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民

糧民

該書是作者蔚然開始專職幫助農民脫貧、解困、發展的幫扶“萬村行”以來騎車數萬公里,走訪上千戶,記下近百萬字的考察日記,拍下近萬張的記錄照片,堪稱一部當代中國貧困鄉村最深入的社會調查文本和貧困人口的全景生存實錄。以近百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對當下農民問題進行了深度的剖析,呼喚全社會關注三農問題的一部厚重的經典之作。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版權資訊,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書評,

內容簡介

糧民
該書再現了一個更為真實的鄉村。農村留守兒童的無望,農民養老、教育、醫療的缺失,農村環境的破壞,農村家庭的裂變,農民“性福”的危機,農村金融的混亂,新農村建設的留於“形式”……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于建嶸的評價是:“蔚然所記錄的真實中國農村的貧困,遠遠超出了我們從一般媒體上所接受的資訊,甚至超出了普通城市居民或富裕地區民眾的想像。這本書中的‘故事’,用‘個人史’的方式描述出社會的一個斷面,有助於讀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國社會,對中國問題增加幾分必要的焦慮感和緊迫感。”

版權資訊

作者:愛新覺羅·蔚然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平裝: 466頁(上下冊)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9073218
條形碼: 9787309073218

作者簡介

蔚然,男 ,“三農”問題的學者。於2004年在上海創立了民間公益社團幸福發展促進會,由此開始“專職”幫助農民脫貧、解困、發展,同時也致力於農村、農民問題研究。於2006年啟動幫扶“萬村行”工程,進入全國貧困農村,幫助貧困家庭走上健康、良好的發展之路。曾獲國家“十五”規劃建言獻策榮譽獎、2001年兩會建言獻策一等獎(新華網)、“社會責任”中國十大部落格等榮譽。

圖書目錄

(上下冊)
上冊
幫扶“萬村行”第一步
第一天的第一個村
出乎意料的棘手
死也有條路,沒錢卻比死還難
寧願割了雞巴也不會去犯罪
撿食掉在泥土地上麵條的小學生
無意間參加了土族人葬禮
國家忘記我們也是農民了,蜜吃下去心裡是苦的
只因一家考了三個大學生
四個月吃了一次我剩的菜,把孩子樂壞了
向藏族同胞學習,建設和諧新農村 是誰算不過來這個賬啊?
8歲孩子,成了四口之家的主要依靠
還有多少個民工依然~貧如洗?
農民為何沒有退休?誰沒有給農民退休權利?
“避孕藥”及其他
是什麼使農村孩子成了留守兒童?
農民養老再也指望不上兒女了
貸款讀大學是奔向前程還是掉進陷阱?
青海湖畔的奇遇
80歲第一次有了存摺,唯一的1 0元“存款”還被村幹部騙走
鄉村醫生的肩膀能扛起多少村民的醫療費?
被愛情遺忘的村莊,娶妻生子只能靠夢想
農民為什麼不再迴避自己的身份?
一次心靈的交流 貸款買種子化肥是“坑農”
扭屁股‘文化’不要下鄉來
繼水污染之後又有三大危害已威脅到農民的健康與生命
一次絕境逢生的歷險
一次意外的經歷 可憐的孩子們
一個農民的“習慣”是如此高尚
我是不是“二奶”?
地方行政官員挑不起新農村建設的擔子
農村老齡化將提前到來
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缺失是農民永遠的痛
土地之“死”,警鐘為全社會敲響
老媽媽期盼兒女回家過年
農民疾呼新農村建設不要再讓縣鄉(鎮)幹部亂花國家錢了
不要扶貧要公平
建設和諧社會農民的“性福”不能忽視
責任源於愛
“春運”,是把民工當成發達地區的產業工具造成的後果
衢州,你離“中國碰柑之鄉”的美譽還差一步
是命運不好還是制度不公?
是誰剝奪了他與家人團聚的權利?
侗家情歌勝百靈 殘疾村民生活依靠誰?
松桃縣正大鄉官舟村赤貧家庭狀況報告
蔚然的幫扶“萬村行”之路(代跋)
下冊
當農民不信任你,做好事都難
我被信任感動得哭了
不敢讓女友去看我那悽慘的‘家’
唧唧復唧唧,只聞織布聲
為了幫助鄉親,80多歲回鄉“務農”
超生全是農民的錯?
誰毀了山里孩子的希望?
即將畢業的農村大學生,被重重困難壓得喘不過氣來
怎樣才能幫助你?
牽手,在大山深處他們找到了生命的支撐
新農村建設上要講科學啊
農民大娘含著淚水的囑託
烏羅鎮有緣相遇
誰來為不同生父的六個孩子的撫養買單?
什麼讓農民的最後一線希望也即將破滅?
農民不需要地方政府越俎代庖搞新農村建設
鄉村百姓最懂得回饋社會
無錢看病讀書的農村孤兒該由誰來管?
農民的出路在哪裡?
是什麼讓留守兒童淪為農業童工?
80多歲了,我手裡還沒有攥過一百塊的票票
農民,不止是民工一條路才是出路
你是毛主席的幹部?
蔚然的“智力銀行”
農村服刑者的孩子該由誰來撫養?
政策越來越好,日子咋越過越難?
童言無忌,折射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
37塊錢與10歲的放牛娃
構建和諧社會,要向邊貧山區的農民學習
“掙”學費上大學只為能教他們
他未能感動妻子,卻感動了中國
窮人就是窮命
需要幫助的人們,請不要把他人的愛心變成冰涼的心
老農,為什麼你們只能棲身於土洞、窩棚、陋室?
憑啥農民就得開腸破肚?
疾病與貧窮交困的家庭該如何脫貧?
維璧(劉用用)來信
老奶奶用露水洗臉
孩子吃掉貓啃剩下的麵包
農民老人養老靠撿破爛,治病靠燒香拜佛
殘疾老人露宿街頭無吃無喝過大年
農民眼中的偉大
農村合作醫療咋成了騙農民錢的把戲?
要徹底解救童工就要先解除貧困
一個外來農民省去了午飯
誰為外來農民的意外損失買單?
農民工的10年創業夢
失去勞動能力的農村老人們就該走上街頭賣藝?
與露宿街頭老農深夜談論國是
農民被徵用土地補償金只能走上街頭抗議
村官是影響農村良性發展的一個硬坎
“5·1 2”地震災後重建幹部的身影在哪裡?
政府都是這樣的效率農村發展就大有希望

書評

作者/潘啟雯
如果我們長久以來的努力,是為了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安全感,也許,我們的目的已經或正在達成。當然,如果是在農村,這裡的“我們”,其實只是代表著那些享受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新農村建設”等政策帶來的各種果實的人們。而更大範圍的“我們”,生活是否都已好了許多呢?這個問題著實令人疑惑。
研究“三農”問題的青年學者愛新覺羅·蔚然,在《糧民:中國農村會消失嗎?》中,試圖通過百萬字的考察日記和近萬張記錄照片給出答案。只是他沒有給出結論。中國農村問題太過複雜,複雜到令絕大多數身處問題之中的人,甚至都忘記了思考。也許,這正是本書最大的意義所在:沒能告訴答案,卻促使我們去找尋。
蔚然於2004年在上海創立了民間公益社團幸福發展促進會,由此開始“專職”幫助農民脫貧、解困、發展,同時也致力於農村、農民問題研究——於2006年啟動幫扶“萬村行”工程,立志用25年走遍全國貧困農村,幫助貧困家庭走上健康、良好的發展之路。本書正是他在2006年至2009年期間,在青海、甘肅、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深入農村考察的成果。
相比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和韓少功的《山南水北》,可以說,蔚然再現了一個更為真實的鄉村。
以農村小額貸款為例,銀行借錢給農民解農業生產之急,本是一件好事,然而,作者在深入考察中卻發現,某些地方“貸款”的獨特走向及其局限性,使得農民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兩大“黑色漩渦”。
其一,貸款之前,信用社就已為貸款設定了“行走路線”,也就是說,農民始終看不到現鈔,只能從出售化肥種子的農資供銷商那裡拿走相應的農資產品,不能用於其他用途。從“情理”和“政策”的表面看,這是為了保證資金的專用,但實際上由於其他更有前景的項目無法使用貸款,從而大大局限了農村小額信貸資金的合理有效利用,同時也為農資供應貓膩行為的滋生提供了空間。
其二,由於傳統的慣性思維,農民往往只計算賣了糧食還了貸款還剩多少糧食,而不怎么計算生產成本。現實情況卻是,如果核算生產成本,把農民的勞動力(比照當地勞動力的日平均工資)計入生產成本,農民每年的收入往往已是負數。換句話說,農民每年種地即是虧本,不但得不到應有報酬,還要為放貸方交付貸款利息。在這樣“畸形”的借貸關係下,與國家的扶農、支農政策精神背道而馳,那些貸款的農民一年比一年更窮。
那如何使“支農貸款”不再成為“坑農貸款”?蔚然給出的建設性意見是,首先從用於農業生產的金融體系入手解決;其次,不妨借鑑一些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經驗。例如,美國加州的杏仁協會對協會成員的資金幫助,就是通過協會內部金融運行的方式合理支持成員解決生產所需的資金問題。
作者在考察中也體察了中國農民的“樸素”。農民們在貧困中毫無怨言,貧窮、沒有退休的權利、創業無門……都不能破壞他們對生活的信心。他們不僅是“良民”,而且是真正的“糧民”——不僅“民以食為天”,而且為城市持續提供著食糧。
當然,作者觀察和了解到的中國農村問題和現象還遠遠不止這些。在逃離了飢餓與物質奇缺的折磨之後,當下的農村又陷入了林林總總的生存危機和恐懼之中:“繼水污染之後又有三大危害已威脅到農民的健康和生命”;“80歲第一次有了存摺,唯一的10元‘存款’還被村幹部騙走”;“被愛情遺忘的村莊,娶妻生子只能靠夢想”;“農民疾呼新農村建設不要再讓縣鄉(鎮)幹部亂花國家錢了”……
為什麼城市戶口者生來占有眾多資源,而農村戶口者則需要艱難掙扎?如果仔細地分析,其本質就是一個不公平的問題。深入思索這件事,很容易令人憤怒,但是,正確的態度,應是本書作者所持的這種:既然問題已積澱了那么久,那么多,就只剩下正視與解決這一條道路可走了。作者也借許多有良知的專家學者之口,道出了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一條,便是打破城鄉界限,建立健全全民社會保障制度,即“不要扶貧,要公平”。
“中國農村會消失嗎?”——這本書的副標題本身就是個世紀的叩問,也是包括作者在內的千百萬中國人對農村命運的擔憂。一旦土地和“糧民”消失,豈不埋葬了我們祖先和無數先輩的夢想?蔚然體驗式的精神還鄉,不過是暫時離開水泥地面到鄉村里接接地氣,從農村的土地上獲得一些力量。我們每個人所能做的,便是有所警醒,感受到這種瀰漫於四周的“不安”與“不公”背後的力量,並且積極努力地促其改變。 (本文來源:上海證券報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