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葉山本酢漿草

紫葉山本酢漿草

紫葉酢漿草也叫紅葉酢漿草、三角酢漿草、紫葉山本酢漿草,多年生宿根草本,花期4-11月。釋名:酸漿三葉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鳩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孫施、斑鳩酸、三葉酸。果實為蒴果。果實成熟後自動開裂,要及時採摘。花、葉對光敏感。晴天開放,夜間及陰天光照不足時會閉合。喜溫暖濕潤環境。在肥沃而濕潤的土壤中生長旺盛,葉片肥大。較耐寒,冬季溫度不低於0℃。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紫葉酢漿草【zǐ yè cù jiāng cǎo】
  • 拉丁學名:Oxalis triangularis
  • 別稱:紅葉酢漿草、三角酢漿草、紫葉山本酢漿草、酸漿草、酸酸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酢漿草目
  • :酢漿草科
  • :酢漿草屬
  • :紫葉酢漿草
  • 食用性:可藥用
  • 漢語拼音:Zi ye cu jiang Cao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繁殖方法,病蟲害防治,

形態特徵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係為半透明的肉質根,有分叉,淺褐色,下部稍有鬚根,根頂端著生地下莖,地下莖由一個個鱗片狀組成,地下莖在地下形成分枝呈珊瑚狀分布。
紫葉山本酢漿草紫葉山本酢漿草
葉從莖頂長出,每一葉片又連線地下莖的每一個鱗片。葉為三出掌狀複葉,簇生,生於葉柄頂端,小葉葉柄極短,呈等腰三角形,著生於總葉柄上,總葉柄長15~31厘米。葉正面玫紅,中間呈“人”字形不規則淺玫紅的色斑,向葉兩邊緣延伸。葉背深紅色,且有光澤。一般白天展開,在強光及傍晚時下垂,三葉片緊緊相靠,尤似翩翩起舞的飛蝶,栽在疏林下,葉片終日展開,葉色頗為光亮。花為傘形花序,淺粉色,花瓣5枚,5~8朵簇生在花莖頂端。花莖細長,14~20厘米,隨風搖曳,婀娜多姿。一至數朵組成腋生的傘形花序.萼片長圓形.頂端急尖.有柔毛;
花瓣倒卵形,微向外反卷;花絲基部合生成筒狀。蒴果近圓柱狀.5棱.有短柔毛.成熟開裂時將種子彈出。種子小,扁卵形,紅褐色,有橫溝槽。花果期3—8月。
優點
①葉艷,尤其是從下往上望時,葉背光亮、美麗。
②花多、花密、花期長,4~12月陸續不斷。
③植株整齊、矮(高僅30厘米)、輕,比其他植物更安全。
④群體景觀效果好,觀賞期長,除了嚴冬外,年內無須換品種。
酢漿草的“酢”字與醋通,《本草綱目》也說它“其味如醋”,莖與葉都是如此。在唐代纂修的《新修本草》里就有“酸漿”的記載,裡面說這草五月采來,陰乾後可以入藥,治難產。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疾的效用,可治蛇蟲蟄傷,也可治尿血、尿路感染、黃疸肝炎等。四季可采,以夏秋有花果時採藥效較好,除去泥沙,曬乾。性味歸經:酸,涼。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用於感冒發熱,腸炎,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神經衰弱;外用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癰腫瘡癤,腳癬,濕疹,燒燙傷。用法用量:0.5~2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全草入藥,能解熱利尿,消腫散淤;莖葉含草酸,可用以磨鏡或擦銅器,使其具光澤。牛羊食其過多可中毒致死。

生長環境


適宜於排水良好的疏鬆土壤,喜光,耐半陰;花期長達8個月。無病蟲危害,高溫、高濕期間,老葉易患灰霉病,但不影響新葉,極紫葉酢漿草易控制。較耐寒,-5℃以上冬天常綠,-5℃以下地上部分葉子枯萎,但地下部分不死,翌年3月又能萌發新葉。無明顯的休眠期,栽培管理粗放。

分布範圍

原產南美巴西,一說墨西哥,是一種珍稀的優良彩葉地被植物。我國已成功引種。
紫葉山本酢漿草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紫葉酢漿草繁殖以分株為主,也可播種或採用組培法繁殖。多年生草本,宿根性,具鱗莖,被黑褐色鱗片,由鱗片內著生珠芽,集聚成團狀,鱗莖下部具紡綞形塊根,半透明。
紫葉酢漿草紫葉酢漿草
分株
全年均可進行,以春季4-5月分株最好,分株繁殖,即分殖球莖,全年皆可進行。
組培法繁殖
分株時先將植株掘起,掰開球莖分植,也可將球莖切成小塊,每小塊留3個以上芽眼,放進沙床中培育,15天左右即可長出新植株,待生根展葉後移栽。
播種
繁殖在春季盆播,發芽適溫15~18度。 播後約15天發芽,實生苗當年能開花供觀賞。
生長期要求光照不宜過強,否則葉片色彩暗淡。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澆水時注意避免土壤玷污葉片,影響觀賞效果。每月施肥1次。葉片向光性較強,需經常轉換盆缸位置。每年需重新栽植更新。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是園林植物栽培養護的主要內容之一。紫葉酢漿草常見病害有葉斑病、根腐病和灰霉病,蟲害有硃砂葉蟎、紫酢漿草岩蟎、煙薊馬桃蚜華北螻蛄同型巴蝸牛野蛞蝓。發病原因和症狀,危害特點和規律及其防治措施如下。
紫葉酢漿草紫葉酢漿草
葉斑病
1. 發病症狀
葉斑病危害紫葉酢漿草的葉片。發病時,葉片上產生淡紫色水漬狀不規則的病斑,有的有明顯的邊緣,與健康部位分界清楚;有的則不清晰。病斑變成黃褐色後逐漸擴大,中央變成灰色,邊緣變成褐色。幾塊病斑合併後,病斑之間的組織轉黃、枯死。潮濕時,病斑部位產生黑色粉末狀霉層。受害嚴重的葉片會幹枯、捲縮。
2. 發病規律
紫葉酢漿草在生長季節葉片生長茂密,下部通風透光性較差,栽植過密時,易發生葉斑病。病殘植株及土中植株殘體是病菌的越冬場所,藉助氣流和雨水傳播分生孢子,高溫多濕的環境有利於病害的傳播和蔓延,從氣孔或傷口侵入紫葉酢漿草體內。病害從5 月上旬至9月上旬均可發生,溫室中則可全年發生。溫度在24-35℃,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發病最嚴重,雨季更普遍。土壤連作發病嚴重。
3. 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加強田間管理,結合紫葉酢漿草的整形修剪,及時清除保護地內的病葉、殘葉和枯葉等侵染源。儘量避免連茬種植,應採用兩年以上的輪作。加強栽培養護,合理施肥澆水,注意通風透光,保持土壤濕度適中。
化學防治:發病初期使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0 倍液、50%的多菌靈500 倍液,交替噴灑紫葉酢漿草葉片,每隔7-10d 噴灑一次,連續噴灑2-3 次。也可用草木灰3kg、生石灰粉1kg 混合拌勻後撒施,每盆施用40-60g,對紫葉酢漿草葉斑病有明顯的防治效果。
根腐病
1. 發病症狀
根腐病危害紫葉酢漿草的根系和鱗莖。受害植株白天在日光照射下表現出萎蔫狀態, 入夜至凌晨有所恢復。初期症狀是紫葉酢漿草的葉片表現出類似缺肥失紫的狀態;根部出現皺縮現象;鬚根較少,呈淡黃褐色;主根沒有明顯的症狀。隨著病情加重,植株長勢越來越差,葉片開始變黃枯萎,鬚根完全腐爛,主根變成黑褐色也逐漸腐爛;擠壓後,根部皮層很易剝落;鱗莖基部有時可見到黑褐色霉層及膠液。最後,植株缺水加重,紫葉酢漿草葉片全部萎蔫,植株枯死。該病發病初期不易被發現。
2. 發病規律
病菌在土壤中及病株殘體上越冬。病菌從根部傷口侵入紫葉酢漿草體內,後在病部產生分生孢子,藉助雨水或灌溉水傳播和蔓延,進行再次侵染,高溫多濕的環境有利於其發病。除環境條件外,病害發生與栽培管理關係密切,連作地未進行土壤消毒,局部低洼積水,使用未腐熟的肥料,地下害蟲發生多或農事作業造成傷根等,病害往往會比較嚴重。一般以高溫季節發生較為嚴重,在土壤含水量較高時也極易發生。
3. 防治措施
①農業防治:及時清潔栽培場所,科學施肥澆水,防止大水漫灌,保持土壤濕度適中。栽培紫葉酢漿草之前,對基質進行數次的數種殺菌劑的交替噴施,做好消毒。可以使用五氯硝基苯或福馬林消毒。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銷毀。根腐病菌是厭氧菌,紫葉酢漿草定植後,3-5d鬆土1次,增強土壤透氣性,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②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灑或灌根50%的甲基托布津500倍液、50%的多菌靈500倍液等。發病後可用50%的退菌特700倍液、5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65%的敵克松600-800倍液、75%的百菌清600倍液等藥劑灌根或噴霧。
紫葉酢漿草紫葉酢漿草
灰霉病
1. 發病症狀
灰霉病危害紫葉酢漿草的葉片和鱗莖。受害葉片的葉緣或葉角出現黃褐色水漬狀病斑(如開水燙傷),並不斷向內擴展下陷,使葉片乾枯;鱗莖受害後,出現褐色斑塊,溫、濕度適合時,病斑迅速向四周擴展,病部易腐爛並從侵染處折斷。空氣潮濕時,各發病部位表面密生灰色霉層,即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病後期,有的病部可見菌核。發病嚴重時,整葉、整株枯死。
2. 發病規律
灰霉病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及菌核附著在病株殘體上,或遺留在土壤中越冬。多於早春、晚秋或冬季出現在低溫高濕條件下發生流行。溫度在18-25℃,相對濕度保持在90%以上,1-2d內即可發病。灰霉病病菌的發育溫度是4-32℃,高於32℃病菌停止生長發育和繁殖。氣候潮濕的夏季,如果連續幾日陰天,灰霉病也容易發生。晝夜溫差過大、通風不良的環境適宜病菌生長繁殖。紫葉酢漿草種植過密,盆花放置過於擁擠,噴淋澆水時發病嚴重。
3. 防治措施
①農業防治: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以保證植株間通風透光;科學澆水,發病後控制澆水,必要時在葉片和鱗莖周圍淋澆。溫室要及時通風換氣,降低濕度到80%以下,尤其是在連陰之後晴天升溫時,要及時做好此項工作。定植時施足基肥,儘量施用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控制氮肥用量,以保持植株健壯,提高抗病能力。發現枯花病葉應及時清除,集中起來進行高溫堆漚或深埋。生長季節結束時,應將植株殘體清理乾淨,以減少病菌生存的場所。
②化學防治:在無風的濃密地塊或封閉溫室內進行噴粉,使用5%的百菌清複合粉劑、6.5%的萬霉靈,9-10d噴施1次,連用或與其他方法交替使用2-3次,噴粉時對準紫葉酢漿草上方,傍晚或陰雨後發病高峰期噴施效果較好。在雨季到來之前或發病初期可使用50%的滅霉靈800倍液、50%的多菌靈500-800倍液、70%的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等防治。
硃砂葉蟎(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1. 形態特徵
硃砂葉蟎蟲
硃砂葉蟎屬於真蟎目(Acariformes)葉蟎科(Tetranychidea),又名紅蜘蛛。硃砂葉蟎成蟲體色變化大,但是多為銹紅色或深紅色;雌蟎體長0.4-0.5mm,梨圓形;雄蟎體長0.3mm 左右,腹部末端尖細,楔形,棕褐色;卵圓球形,白色透明;幼蟲體圓形,初為黃色,取食後變為褐綠色。
2. 發生規律
硃砂葉蟎周年發生12-15代,秋季雌成蟲群集在枯葉內、雜草根際、土塊縫隙或樹皮縫內越冬,翌年6月上旬復甦後離開越冬場所取食產卵。冬季在溫室內也能夠危害紫葉酢漿草,發生代數還要多。溫度高低和濕度大小對硃砂葉蟎密度的影響較大。溫度在25-30℃,濕度在35-55%時,蟲害最嚴重。6月中旬到8月中旬為該蟎盛發期,溫室內3-6月份和9-11月份為盛發期。所以,高溫乾燥的環境是硃砂葉蟎猖獗的主要因素。早春的低溫多雨和夏、秋季節的急風暴雨,都能明顯抑制其生長發育和繁殖,可降低蟲口密度。
3. 危害特點
硃砂葉蟎主要危害紫葉酢漿草的葉片,其次危害萼片和花朵。硃砂葉蟎喜棲在葉片背面用刺吸式口器吸取紫葉酢漿草的汁液,受害初期葉片正面呈現黃白色或黃綠色小斑點。檢查葉片背面可以發現蟲體、卵粒、絲網及分泌物等雜物。嚴重時全葉片呈現褐色灼傷狀,葉片背面有絲網。後期逐漸擴展到全葉,造成葉片枯黃、萎蔫。大量發生結網危害時,造成植株生長停滯,葉片褪紫、枯黃、衰敗,甚至植株死亡。
4. 防治措施
①農業防治:紫葉酢漿草花多葉繁,應及時進行整形修剪,徹底清除枯花敗葉及周圍雜草,減少蟲源,增加濕度,惡化硃砂葉蟎的生存條件。強化日常養護管理,葉片上出現黃白色或黃綠色小斑點時,摘除並集中銷毀。
②化學防治:4 月份溫度升高時開始噴施40%的三氯殺蟎醇乳油1000-1500 倍液、20%的三氯殺蟎碸500-800 倍液,不能等到硃砂葉蟎大規模發生時才進行防治。家庭栽培紫葉酢漿草可自制殺蟲藥,用菸葉50g 加清水500g 煮沸30-40min,去渣取清液噴灑即可。也可用大蒜浸液或紅辣椒熬煮後過濾按1∶500 倍液噴施對硃砂葉蟎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對硃砂葉蟎這類個體小的害蟎效果更好。
生物防治:保護硃砂葉蟎的天敵,如中華草蛉(Chrysopa sinica)、小花蝽(Oriusminutus)、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深斑食蟎瓢蟲(Stethorus punctillum)、塔六點薊馬(Scolothrips takahashia)等,對硃砂葉蟎的種群數量消長,起著顯著的抑制作用。
酢漿草岩蟎(Petrobia harti)
1. 形態特徵
酢漿草岩蟎
酢漿草岩蟎屬於蜱蟎目(Acarina)葉蟎科(Tetranychidea),又名酢漿草如葉蟎。雌蟎體長0.71mm,體寬0.49mm;體橢圓形,深紅色;足細長,長度約為體長的2倍。雄蟎體長0.35mm,體寬0.22mm;體色桔黃,體背兩側有明顯黑斑;足的長度幾乎為體長的3倍。
2. 發生規律
酢漿草岩蟎周年發生多代,雌蟎在紫葉酢漿草根際附近的土縫內越冬。全年有初夏和仲秋2個蟲量高峰。卵多數產在紫葉酢漿草葉片背面,少數產在葉正面和葉柄上。有越夏習性,秋季陰雨低溫時,返回植株上取食危害。幼蟎和成蟎在葉背刺吸葉片汁液。受害葉片正面呈黃白色或黃綠色小斑點,嚴重時葉片發黃、皺縮,甚至枯焦、萎蔫。酢漿草岩蟎不結絲網,在葉片正、反面均可危害,在同一危害期,有卵、幼蟎、若蟎、成蟎同時存在。
3. 危害特點
酢漿草岩蟎主要危害紫葉酢漿草的葉片。該蟎在紫葉酢漿草中聚集發生,常導致紫葉酢漿草成片枯黃,甚至枯焦或只剩少量葉柄,嚴重影響紫葉酢漿草的正常生長。蟲口密度高、發生早的植株在5月下旬就出現成片枯焦的現象,多數紫葉酢漿草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陸續發黃。夏季,紫葉酢漿草因該蟎危害和高溫乾燥環境,整株枯黃無葉。在同一株紫葉酢漿草中,酢漿草岩蟎先在邊緣危害,後擴展到植株中間。
4. 防治措施
對酢漿草岩蟎宜採用化學防治,以50%的久效磷乳油、40%的樂果乳油1500倍液防治效果較好。一般的觸殺性殺蟎劑基本無效,其原因是紫葉酢漿草株叢低矮,藥劑難以噴施到葉片背面,酢漿草岩蟎接觸不到藥劑。久效磷毒性較強,使用時要注意安全。為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建議防治酢漿草岩蟎時應抓住其點片發生階段即酢漿草岩蟎危害擴散前,在中心及其周圍噴藥防治。由於該蟎世代重疊,同時種群中有很多的卵,因此噴藥需連續進行幾次,每次間隔7d左右。此外要注意不要長期使用單一品種的殺蟲劑,以免誘發該蟎的抗藥性。
煙薊馬(Thrips tabaci)
1. 形態特徵
煙薊馬危害
煙薊馬屬於纓翅目(Thysanoptera)薊馬科(Thripidea),又名蔥薊馬。煙薊馬體形微小, 體長1.1-1.3mm;體色變化大,以黑色、褐色或黃色為主;銼吸式口器;觸角6-9節,線狀;翅狹長,有長而整齊的邊緣毛;爪退化。
2. 發生規律
煙薊馬溫室內周年發生12代以上,散產卵於葉片表皮下和葉脈內,繁殖能力較強。以成蟲、若蟲潛伏在土縫、土塊、枯枝落葉或在田間的球根、部分植株的葉鞘內,也可以“蛹”態在土內越冬,但以成蟲越冬為主。翌年3-4月開始活動。乾燥無雨的環境對煙薊馬的生長發育和繁殖有利,高溫多濕或暴雨對其活動有抑制作用。因怕光,煙薊馬常在早晚及陰天濕度大時爬到葉片表面,晴天多在葉片背面和葉脈處取食。成蟲活動性較強,能飛善跳,擴散
傳播速度很快。
3. 危害特點
煙薊馬危害紫葉酢漿草的葉片和花朵,對紫葉酢漿草的危害較嚴重。煙薊馬以銼吸式口器銼破植株表皮,吮吸其汁液。成蟲和若蟲多在葉柄和葉脈附近為害。幼葉受害後造成葉片扭曲、畸形,生長不良;葉片受害後在正、反面均會出現褪紫、黃色或褐色斑紋,帶有微形斑點,葉組織變厚、變脆,以致造成葉片枯萎;花朵受害後會出現失色斑點。嚴重時致使植株生長停滯,衰敗死亡。
4. 防治措施
①農業防治:及時灌水、噴水,徹底清除田間及周圍植株殘體和雜草,入冬前深翻土壤破環化蛹場所,減少煙薊馬基數。
②物理防治:以藍色水盤或藍色粘板誘殺煙薊馬。
③化學防治:選用10%的吡蟲啉50g,加水250g於上午、傍晚在葉片背面或葉心處噴霧兩次。噴施40%的氧化樂果、50%的殺螟硫磷等內吸劑1000倍液,氧化樂果對花色有影響,要慎用。套用薊馬粉虱淨Ec的防治效果也較好。
④生物防治:保護並利用小花蝽(Orius minutus)、華姬蝽(Nabis sinoferus)、橫紋薊馬(Aeolothrips fasciatus)等煙薊馬的自然天敵,對其種群數量消長,起著顯著的抑制作用。
桃蚜(Myzus persicae)
1. 形態特徵
桃蚜屬於同翅目(Homoptera)蚜總科(Aphidoidea),又名赤蚜。桃蚜個體細小,雌蚜頭、胸部黑色,觸角6節,腹部綠、褐、黃綠或紅褐色,背面有淺黑色條紋。雄蚜與雌蚜的秋季遷移蚜相似,腹部黑色斑點較大。卵長橢圓形,初產黃綠色,後變黑色,有光澤。
2. 發生規律
在北方地區,桃蚜周年可發生10餘代,生活史複雜。部分是半周期型(留守型),另一部分桃蚜是全周期型(遷移型)。半周期型桃蚜,在北方以卵或胎生雌蚜在菜窖或溫室內越冬。全周期型桃蚜,冬季以卵在薔薇科果樹的枝條、芽腋和裂縫等處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越冬卵孵化、取食、危害紫葉酢漿草。溫度高於28℃或低於6℃,相對濕度高於80% 或低於40%,對桃蚜發育和繁殖不利,發生數量下降。夏季高溫和暴雨對桃蚜有抑制作用。有翅桃蚜對黃色有趨性,綠色次之,而對銀灰色有負趨性。
3. 危害特點
桃蚜聚集在紫葉酢漿草的幼葉和花蕾上,隨著花蕾開放和幼葉展開,又轉而危害花朵和葉片。桃蚜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組織內吸取汁液,使受害部位出現黃斑或黑斑,受害葉片皺曲,畸形生長,花蕾萎縮,嚴重時可使植株死亡。桃蚜能分泌蜜露,招致細菌生長,誘發其他病害。此外還能形成蟲癭。
4. 防治措施
①農業防治:結合園林撫育和養護管理,清潔保護地,剷除雜草,剪除殘花敗葉,特別注意剪去蟲葉、間去蟲苗,防止蟲害傳播和擴散。
②物理防治:可使用黃皿或黃色薄塑膠板誘殺有翅桃蚜;在畦間或溫室內張設鋁箔條或覆蓋銀灰色塑膠薄膜,避桃蚜效果顯著。
③化學防治:在桃蚜危害初期可選用40%的樂果乳油50ml加水50kg、50%的馬拉硫磷乳油50ml加水40kg噴霧。也可選用10%的吡蟲啉50g加水150g噴霧,防治效果顯著。
④生物防治:保護並利用桃蚜的自然天敵,如異色瓢蟲(Leis axyridis)和龜紋瓢蟲(Propylaea japonica)等進行防治。
華北螻蛄(Gryllotalpa unispina)
1. 形態特徵
華北螻蛄危害
華北螻蛄屬於直翅目(Orthoptera)螻蛄科(Gryllotalpidea),又名拉拉蛄。成蟲體長36-55mm,呈黃褐色。翅短小,前足扁平強大,後足脛節內緣有刺一根,體末有尾須兩根。卵橢圓形,初產時乳白色,有光澤,後變成黃褐色。
2 .發生規律
華北螻蛄約3年發生1代,以成蟲和8齡以上的各齡若蟲在土中越冬,有時深達150cm。翌年4-5月間,開始活動取食。華北螻蛄體形大,飛行能力差,嗜食有甜、香味的腐爛有機質,喜馬糞及濕潤土壤。華北螻蛄晝伏夜出,21-22時是活動取食高峰。土壤質地與蟲口密度也有一定關係。在鹽鹼地蟲口密度大,壤土次之,黏土最少。
3. 危害特點
華北螻蛄食性很雜,成蟲、若蟲均在土中活動,取食紫葉酢漿草的鱗莖、幼葉或咬斷幼苗,受害的植株根部呈亂麻狀。由於華北螻蛄在地表穿行,形成很多隧道,使苗土分離,幼苗常因失水而乾枯死亡。
4. 防治措施
①農業防治:華北螻蛄不耐水淹,灌水會迫使成蟲從土中浮出,便於捕殺。避免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查找華北螻蛄的蟲窩,將卵和雌蟲一併消滅。
②物理防治:利用華北螻蛄的趨光性,在其羽化期間,設定黑光燈誘殺成蟲。
③化學防治:先將秕谷、麥麩、豆餅、棉籽餅或玉米碎粒5kg炒香,爾後用90%的敵百蟲30倍液0.15kg,適量加水,拌潮為度,在無風悶熱的傍晚撒施效果更佳。也可用40%的樂果乳油10倍液或其他殺蟲劑拌制餌料。
同型巴蝸牛(Bradybaena similaris)
1. 形態特徵
同型巴蝸牛屬於柄眼目(Stylommatophora)巴蝸牛科(Bradybaenidae),又名水牛兒。成貝蝸殼扁球形,堅實而質厚,殼面黃褐色或紅褐色,殼口馬蹄形。卵圓球形,乳白色,有光澤。幼貝體形較小,形態與成貝相似。其口在頭部的腹面,口有齒舌,齒舌上生長著很多排列整齊的小齒,用來咀嚼和磨碎食物。
2. 發生規律
同型巴蝸牛周年發生1-3代,以成貝和幼貝在溫室的潮濕陰暗處越冬。殼口有白膜封閉。在北方,越冬的同型巴蝸牛一般於翌年春3月初逐漸開始活動取食,9月下旬逐漸轉入越冬。同型巴蝸牛5-6月份和8-9月份為產卵盛期,多產於潮濕疏鬆的土縫、草根、枯葉或石塊下,土壤乾燥或卵裸露地表則不能孵化,地表的卵粒在陽光照射下易爆裂。同型巴蝸牛喜溫暖、陰暗、潮濕的環境,晝伏夜出,傍晚或清晨取食,遇到陰雨天則整天棲息在植株上或陰暗處。
3. 危害特點
同型巴蝸牛取食紫葉酢漿草的葉片和葉柄。成貝和幼貝用齒舌刮食紫葉酢漿草的葉片和葉柄,造成空洞或缺刻,嚴重時吃光葉片,咬斷植株根莖,造成缺苗斷壟,甚至毀種重植。取食造成的傷口有時還會誘發軟腐病,導致葉片、鱗莖或根系腐爛壞死。同型巴蝸牛爬過的地方留下的白色發亮膠質及黑綠色蟲糞,影響紫葉酢漿草的光合作用。
4. 防治措施
①農業防治:清潔田園,雨後中耕、鬆土,清除田間雜草、石塊和植物殘體等雜物,破壞同型巴蝸牛棲息地和產卵場所。秋季深翻土壤,造成部分越冬成貝和幼貝機械傷亡,並暴露地表被天敵啄食或凍死,卵被日曬爆裂。控制土壤中水分對防治同型巴蝸牛起著關鍵作用,上半年雨水較多,特別是地下水位高的地區,應及時開溝排除積水,降低土壤濕度。人工捕捉雖然費時,但很有效,堅持在其每天日出前或陰天活動時,在土壤表面和葉片上捕捉,捕捉的同型巴蝸牛一定要殺死,不能棄之不管,以防其體內的卵在母體死亡後孵化。
②化學防治:當清晨同型巴蝸牛潛入土中時(陰天可在上午)用硫酸銅1﹕800倍液或1%的食鹽水噴灑防治。用滅蝸靈800-1000倍液或氨水70-400倍液噴灑防治。建議對上述藥品交替使用,以保證殺蝸保葉,並延緩同型巴蝸牛對藥劑產生抗藥性。用多聚乙醛、薯瘟錫、密達等藥劑配成毒土於傍晚撒施也有一定的效果。也可以撒施茶籽餅粉末、在根際土面上撒施8%的滅蝸靈顆粒劑,同樣可以起到防治同型巴蝸牛的效果,在花盆周圍噴灑敵百蟲、溴氰菊酯、石灰粉都能夠有效殺死或驅走同型巴蝸牛
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
1. 形態特徵
野蛞蝓屬於柄眼目(Stylommatophora)蛞蝓科(Limacidae),又名鼻涕蟲。成體紡錘形,長20-25mm,寬4-6mm;體表光滑,無外殼,暗灰色、黃白色或灰紅色;觸角兩對,暗黑色,眼在後觸角端部;體背前端具外套膜,邊緣捲起,上有明顯的同心圓生長線,黏液無色;卵為白色透明,膠質狀橢圓形,聚集成塊於卵囊內;幼體初孵時淡褐色,體似成體。
2. 發生規律
野蛞蝓周年發生1-2代,以成體和幼體在植株根部濕土下越冬,春秋為害較重。氣溫在11.5-18.5℃,土壤含水量在20-30%對其繁殖有利。野蛞蝓白天潛伏紫葉酢漿草根部和土縫間,夜間爬出地面活動,危害紫葉酢漿草生長。它耐飢餓能力強,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條件下能不吃、不動。野蛞蝓性喜陰暗、潮濕的環境,特別是春季溫室的角隅處和植株密度大、通風差的環境危害最重。取食活動最盛的時間為傍晚到第二天天剛亮時。野蛞蝓遇不良環境如乾燥、異味刺激等,能迅速將腹足收縮於殼內,並分泌粘液,在殼口外形成液膜,以保護自己渡過不良環境。但對糖有強烈的趨向性。野蛞蝓怕光,強日照下2-3h就會死亡。
3. 危害特點
野蛞蝓食性雜,喜食紫葉酢漿草的葉片和葉柄,形成不規則的缺刻、孔洞或死苗。受害葉片被刮食並被排留的糞便污染,失去觀賞價值。野蛞蝓的身體帶有多種病菌,其咬食過的部位所造成的傷口成為病菌入侵的通道,會致使菌類感染,使葉片腐爛。
4. 防治措施
野蛞蝓具有很強的隱蔽性,體表分泌大量粘液,藥液不易直接到達蟲體,一般殺蟲劑難以奏效,是盆栽紫葉酢漿草一種較為難治的有害生物。
①農業防治:在大棚中挖好排水溝,注意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及時清除雜草。晴天中耕除草,使卵暴露於土表自行死亡。在露地擺放紫葉酢漿草場所邊緣撒石灰粉或草木灰,降低濕度,造成不利於野蛞蝓活動的環境,當野蛞蝓爬過後身體會因失水死亡。
②化學防治:於野蛞蝓盛發期噴灑碳酸氫銨100倍液、40%的蛞蝓敵濃水劑100倍液等藥劑。由於蛞蝓白天不活動,藥液不易噴到野蛞蝓體上,一般防治效果不理想。因此,在進行化學防治前應對溫室內地面和花盆內澆水,增大環境濕度,以利蛞蝓活動,於傍晚施藥。為了達到持續有效的防治效果,要連續進行2-3次防治。利用野蛞蝓的趨香習性,用蝸牛敵配成含有效成份4%的油枯粉或玉米粉毒餌,於傍晚撒於花盆縫隙間地面或花盆邊緣處誘殺,化學防治試驗表明,防治效果也可達85%以上。
紫葉酢漿草的病蟲害防治是一項複雜的工作,綜合性較強。應該以農事活動為基礎,以防為主,杜絕病蟲害的來源,結合物理方法、化學藥劑和生物天敵進行綜合治理。遵循“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則,將病蟲害消滅在發生的初始階段,而不能等到紫葉酢漿草受害嚴重後再去治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