莢膜組織胞漿菌病

組織胞漿菌病一般指本詞條

莢膜組織胞漿菌病是由莢膜組織胞漿菌所引起的一種傳染性很強的肉芽腫性疾病。常由呼吸道傳染,先侵犯肺,再波及其他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如肝、脾,也可以侵犯腎、中樞神經系統及其他臟器。臨床表現為無痰咳嗽、胸痛、呼吸困難、聲音嘶啞,中度感染表現為發熱,發紺,咯血等。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內科
  • 多發群體:男性
  • 常見發病部位:肺,肝、脾,腎、中樞神經系統及其他臟器
  • 常見病因:莢膜組織胞漿菌感染
  • 常見症狀:無痰咳嗽、胸痛、呼吸困難、聲音嘶啞,中度感染表現為發熱,發紺,咯血等
病因,f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病因

本病是由莢膜組織胞漿菌所引起。莢膜組織胞漿菌在流行地區土壤及空氣中都可分離出,動物如馬、狗、貓和鼠等皆可感染。本病可由呼吸道,皮膚黏膜,胃腸道等傳入,流行區域患者及感染動物的糞便等排泄物均可帶菌。當菌侵入人體後,視患者抵抗力而呈現局限原發或播散感染,一般男性患者較多見。

f臨床表現

1.肺部組織胞漿菌病
由於吸入帶菌的塵埃,可以引起急性感染。95%的病例無症狀,愈後只留下鈣化點。少數可有輕度症狀,如乾咳、胸痛,呼吸困難,聲音嘶啞,中度感染有發熱,盜汗,體重減輕,稍有發紺,偶有咯血。在流行地區約10%的患者由於吸入大量孢子,突然發生較嚴重症狀,如高熱、劇烈胸痛,呼吸困難,類似急性肺炎。慢性患者男性多見,表現為咳嗽、多痰、咯血、低熱,逐漸衰弱。
2.播散性組織胞漿菌病
可以呈良性病程,在脾,肝和其他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內有許多粟粒性鈣化灶,癒合後形成與結核相似的鈣化灶。進行性或播散性多見於成人,肺部症狀較輕,而有嚴重症狀和肝脾腫大,可有貧血,體重下降。暴髮型大多見於兒童,特別是嬰兒,可迅速導致死亡。少數病例可以轉為慢性或表現為皮膚黏膜潰瘍或肉芽腫,出現於口腔、舌、咽喉、胃腸、外生殖器或皮膚,骨和關節很少被波及。

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靠從痰液,周圍血液,骨髓以及淋巴結穿刺、活檢等標本中找到細胞內酵母型組織胞漿菌,再結合臨床症狀和培養結果。組織胞漿菌素皮膚試驗有助於診斷。

治療

較嚴重的感染,應注意臥床休息,並採用支持療法。對於原發感染者,可以不治自愈。播散性感染者應該早期給予足量的抗真菌藥物治療。目前使用的系統抗真菌藥物主要是兩性黴素B或脂質體、伊曲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等。局限性皮膚或肺部感染者,可以手術切除,在手術前應給予上述的系統抗真菌藥物治療。術後系統治療至少套用6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