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胭脂米最早見諸於筆端是在康熙時期的《玉田縣誌》。
《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烏進孝紅貼上貢物曰‘玉田胭脂米二石’。”第七十五回,“賈母問有稀飯吃些罷,尤氏早捧過一碗來,說是紅稻米粥;賈母接來吃了半碗,便吩咐將這粥送給鳳姐兒吃去。”在《
紅樓夢新證》(周汝昌著,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中,作者對其中提到的“胭脂米”做了考證。作者一共摘引了四種古籍中的有關記載。這四種古籍是:
清代謝墉在《食味雜詠》寫詩讚嘆道:“京畿嘉穀萬邦崇,玉種先宜首善豐。近納神倉供玉食,全收地寶冠田功。泉溲色發蘭苕綠,飯熟香起蓮瓣紅。人識崑崙在天上,青精不與下方同。”這裡的蘭苕綠便是碧粳米的顏色,而蓮瓣紅則指的是胭脂稻。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毛澤東主席正住在中南海豐澤園。當讀《紅樓夢》時看到有關“玉田胭脂米”的這段故事,引起了濃厚興趣,即命農業部、河北省尋找此米。後來河北省委果然尋到了,河北省將收穫的胭脂米運送給毛主席。毛主席接見尼克森時還和美國客人提到過玉田胭脂米,並且讓周總理安排在國宴上請客人品嘗過。因為此米珍稀味美,有一次前日本首相田中訪華時,在貴賓席嘗到此米,念之於懷,竟向毛主席請索此米,據確知者言,此米果然給了日本。
種類
康熙胭脂米
康熙胭脂米為胭脂米中對種植環境要求最高之品種,每年產量極少,還原到純生態的環境方能產出此米。
康熙皇帝策馬郊外巡遊,突見萬項稻田中一片與它外不同,株高早熟,穗紅有芒,掐下幾粒,搓去薄如蟬翼的稻殼,澤如胭脂的稻米發出沁人清香。康熙旋即令人煮食此米,熟後的米飯不僅細膩油亮且色澤紅潤,溢香四座,口感彈軟滑嫩,餘味無窮,遂將此米帶回宮中,封為“御用稻米”,並賞賜給妃子以及眾愛卿們共享。
一位因不適應北方氣候而整日面色懨懨的皇妃,食用該米數日後,競變得臉色紅潤,顧盼生姿,素顏朝天亦如胭脂著面。康熙見狀,御筆欽此:胭脂米。自此,胭脂米作為補氣養血、平調五臟的滋補佳品,名聲大噪。
由於康熙胭脂米種植對土壤成分和氣候條件要求苛刻,產量甚少,如同絕代佳人般容顏至美,內蘊至醇,珍貴而不可多得。
玉田胭脂米
《紅樓夢》中寫到此米時,現今傳世版本有兩種寫法:“玉田胭脂米”與“御田胭脂米”。“兩者並不矛盾,‘玉田’指原產地,‘御田’則指後來康熙在豐澤園親種之地一一一也指他又曾將原產地區劃為特產地段,加以圈護,立了‘御碑’記事,故此這塊產地也稱‘御田’”。
胭脂米出產在玉田城東北十八里的小泉山下,過去是專為皇家進貢的,從來不外賣。小泉地處半山區,這裡曾有多股泉水從山腳石縫間流出,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得天獨厚。自明朝萬曆年間起,水稻栽培就從未間斷。傳玉田亮甲店小泉村說這裡的泉水為春秋時期齊桓公率領大軍討伐令支和孤竹時所開鑿,水質甘甜清冽。著名的“玉田八景”之一——“龍穴甘泉”就在這裡。據小泉村的老農講,小泉的水質非常好,當年清朝宮廷曾經派人考察這裡的泉水,經稱量,認為與北京玉泉山的水基本相同,只是因為距離京都比較遠而未被採用。改革開放後,經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技術評審組評審,在玉田縣境內,東北自亮甲店小泉起,經玉田、三里屯、林南倉,到西南方向的東吉莊,確是一條天然礦泉水線。小泉一帶,長期用礦泉水澆灌水稻,所產稻米品質極佳也就可以理解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種種原因,小泉的出水量逐步減少,到九十年代竟滴水不出了。這期間,稻田跟泉水一樣,從多到少,從少到無。如今小泉村附近的稻田早已變成了旱田,連水稻的影子也找不到,更不用說“胭脂米”了。
現狀
1962年,胭脂稻標本在全國農業展覽館展出,聲名大噪。不過,《丰南縣誌》記載:胭脂稻已於上世紀70年代絕跡斷種。2013年,湖北省鄖縣發現胭脂米蹤跡,經十堰市農業局總農藝師張敏確認,他仔細分析、反覆對比網上資料,並向同行諮詢,最後確認這就是《紅樓夢》里記載的胭脂米。
鎮委書記王光勇介紹,2013年3月,鎮裡請中國鄉村規劃設計院理事長、新農村建設實踐專家孫君來考察。在食堂吃飯時,孫君覺得米飯比較獨特,細看之下,竟然是胭脂米。孫君當即要了谷種,說要帶回北京海淀區試種。十堰市委、市政府得知發現胭脂米後,立即要求市農業局加以考察、挖掘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