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鰃

紅鰃

紅鰃(學名:Dispinus ruber)為鰃科雙棘鰃屬的魚類,俗名黑帶金鱗魚。分布於東到薩摩亞、西到紅海及南非、北至日本南部、南到昆士蘭以及台灣及兩廣沿海至西沙群島及南沙群島等,屬於珊瑚礁區近底層肉食性海魚。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阿拉伯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鰃
  • 拉丁學名:Dispinus  rube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金眼鯛目
  • 亞目:金眼鯛亞目
  • :鰃科
  • :雙棘鰃屬
形態特徵,生物學,經濟價值,分布情況,

形態特徵

背鰭Ⅺ-i-12—13;臀鰭Ⅳ-9—10;胸鰭ii-12;腹鰭Ⅰ-7;尾鰭Ⅴ-19- Ⅳ.側線鱗34—35+4,2—3/7;鰓耙6—7+1+9—10.體長159—186mm:為體高2.5—2.7倍,為頭長3.1—3.3倍.頭長為吻長4.3—8.4倍,為眼徑2.3—3倍,為尾柄長2.1—2.6倍.體長橢圓形側扁。鼻骨後段與鼻孔無小刺。眶前骨具一錐狀橫突。鰓蓋骨上棘較長。前鰓蓋骨棘約等眼徑2/3。第2腹椎腹側有2長棘。頭體櫛鱗強大。側線高僅後端側中位。背鰭最長棘約等吻端到眼後緣,第11棘最短有膜連後背鰭。臀鰭位後背鰭下方。尾鰭叉狀。偶鰭不達肛門。體鰭褐紅色;體鱗中央形成銀白縱紋狀;前背鰭膜及腹、臀鰭前緣白色,胸鰭淡黃。
眼大。前鰓蓋骨後下角具一扁平強棘,其尖端超過鰓蓋膜。體被強櫛鱗,鱗不具嵴紋,邊緣鋸齒較尖銳。背鰭最後鰭棘短於緊連其前面一鰭棘;臀鰭第三鰭棘略等於或短於鰭條長。體紅色,體側具8~9條深紅色縱帶。

生物學

暖水性魚類。體長一般為170 mm左右,大者可達265 mm。

經濟價值

常見於南海拖網和刺網作業漁獲。肉質尚好。

分布情況

分布於中國台灣到廣西及西、南沙群島;國外見於日本、薩摩亞與南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