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村(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星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位於松崗街道中部偏南,距街道辦事處約0.9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東方村潭頭村沙浦村沙井街道後亭村。該村位於茅洲河東岸的平原地帶,松崗河流經村西北面,在西面與茅洲河匯合進人珠江口。該村原名鶴仔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鶴仔園改稱報美(埔尾)村,村東稱東坊村,村西稱西坊村。1959年,東坊村成立東方大隊,西坊村成立西方大隊。“文化大革命”時期,西方大隊改名為紅星大隊,即今之紅星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星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由來,地方方言,傳統建築,地方習俗,特產,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宋元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松崗、沙井、新橋、雍睦、鳳凰聯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四區報崗鄉;1958年10月,屬超美公社;1959年,屬松崗公社西方大隊;1966年,屬松崗公社紅星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松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松崗公社;1983年1月,屬寶安縣松崗區紅星鄉;1986年10月,屬松崗鎮紅星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松崗鎮;2004年,屬松崗街道紅星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為農業,以種植水稻、花生、甘蔗、番薯、荔枝、龍眼為主。改革開放後,傳統種植業向工業生產轉型,村集體投資建廠,招商引資。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業生產、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2558人,其中男性1291人,女性1267人;80歲以上87人,最年長者99歲(女);海外留學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0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13人。歸僑8人。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村民主要有文、溫、葉、蔡、蔣、王、冼等姓。第一大姓為文姓,元代從惠州遷移至當地。第二大姓為溫姓,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從福建漳州遷移至廣東白雲山,宋末元初遷移至當地。第三大姓為葉姓,宋朝從福建遷移至廣東台山,南宋末年從台山遷移至當地。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存30餘座,多為三開間,前天井後正房布局,正房次間後部有閣樓;現多有改建。代表性民居有紅星西坊村83號,建於清代,坐東北向西南,三開間二進布局,磚木石結構,清水磚牆,花崗石牆裙,硬山頂,船形脊,紅瓦覆頂。博風有彩色灰塑裝飾,後部有閣樓。木質封檐板有雕花。
紅星村
傳統民居
現存2座宗祠。聲譽公家祠,始建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占地面積162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三開間二進布局,由前後堂、一天井、兩廊房組成。磚木石結構,清水磚牆,花崗石牆裙。檐壁有人物故事山水花卉壁畫。硬山頂,博古脊,碌筒灰瓦覆頂,綠琉璃瓦剪邊,博風有灰塑。為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
紅星村
聲譽公家祠
無名祠堂,始建於清代,占地面積167平方米,坐東向西偏南,三開間兩進,由前後堂、一天井、兩廊房組成。磚木石結構,清水磚牆,條石砌牆角,石牆裙。檐壁有山水、花草等灰塑。硬山頂,平脊,碌筒紅瓦覆頂,綠琉璃瓦剪邊。現毀壞嚴重。

地方習俗

每年重陽節的第二個周末,文氏宗親參加文氏宗祠協會組織的文氏大宗祠祭祀活動,然後前往江西吉安文天祥墓祭祖。臘月期間(每四年一次),文氏宗親舉行盆菜宴。
紅星村賽龍舟活動是松崗賽龍舟的組成部分。賽龍舟活動形成於清代。文氏家族為松崗賽龍舟活動賦予祭拜先祖的色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規範的、嚴謹的儀式,影響擴展到港澳地區和東南亞。

特產

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黃梅。特色傳統食品有臘鴨、瀨粉。

公共設施

京港澳高速G4線、寶安大道、松裕路、紅星大道、松明大道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通電話和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網際網路。村裡有松崗第一國小,設6個年級,38個教學班,2015年在校學生1871人,教職工110人。有紅星、崛起騰飛、崇文第二、崇文第三、寶貝、英藝等6所幼稚園,共有在園幼兒2232人、教職工263人。建有10個籃球場、8個村民活動中心,另有紅星公園、耗涌村公園。有紅星社區圖書室,藏書約6000冊。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