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抗體檢測

細菌抗體檢測是指用已知細菌或細菌抗原檢測體液中有無相應抗體及抗體效價的動態觀察方法,用於感染性疾病的輔助診斷,特別適用於不能人工培養或難以培養的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細菌抗體檢測
  • 操作方法:直接凝集試驗、沉澱試驗等
  • 臨床意義:可作為某些傳染病的輔助診斷
檢查前準備,操作方法,臨床意義,

檢查前準備

向被檢測者解釋本操作的目的、方法等,消除顧慮;一般選取血液進行檢測,採血前1d應清淡飲食,避免飲酒以免影響結果,採血時避免情緒緊張,採血當日不需要空腹。

操作方法

1.直接凝集試驗
(1)抗原或抗體的定性檢測:根據凝集現象出現與否判斷抗原和抗體是否特異性對應,常採用玻片凝集試驗。將紅細胞懸液、細菌等顆粒性抗原直接滴加在玻片上,再滴加相應抗體與之混勻,室溫下反應數分鐘,用肉眼或低倍鏡觀察,出現顆粒凝集為陽性反應,若抗原抗體不對應則無凝集塊出現,即為陰性。陽性者需用試管凝集試驗測定其效價。
(2)抗體效價的半定量檢測:常採用試管凝集試驗。以標準定量的已知顆粒性抗原與一系列倍比稀釋的免疫血清或患者待檢血清混合,靜置37℃孵育,根據凝集現象的出現判斷血清中有無相應的抗體,並以產生明顯凝集現象的血清最高稀釋度作為抗體效價,因電解質濃度和酸鹼度不適當可能引起診斷抗原的非特異性凝集,出現假陽性,故必須設不加抗體的稀釋液作為對照。
2.沉澱試驗
將製備好的抗原懸液與患者血清混合,如產生沉澱,說明被檢者血清中含有相應抗體。
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將製備的抗原懸液進行包被、洗滌、封閉、稀釋、加樣、再洗滌、加酶等一系列步驟後,可檢測出此抗原相應的抗體。
除上述方法外,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間接免疫螢光技術、乳膠凝集試驗等亦可用於臨床細菌抗體檢測。

臨床意義

人體感染病原菌後,細菌抗原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發生免疫應答而產生特異性抗體。產生的抗體的量常隨著感染過程而增多,表現為效價的升高,可作為某些傳染病的輔助診斷,機體內特異性抗體也可因受過相應細菌的隱性感染或近期預防接種而產生,故血清抗體效價必須明顯高於正常人群的水平或隨病程遞增,恢復期抗體效價比急性期抗體效價升高4倍以上者才有診斷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