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共享心智模型

組織共享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概念來自於認知心理學,心智模型指的是指認知主體運用概念對自身體驗進行判斷與分類的一種慣性化的心理機制或既定的認知框架。

基本信息,概念,

基本信息

隨著20世紀90年代後,內部激勵機制越來越受到企業及其他各種組織的廣泛推行,心智模型與共享心智模型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由於它能解釋不同組織或團隊的績效為什麼會存在差異,以及能促進組織與團隊績效的提高,眾多研究者從不同側面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探索。
它使認知主體在認知活動中能夠利用這種慣性化的心理機制或既定的認知框架來對認知對象進行描述、解釋和預測,從而提高認知活動的效率。共享心智模型是指一個社會群體、組織或團隊成員共享的關於共同認知對象的知識與意義的有組織的理解和心理表征,它可以使各成員在認知過程與工作過程中對問題的界定、對情景採取的反映以及對未來的預期表現出協調一致性。
心智模型英文為Mental Model,又叫心智模式

概念

人們在研究人機互動的時候,提出了一個關於人處理信息和與人交流的簡單模型——Mental Model。簡單的描述是這樣的,人通過感測器,也就是眼睛耳朵等,接受外界信息以後會在腦中形成一個思維的模型來描述或者說刻畫外部世界
這個思維的模型範圍很廣,可以是具體事物的抽象。【例如:上街沒事溜達的時候看見從身邊不斷超過的四個輪子的封閉式鐵殼子,我們知道這玩意叫汽車,這一類東西在意識里有一個映射,形成了一類概念。】
也有可能是一個過程。【例如:開車,一般只要駕照是自己掏錢考的,考過以後腦子裡都有一個如何起步的印象,打火–〉踩離合–〉掛檔–〉給油同時慢慢松離合。這個印象也屬於Mental Model。】
基本上來說人意識里的所有物體和人的概念,行為過程和規則,記憶中的事實和知識,都可以歸於Mental Model
但是一般情況下,人們還是更趨向於把Mental Model理解為抽象一點的東西。
於是,就有了語言的功能。語言是什麼,是人把Mental Model裡面的信息翻譯成聲音信號或者圖像信號映射到現實世界,然後讓別人對這些信號進行反譯,得到的信息和原來的已有的思維模型結合在一起通過大腦的處理得到一個新的Mental Model,從而實現交流的目的。所有人在翻譯和反譯過程中遵循一個大家約定的協定和規範。這個規範就是從國小的母語或者後來學的外語了。
而一個典型的人機互動模型則包含開發者人機互動系統用戶之間的互動
開發者把自己的Mental Model通過各種方法實現在系統中,然後用戶通過人機互動理解實現在系統中的開發者的Mental Model,同時又在自己腦中形成一個新的模型。
圖1表示心智模型形成的前因後果:
Johnson-Laird(1983, 1989)說明心智模型是個體為了要了解和解釋他們的經驗,所建構的知識結構,該模型受限於個體關於他們經驗的內隱理論(Implicit Theories),這可能有很多或很少的正確性。
【例如】你也許有一個心智模型去衡量飛機如何在天空飛行,但是此模型不是根據物理學或其他科學規則,但此心智模型依然會存在你的信念中,直到你對此飛機飛行的有新的認識後,會形成新的心智模型。
Senge(1990)認為心智模型可能是簡單的概括性看法,像是「人是不可信的」;也可能是複雜的理論,像是「有關人與人之間互動方式的假設」;又在1994提出「心智模型是一個深植於我們心靈之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以及世界每一個層面的形象、假設和故事。就好像一塊玻璃微妙的扭曲了我們的視野一樣,心智模型也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心智模型的形成
心智模型的形成是先由訊息刺激,然後經由個人運用或觀察得到進一步的訊息回饋,若自己主觀認為是好的回饋,就會保留下來成為心智模型,不好的回饋就會放棄。心智模型不斷地接收新訊息的刺激,這種刺激的過程可分為「強化」或「修正」。
心智模型的特性
Norman(1983)觀察許多人從事不同作業時所持有的心智模型,歸納出六個關於心智模型的特質,這六個特質並非相互獨立的:
1.不完整性(Incomplete):人們對於現象所持有的心智模型大多都是不完整。
2.局限性(Limited):人們執行心智模型的能力受到限制。
3.不穩定(Unstable):人們經常會忘記所使用的心智模型細節,尤其經過一段時間沒有使用它們。
4.沒有明確的邊界(Boundaries):類似的機制經常會相互混淆。
5.不科學(Unscientific):人們常採取迷信的模式,即使他們知道這些模式並非必要的。
6.簡約(Parsimonious):人們會多做一些可以透過心智規劃而省去的行動。
心智模型的功用
心智模型是一種機制,在其中人們能夠以一種概論來描述系統的存在目的和形式、解釋系統的功能和觀察系統的狀態、以及預測未來的系統狀態。
換句話說,即是人們對於世界的理解方式是透過詢問:這是什麼?為什麼這樣?這樣有什麼目的呢?、這個東西是如何運作?它會造成什麼後果?將這些問題簡化成下列的架構圖:
組織共享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是用於結識個體為現實世界中之某事所運作的內在認知歷程。這是一種外在現實的內部標誌或表示方法,被假設於大部分的認知心理學。這想法據信是由Kenneth Craik在1943年所著的《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書里所提出。之後Craik早死於腳踏車事故,這想法直到以後都未被詳細闡述。在Craik之前,Georges-Henri Luquet 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提出這個想法:在他的著作《Le dessin enfantin》(兒童的圖畫)中,他提出孩子明顯地修建內部模型,這種觀點對其他研究者(包括讓·皮亞傑)產生了影想。二本書,兩個標題為心智模型,於1983年出現的Mental Models and Usability ,是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Philip Johnson-Laird所提。其他文章由Dedre Gentner和Albert Stevens編輯。看Mental Models (Gentner-Stevens book)。從那以後有討論並且對此想法的套用在人工智慧和適用性,由Donald Norman此人,在Steve Krug的著作《Don't Make Me Think 》里。Walter Kintsch和Teun A. van Dijk使用情境模型(situation model)(在他們1983年的著作《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里),展示了心智模型的相關性於認知和演講生產的領悟。這些只是在許多其他套用之中的兩三例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