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蓮型雜交水稻

紅蓮型雜交水稻是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所於1972年,利用海南紅芒野生稻與常規稻雜交選育的秈稻配子體雄性不育系類型,與野敗性雜交水稻並列為我國推廣種植的雜交水稻新類型,是國內外公認的雜交稻新細胞質類型。其主要特點表現為遺傳多樣性突出、雜交選擇性廣、綜合性狀優異等。在我國目前代表性的研究者是朱英國院士,紅蓮型雜交水稻是目前世界上三大雜交水稻品系之一。另有野敗型(以袁隆平為代表)和日本培育的BT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蓮型雜交水稻
  • 1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2:1972年
  • 3:推廣種植的雜交水稻新類型
種植推廣,途徑分析,

種植推廣

紅蓮型雜交水稻是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朱英國為領軍人物的科研團隊經過近40年研發,培育出來的良種。它與袁隆平院士的“野敗型”、日本的“包台型”一起被國際公認為雜交水稻的三大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
紅蓮型雜交水稻具有米質優、產量高、適應性廣、抗高溫、抗病、抗倒伏、需肥量少等特質。近5年來已在全國累計推廣1500萬畝以上,還在東南亞的越南、寮國緬甸、印尼和巴西等十幾個國家試種成功。
2009年3月,紅蓮型中稻新品種“珞優八號”通過了中國農業部組織的超級稻驗收、評審,並被確認為全國第三批示範推廣的超級稻品種。同年紅蓮型雜交水稻“珞優八號”在越南的種子銷售量突破1000噸大關,創下了越南國內單個品種銷售量、種植範圍和綜合質量三項第一。為表彰該品種對越南國家糧安全和對農民增產增收作出的巨大貢獻,越南農業部擬定在今年授予“珞優八號”糧食安全金獎。

途徑分析

通過分析種植在湖南省5個生態區的超級稻主要產量性狀與產量之間的多元相關性、回歸關係及通徑關係,估測了超級稻8個主要產量性狀對產量影響的相對重要性。結果表明,超級稻在不同地方種植,其產量和產量構成因子均表現出很大的變化差異,有效穗數,每穗粒數、穎花量對產量的影響最大。研究結果啟示我們在超級稻的實際栽培管理中,應儘量協調各因子間,特別是有效穗數和每穗粒數之間的矛盾,使其實現超高產潛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