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光亮

紅光亮,是指文革時期,尤其是1969年以前的紅衛兵繪畫,表現主旋律和時代精神的政治要求,在繪畫造型語言上表現出來的特徵。但是它的隱性影響,一直延續到文革以後,出現了形式語言的探索才真正結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光亮
  • 時間1969年以前
  • 表現:主旋律和時代精神的政治要求
  • 代表作品:《東方紅》《毛主席去安源》
名詞解釋,主要作品,文革初期,文革中晚期,社會評價,

名詞解釋

“紅”是描繪領袖、英雄人物和工農兵民眾的形象要強壯健康,紅光滿面;
“光”是繪畫技巧要求寫實,逼真,光滑,工整;
“亮”是畫面必須明朗,充滿陽光感,乾淨、漂亮、鮮艷,作品的傾向性鮮明,格調高昂,必須突出正面人物和主題的戰鬥性。

主要作品

文革初期

《東方紅》《毛主席去安源》(劉春華)《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要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有可能創繪畫命名長度之最)《祖國山河一片紅》(一些人成了流星一現的一夜天才)

文革中晚期

《廣闊天地新苗壯》(張紹武)《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高虹、彭彬、何孔德)《漁港新醫》(陳衍寧)《女委員》(湯小銘)《你辦事,我放心》(彭彬、靳尚誼)等。

社會評價

這一以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描述樂觀故事和美好生活,表現歌頌性時代主題、充當政治觀念註腳的繪畫路子,形成了固定的意識形態模式。文革繪畫完全抹煞個人風格,完全割裂、屏棄了西洋、俄羅斯繪畫(1950年代到1960年代的灰調子曾占據了中國學院繪畫的主流)的藝術傳統;甚至抹煞了繪畫樣式的規定性特徵,無論油畫版畫國畫年畫,均需遵循整齊劃一的要求,其面貌也單調類同。
這種追求崇高豪邁、氣勢磅礴(實則矯揉造作、虛張聲勢)的視覺趣味、形式語言,表現為誇張的人物造型、舞台化的戲曲亮相組合,題材選擇挖空心思地在政治上翻新並往社論語式上靠,主題先行的敘事型文學構圖(強調戲劇性以營造虛假的現場幻覺),刻意營造所謂宏大(驕矜、硬撐)的史詩氛圍,色彩傾向取消典型環境的多樣性都偏向火紅、響亮一路,筆觸運用細碎平滑。其缺乏變化的媚俗模式,與文革的政治狂熱、虛假煽情、誇張虛妄是一致的,同時它與建國以來農民畫那種通俗樸素、光潤、悅目的喜慶感、幸福感、陽光感、小康理想相貫通,即是政治顯意識的刻意營造,又是集體無意識的自然流露。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董希文著名油畫《開國大典》(1953)那勾線+立體造型的年畫式的在政治化和大眾化的夾縫中萌動的時代畫風。
其中不少在藝術稟賦上頗有才氣、日後另闢蹊徑的畫家也仍然被限制在當時狹小的語言樣式里,顯得呆板木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