨皮地星G.velutinum因菌絲體層表面都密生絨毛而比較相近,但前者子實體小,多數為(0.3-)0.6~2.0(-3.0)cm,有群生習性,多數典型地生於腐木上,並常有明顯的菌絲墊,菌絲體層與纖維層緊貼不分離。的子實體較大,常單生,菌絲體層易從纖維層上分離。絨皮地星與另一相近種爪哇地星G.javanicum(Lév.)Teng的區別見爪哇地星的討論部分。
絨皮地星
絨皮地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