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唇族(嚼檳榔人群稱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嚼檳榔是台灣特有的社會現象。檳榔汁往往把嘴唇和牙齒染得紅紅的,所以人們稱嚼檳榔的人為“紅唇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唇族
  • 類型:社會現象
  • 地區:台灣
  • 解釋:人們稱嚼檳榔
台北忠孝醫院門診日前發現一位可能是最年輕的“紅唇族”,一問才知道,這位才10歲的小男孩嚼檳榔已經有相當資歷,他是看到父母天天檳榔不離口,在耳濡目染下,偷偷學會吃檳榔。他到院就醫時,口腔內已有白斑、黏膜纖維化、嘴巴張不開,這些是口腔癌的前兆。
嚼檳榔是台灣特有的社會現象。檳榔汁往往把嘴唇和牙齒染得紅紅的,所以人們稱嚼檳榔的人為“紅唇族”。檳榔又被稱作“台灣口香糖”,其中的檳榔鹼有提神興奮作用,一上癮就難擺脫,戒食的比率很低。 醫學認為檳榔為一級致癌物,是健康殺手,一旦成癮,無異慢性自殺
有研究估計,目前台灣18歲以上有嚼食檳榔習慣者約有120萬人左右,臨床觀察“紅唇族”年齡層也呈下降趨勢。研究顯示,13至18歲的青少年嚼檳榔的比率已占2.3﹪。
台北市18歲以上吃檳榔的人口則為4.8﹪,其中五成九的檳榔族都是從30歲以前便開始嚼食,而且平均嚼食達9年之久。約一成九嘗試或吃過檳榔,有六成是出於好奇、好玩,其次是應酬占一成二,作為提神之用則占一成一。台北市衛生局針對“新世代” 青少年進行一次檳榔觀問卷調查,發現年齡層12至18歲的青少年,有一成九曾吃過檳榔,固定嚼食者比率高達7.3﹪。多數開始嘗試嚼食的年齡為11至20歲間,中學階段是開始嘗試的關鍵時期。
高雄醫學院也曾調查南部“紅唇族“的現況,發現南部青少年嚼檳榔的比率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達8.5﹪,值得注意的是,抱持好奇心因而曾經嚼檳榔的青少年人口(非成癮性也包括在內)卻高達11.2﹪。
一般說來,台灣嚼食檳榔的青少年多以中南部及花蓮台東等地居多,北部都會區的少年尋求刺激則偏向選擇搖頭丸等藥物;但近年來,有醫師發現,以前門診很少有少年人來就醫,但如今保守估計起碼增加了兩成的嚼食人口,且都一定有抽菸、喝酒習慣。從每年兵役體檢門診,醫師也發現罹患黏膜纖維化的年輕人也在增加,他們同時抽菸又喝酒。令人擔憂的是,嚼檳榔又抽菸喝酒,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123倍。
專家指出,由於口腔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通常不會痛,所以有相當大比例的青少年都是等到出現白斑症才會來就醫,而且他們常刻意忽略口腔檢查,拒絕開刀手術,寧願聽信坊間流傳的偏方,延誤治療時機。
嚼食檳榔刺激效果雖然不比“快樂丸”等“軟性毒品”,但相較持有非法藥物容易被警察抓,違禁藥物又不易取得的因素下,檳榔似乎是比較“安全”的“零嘴”,多少滿足青少年追求刺激的欲望。儘管台灣檳榔產量逐漸減少,但喜食檳榔的人口卻未遞減,尤其是18 歲以下的“飈車族”或輟學生偏好走向這條紅唇族不歸路。最近台北市醫院門診發現,青少年樂當“紅唇族”的人口不減反增,粗估近4年來有20%的增加率,最年輕者竟然有10歲的小學生,而且因此而罹患口腔癌前期黏膜纖維化的人亦增加不少。
此間醫學專家表示,很多青少年的嚼食經驗具有家族性,家族成員大多是“資深”檳榔族,不把嚼檳榔、抽菸當一回事,也不禁止孩子模仿,讓年輕人誤認“不是壞事情”,於是一上癮就難擺脫。
嚼檳榔的少年郎年齡層之所以逐漸下降,除了好奇心作祟,美艷性感的“檳榔西施”在旁誘惑,再加上檳榔的價格比較便宜,讓青少年禁不住;在同儕效應下,檳榔是青少年交際應酬的絕佳好工具,也比較不會被警方取締。所以,不少18歲以下的“飈車族”,喜歡邊開快車、邊嚼檳榔,尋求既“爽”又“酷”多重的刺激感。
台灣有關當局規定,禁止向青少年提供檳榔,否則將對家長處1至5萬元(台幣,下同)罰款,對業者處0.3至1.5萬元罰款。但實際上這些“規定”的管束力有限,而且青少年嚼檳榔的問題也沒有引起社會足夠的重視。一些醫生憂心忡忡,不知該如何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