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義(structural meaning)是2011年公布的語言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結構義
- 外文名:structural meaning
- 所屬學科:語言學
- 公布時間:2011年
結構義(structural meaning)是2011年公布的語言學名詞。
結構義(structural meaning)是2011年公布的語言學名詞。公布時間2011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語言學名詞》。1定義①詞或詞素在特定結構中產生的意義。例如形容詞放在名詞前面多會...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教學理論以結構主義教育理論及皮亞傑結構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它是蘇聯於1957年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後產生的,對當代國際教學理論及實踐有重要影響的教學理論。主要代表人物 (美)布魯納(J.S.Bruner),布魯納是一個結構主義者,他深受結構主義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影響,他的教學理論無論從...
結構主義可被看作是一種具有許多不同變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廣泛來說,結構主義企圖探索一個文化意義是透過什麼樣的相互關係(也就是結構)被表達出來。根據結構理論,一個文化意義的產生與再創造是透過作為表意系統(systems of signification)的各種實踐、現象與活動,來找出一個文化中意義是如何被製造與再製造的深層...
結構主義理論(structuralism)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該理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初。當時西方有一部分學者對現代文化分工太細,只求局部、不講整體的“原子論”傾向感到不滿,他們渴望恢復自文藝復興以來中斷了的注重綜合研究的人文科學傳統,因此提出了“體系論”和“結構論”的思想,強調從大的系統方面(如...
結構主義敘述論 敘述論以語言學結構功能或"行為模式" 來表征敘述文的本質特性。代表人物有勒維-斯特勞、巴爾特、A.J.格雷馬、T.托多羅夫等。巴爾特指出,敘述文完全由功能組成,文中所有一切都表現一定的意義。它有 3種不同情況:①功能,即文學本身具有一定的含義。②行為,即作品中人物所作所為。③敘述,即敘述...
結構主義發展理論即結構主義的非均衡經濟發展理論,興起於20世紀50、60年代。結構主義發展理論的經濟學家號稱為“發展經濟學的先驅”,他們是西方最早研究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問題的一批學者。包括保羅·羅森斯坦·羅丹(Paul Rosenstein-Rodan,1902-1985)、雷格那·納克斯(R.Nurkse)、威廉·阿瑟·劉易斯(William Arthur ...
結構理性是人們在不同情況下構造價值結構的理性。比如,義的價值和利的價值一般不能單一地適用於任何情況,人有時自利、有時利人,兩種價值可能同時存在於一身。那么,在何時、何地、對何人講利或講義,這就要用結構理性來判斷。在家庭成員或親戚朋友之間人們往往講義,但在與非親非故的人交往時人們大多就會講利...
《結構主義》是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創作的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68年。該書系統而深刻地闡述了皮亞傑結構主義的思想,提出結構主義的發生論觀點,強調發生和主體的建構在結構形成與運演中的重要作用,這與以往宿命論的結構主義大相逕庭。該書作為皮亞傑發生認識論的思想基礎,不僅是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和兒童認知...
“結構”是用於建築和生物學上的詞,也是人們運用它去認識事物的最常規的方法之一。但由它演變為結構主義,卻經歷了一個久遠的過程,甚至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它在發展中經過歌德的自然哲學階段,然後分別向洪堡和索緒爾的語言學和湯普遜的生物學兩條平行的道路發展。但現代結構主義受影響最大的,當屬瑞士語言學家...
結構主義學派(Structuralist School) 該學派的最大特點是運用結構分析法。1945年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史特勞斯在他的《語言學和人類學中的結構分析》;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學中的結構分析法運用到人類學研究中去的觀點。起源 西方人類學和民族學界中運用結構分析法的流派。1945年,法國人類學家C.萊維-史特勞斯在他的...
結構主義語法廣義的指按F.de索緒爾的語言理論做的語法研究,狹義的指美國 L.布龍菲爾德 學派分析語法的原則和程式,這裡所講的是狹義的。內容 20世紀初,美國的語言學主要是和人類學配合,調查美洲的印第安語。印第安語的結構類型跟印歐語截然不同,傳統語法對付不了,從而推動語言學家去探索新的路子。後來,哲學中的...
又有人說,句法結構是“表層”語義結構。事實上,語義結構和句法結構是兩種獨立的結構。我們知道,任何結構都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成分,二是成分關係。在成分方面,語義結構有施事、受事、謂詞等成分,句法結構有主語、謂語、賓語等成分。語義結構的最小單位是語義詞(又叫義位),最大單位是義句;句法結構的最小單位是...
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一詞正式出現在哲學範疇內應該是從1966年德希達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人文研究中心組織的學術會議上的講演開始。當時36歲的德希達把矛頭指向結構主義,對西方人幾千年來所崇拜的確信無疑的"真理"、"思想"、"理性"、“意義”等打上問號。為了有助於理解"結構主義",我們在這裡...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在中國》是2002年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曉明。內容簡介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各種學說的湧入,帶給人們的不只是一些知識和概念,更重要的是一種心情,一種衝動,一種態度,它使人們自覺進入一個迥然不同的思想時代。以人道主義為核心的啟蒙哲學、唯意志論、存在主義、弗洛伊德...
結構主義影片在20世紀20年代,以史克洛夫斯基、普羅普和狄尼雅諾夫為代表的蘇聯“形式主義學派”和“布拉格語言學小 組”曾經在文藝學研究中採納結構主義原理。發展歷史 20世紀60年代,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波及人文學科各領域,成為研究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的方法論模式。1962年,文化人類學家列維—史特勞斯的《野蠻...
結構主義文學批評是文學批評的方式之一,屬於廣義的形式主義批評範疇,也私新批評。它之所以被稱為結構主義批評,是因為受到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很大影響,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觀點和名詞術語大量被這一派批評家引用。它的特點是:1.用系統——結構方法來考察、分析各種文學觀象,把一個作家。一部作品、一種文藝思潮部當成一...
《結構與意義》是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幼蒸。作者簡介 李幼蒸,1936年11月11日生於北平。現為旅美獨立學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2000年至今),國際符號學學會(IASS)副會長(2004-2014)。曾任職中國社科院哲學所(1978-1995)、德國魯爾大學哲學所客座研究員(1990...
結構主義語言學或稱結構語言學,是指20世紀以費爾迪南-德-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為代表以及受這種理論影響而進行的語言理論研究。概念 1916年,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出版,標誌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誕生,其反對對語言現象進行孤立的分析,主張系統的研究。在這本著作中,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論,為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產生...
《結構與意義》是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幼蒸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的大多數文章分屬現象學丶解釋學與結構主義三個領域,是作者多年來的主要研究範圍。議論的方向主要涉及當代世界哲學中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研究,其重要性不僅有關於現代哲學的發展,也有關於整體人文科學的發展,因此所討論的問題具有明顯的跨...
語義結構分析,一種語義分析方法。指對複合詞和派生詞內部結構關係意義進行分析,把這樣的詞分解為一些語素(或詞素),確定其為最小單位的意義,再闡釋語素之間的語義結構關係。如派生詞“老師”中語素“老”無實義,為虛素,作前綴,“師”有傳授者之義,為實素,作詞根,此詞義為虛實結合關係;複合詞“老式...
權義結構是指各類法律主體的權利、義務的分配與組合。價值 權利與義務,向來是法律制度結構中的核心,同時也是部門法研究的中心問題。由於權利與義務總是要歸屬於特定的主體,而在各個部門法中,有關各類主體的權利、義務的規範在質與量各異,導致權利與義務會形成不同的排列與組合,從而構成各不相同的“權義結構”...
美國結構主義學派(American structuralists),又稱美國描寫語言學派(American descriptivists)。20世紀20年代美國學者在調查美洲印第安語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語言學流派。以注重對語言結構形式的描寫而著稱。美國結構主義跟歐洲結構主義都強調語言結構的系統性,但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布拉格學派注重對語言結構的功能進行研究,...
《結構語義學》法國A.J.格雷馬斯著,本書系作者在法國亨利·普安卡雷學院講授“結構語義學”的講稿,也是語義研究者的重要參考著作。圖書目錄 一門科學語義學的條件 意義的基本結構 語言與話語 顯現意義 符號學層面 話語的同位意義集 語義域的組織 意義與話語 描寫程式 關於施動者模型的思考 轉換模型探索 一個描寫...
結構與意義 《結構與意義》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幼蒸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是現代徐崇溫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系統介紹結構主義這一哲學思潮的著述,全書共為五章,分別對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的一些基本理論觀點和人物進行了述評。結構主義是本世紀六十年代在西方哲學中興起的一股思潮,在這股思潮的發展過程中又演化出一股對結構主義的基本...
電影結構主義 電影結構主義 利用符號學工具把社會學和人文科學方法動用到電影分析上的電影批評學派。電影結構主義 利用符號學工具把社會學和人文科學方法動用到電影分析上的電影批評學派。
語義結構歧義,書面歧義之一。指語音相同,詞語相同,語法結構也相同,但語義結構關係不同所造成的歧義現象。如“雞不吃了”這個句子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雞”是“吃”的受事,意思是某人不吃雞了;另一種“雞”是“吃”的施事,意思是雞不吃食了。又如“中山公園松樹最多”這個句子也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
中文名 義 拼音 yì 繁體 義 部首 丶 五筆 YQI(86);YRI(98) [3] 倉頡 IK [3] 鄭碼 SOS [3] 筆順 點、撇、捺 字級 一級(編號:0057) [1] 平水韻 去聲四寘 [4] 總筆畫 1+2(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象形字或會意字或形聲字(存疑) 結構 獨體結構 異體 羛 統一碼 基本區-4E49 [3] 四角碼...
解構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以法國哲學家德希達為代表提出的一個哲學術語,基於對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的批判,德希達在《論語法學》一書中正式提出了“解構主義”的理論,是對早期“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等哲學理念的一種修正和新的發展。簡介 解構主義作為一種設計風格的探索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但它的哲學淵源則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