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哈羅德·格林伯格

約瑟·哈羅德·格林伯格

約瑟·哈羅德·格林伯格(Joseph Harold Greenberg;1915年5月28日-2001年5月7日),美國人,在史丹福大學任教多年。是一位很卓越但亦具爭議的語言學家及非洲人類學家。最為人所知的工作,主要是語言的分類及類型。

基本介紹

人物年表,學術貢獻,學術著作,人物評價,

人物年表

1915年5月28日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
1936年,格林伯格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並繼續研究人類學在美國西北大學。
1940年獲美國西北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以後歷任哥倫比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人類學系主任。
1950年代後期,格林伯格開始研究一個無論在地理方面或遺傳方面的覆蓋範圍都很廣闊,包括有超過6000種語言的語料庫。
1962年,史丹福大學聘請他為教授
1963年,美國語言學家史丹福大學的格林伯格通過將非洲的諸語言分類成剛好四個顯著的大語系。
1964-1981年,他還兼任委員會的非洲研究。
1971-1974年,任史丹福大學的人類學系系主任
1976年曾任美國語言學會主席。
1986年格林伯格根據語言、牙齒及遺傳學證據,提出了關於美洲人群起源的三步遷移模型,區分印第安、納丁及愛斯基摩——阿留申群體的來源,線粒體的研究證據也支持此模型。
2001年5月7日死於加州史丹福大學。享年85歲。

學術貢獻

一、開創語言類型論
格林伯格的榮譽有相當的部份在於他對共時語言學的貢獻,以及有關尋找語言共通的挑戰。在1950年代後期,格林伯格開始研究一個無論在地理方面或遺傳方面的覆蓋範圍都很廣闊,包括有超過6000種語言的語料庫。在這堆各種語言的語料庫里,他找到了幾個可能是“語言共通”的有趣事例,以及不少跨語言的強趨勢。
在這當中,格林伯格發明了“蘊涵共通”的記號,以“若一種語言如果有X結構的話,就一定會有Y結構”的形式作紀錄。例如:X可能是中央前圓唇元音,而Y則是高前圓唇元音。這類型的研究在格林伯格之後,陸續有其他語言學家繼續,並漸漸發現是一種在共時語言學很重要的資料蒐集方法。
格林伯格(Joseph H. Greenberg)開創現代語言類型學以來,語言的描寫主要以類型學結合功能主義經驗分析方法為框架,通常把這個描寫分析框架稱為語言學基本理論(basic linguistic theory)。目前在語言描寫時這個框架是使用最廣泛的理論框架,尤其是對某一語言語法的描寫,同時也是多數類型學研究的框架,描寫世界各地的語言的語法。語言學基本理論吸收了七十年代以前生成語法的很多成果,如分裂結構(cleft constructions) 、話題化結構(topicalizations)、補語化結構(complementation constructions)、反身結構(reflexive constructions)。但七十年代以後的管轄與約束理論(Government-Binding Theory)到最新的最簡方案(Minimalism)對語言學基本理論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
過去語言學基本理論框架也來自語言類型學,很多語法描寫的術語,如作格(ergative)、賓格(accusative)、分裂作格(split-ergative)、反被動(antipassive)、中心詞標記(head-marking)與依附標記(dependent-marking)等等,以及中心詞內關係關係小句(head-internal relative clauses)和中心詞外關係小句(head external relative clauses)等等都是從跨語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套用於具體語言語法的描寫上。目前語法描寫,尤其是對未描寫或描寫不太充分的語言的描寫越來越得到世界語言學家。Dixon甚至認為要求博士論文博士後研究項目都寫一本參考語法。
除了語言學家越來越重視世界各地語言語法的描寫外,世界上幾家出版社也非常重視對語法描寫的著作。迄今為止,世界上幾家著名出版社都相繼出版一套語法描寫從書,如,牛津大學出版的一套語法描寫系列,劍橋大學語法描寫系列、德國Mouton de Gruyter出版的一套語法圖書館系列,Routlegde出版的完全語法系列以及德國慕尼黑LINCOM EUROPA出版的一些參考語法等大多數語法大多數都是以語言學基本理論為框架進行描寫的。語法的描寫是一件科學描寫的工作,作為語言描寫的語言學者應該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還應具備類型學以及相關語系、語族的一些背景知識。當前描寫語法有兩種體列:一種是我們常用的從小到大:從音系-詞法-句法-話語,另一種是從句法-形態-音位。總之,描寫語法時,儘量做到讀者便於使用、要描寫充分性和廣泛性。
二、非洲大陸諸語的分類
格林伯格最廣為人知的貢獻,在於他在1963年出版的著作里提出對非洲語言的分類。在當年,這個分類是一個相當大膽的建議,尤其是他所提出的尼羅——撒哈拉語族,但這個建議現時已為大多數非洲歷史語言學的專家所接受。另一方面,他在著作中亦創製了“亞非語系”這個在宗教及種族中較為中立的詞語,用以取代傳統的“閃含語系”的稱呼。
格林伯格的分類主要是建基於較早期的分類,例如:透過他所創立的大量比較法(mass comparision),把已建立的近似語族合併成為較大的群組。而他所建立的新分類亦成為了他期後研究的基石,而基於他的研究,有其他歷史語言學家提出包含了更多非洲語言家族的分類。例如:Hal Fleming提出了Omotic語支;Gregersen 提出把尼日-剛果語系及尼羅-撒哈拉語系合併成為更大的剛果-撒哈拉語系。Gregersen的建議後來更得到格林伯格的接納。
然而,亦有其他歷史語言學家批評格林伯格對非洲語言的工作。當中Lyle Campbell及Donald Ringe認為格林伯格所蒐集得來的語料數據並不能導引出他所建議的分類,所以要求透過一些“可靠的方法”來重新驗證格林伯格所提出的巨大語言家族。即使是Fleming及Bender等贊同格林伯格的分類的學者,亦認同在語言學界社群對於上述的“剛果-撒哈拉語系”的建議並不完全認同,將來有可能會再次分開。
格林伯格通過將非洲的諸語言分類成剛好四個顯著的大語系:
阿非羅——亞細亞語系
科依桑語系
尼日—科爾多凡語系
尼羅——撒哈拉語系
事實上,他並未採用許多語言學家所喜歡的比較方法來進行語言的歷史構擬;而是通過一個涉及多方面分析的系統來進行研究。這種方法不是僅僅比較一對語言中的單詞,而是同時分析許多語言中的一系列單詞。儘管區分派有著保留意見,格林伯格對非洲語言的分類仍為許多學者所採用。
他又套用同一分析程式於美洲的語言,識別出三個重要語系或大語系。它們中的兩個—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和納德內語系—已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儘管他的餘下的一類—印第安語系(“Amerind”),它把絕大多數美洲士著人語言合併為一個大語系——在有時是尖銳甚至是發火的爭論中受到廣泛的批評。
三、印度洋太平洋超語系
1971年,格林伯格提出了印度洋太平洋超語系的構想,這個超語系包括了巴布亞語系的所有語言(即巴布亞紐幾內亞及鄰近地區多個不屬於南島語系的多個語系)以及塔斯曼尼亞及安達曼群島原住民的語言,但不包括澳大利亞原住民語言。由於這種分類的猜想成份很高,很多進行巴布亞語系及塔斯曼尼亞語系的語言學者都不接受這種分類。
格林伯格認為在印歐語系之上還應該有一個超語系,總覽歐洲及亞洲的所有語言。他把這個超語系稱之為歐亞語系(Eurasiatic languages),除了包括有印歐語系以外,還包含了世界上其他所有的語言。 這個歐亞語系,跟Illich-Svitych早前提出的諾斯特拉語系(Nostratic languages)建議有幾點重要的不同處,當中最顯著的是歐亞語系並不包括亞非語系,儘管格林伯格在亞非語系有過不少的研究。在發表有關歐亞語系的構想之後,格林伯格一直都在繼續這方面的研究,即使後來被診斷患上胰臟癌,直到他離世為止。
五、美印語系
語言學家約瑟夫·格林伯格所持有的觀點,他把愛斯基摩—阿留申諸語言和納迪尼諸語言以外的所有印第安語言歸人一個大語系叫做美印語系,包括大約十幾個語族。格林伯格的這些語族中的某些語族,以及得到比較傳統的語言學家承認的某些語言分類,可能證明是在某種程度上由糧食生產推動的人口擴張的遺產。這些遺產可能包括中美洲和美國西部的猶他—阿茲特克諾語言、中美洲的奧托—曼格安諸語言、美國東南部的納齊茲—馬斯科吉諸語言,以及西印度群島的阿拉瓦克諸語言。
五、提出“大量比較法”

學術著作

《非洲語言學分類研究》,《Studies in African linguistic classification》,1955年
《語言學的論文》,《Essays in Linguistic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年
《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 in Universals of Language.Cambridge: MIT Press,73–113,(1963年)
《語言的普遍現象》(1963),提出的語言普遍現象有30多項。
《非洲的語言》《The Languages of Afric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66年。是對非洲語言進行系統研究的成果;書中對非洲語言的分類法已為許多研究者所接受。
《人類語言學導論》(1968)
《語言類型學的歷史概況和分析綜述》(1974)
《人類語言中的普遍現象》(1978),全書分4卷:第1卷為類型學研究的歷史和理論;第 2卷為語音類型學;第3卷為詞語結構類型學; 第4卷為句法類型學。
《Language in the America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年
《Indo-European and Its Closest Relatives: The Eurasiatic Language Family.Volume I: Gramma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年
《Indo-European and Its Closest Relatives: The Eurasiatic Language Family. Volume II: Lexic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年
《Genetic Linguistics》: Essays on Theory and Method, edited by William Crof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年

人物評價

中國語言學家李方桂:格林伯格(greenberg )就是過去老談論普遍原則之人。最初他是個人類學者。我想他曾在西北大學師從一位人類學家研習人類學。後來他做了些非洲語言等等方面的研究。所以說,他老是東弄弄、西弄弄。……過去人們不承認他是語言學家。但後來他談論起他的普遍原則等等,最後他在斯坦福(大學)落腳。他至今還在斯坦福,是個頂好的人。由於人們不接受其古怪的思想,他曾歷經艱難。可他的普遍原則當然符合某些人新的語言理論,於是好像就開始紅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