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精神文化是文化層次理論結構要素之一。所謂文化層次理論結構包括精神文化、
物質文化、
制度文化、
行為文化。作為觀念形態的,與經濟、政治並列的,有關人類社會生活的思想理論、道德風尚、文學藝術、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內容。
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一樣,它也是由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理論。具體的表現在人的倫理道德、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對於藝術的品位和我們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可以說精神的文化的範疇就是科學、藝術和道
德,用我們現在的物質理論概念來解釋就是
真善美的統一。
精神文化是人的
精神食糧,孕育人的精神家園,決定人的精神狀態、精神生活、精神本質,人的本質屬性體現;精神文化又是社會
旗幟、“社會水泥”、社會規範,具有價值導向、精神源泉、民族凝聚的功能屬性;精神文化還具有賦予民族國家國魂、集體單位群魂、個體思想靈魂的社會屬性。
定義
關於其定義,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認識:
1.所謂精神文化是指屬於精神、思想、觀念範疇的文化,代表一定民族的特點反映其理論思維水平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觀念、心理狀態、理想人格、審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總和。(《關於建構中華民族當代精神文化的思考》,曾麗雅,《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 10期 。)
2.從更深層次上講,精神文化是指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心理素質、精神面貌、行為準則、經營哲學、審美觀念等,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必須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再造精神文化,才能保證物質文化的有效實施。(世傑:《十年磨一劍——中信實業銀行瀋陽分行企業文化建設探秘》,《遼寧經濟 》,2005年09期。)
3.精神文化是指人類思維領域所涉及的諸如哲學、倫理學和文學藝術等.物質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衣、食、住所需要的物品和工具。(徐俊傑; 吳桂榮:《構建中國企業管理之魂的思考》,《齊魯學刊 》,1996年06期 。)
從以上典型認識當中,我們可以知道,精神文化是
物質文化的核心載體,是物質文化基礎上衍生出的獨具特徵的人類共有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
集合,包括文化精神、文化道德價值觀念、文化理想、行為準則等,這是人類新精神觀、價值觀、道德觀生成延續的主要途徑和來源。因而,在不同的領域會形成各自人類群體認同的精神文化。體現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樣性。在學校區域,就會形成學校文化精神,在企業領域,就會形成企業文化精神,在影視業,就會形成影視文化精神,在軍事領域,會形成軍事文化精神,在政治領域,就會形成政治文化精神等。
詳解
企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導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各種
行為規範、群體意識和價值觀念,是以企業精神為核心的價值體系。集中體現在一個企業獨特的、鮮明的經營思想和個性風格,反映著企業的
信念和追求,是企業群體意識的集中體現。企業精神文化代表著企業廣大員工工作財富最大化方面的共同追求,因而同樣可以達到激發員工工作動機的激勵功能。它包括企業哲學、企業精神、企業經營宗旨、企業價值觀、企業經營理念、企業作風、企業倫理準則等內容,是
企業意識形態的總和。
1.企業哲學是指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提升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企業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物關係上形成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
2.企業精神是企業全體或多數員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鳴的內心態度、意志狀況和思想境界。
3.企業經營宗旨是企業要達到或實現的最高目標和理想。
4.企業價值觀是指企業在追求經營成功過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標,是企業全體或多數員工一致贊同的關於企業意義的終極判斷。
5.企業經營理念主要指企業的生存價值、社會責任、經營目的、經營方針、經營戰略和經營思想。
6.企業作風指企業員工對待工作的狀態、情緒、信心、責任與習慣。
7.企業倫理準則是有關忠實和公正,以及有關諸如社會期望、公平競爭、廣告、公共關係、社會責任、消費者的自主權和在國內外原公司行為等多種方面的行為準則。
另外,在這7個核心理念的指導下,還要形成企業的學習觀、創新觀、競爭觀、人才觀、服務觀等,構成企業精神文化。
審計精神文化
其四,嫉惡如仇,敢於碰硬,為國為民,捨身忘己。
國家審計機關和人員監督的對象主要是政府各部門、國營企業單位和各級官員等。在審計工作中必須嫉惡如仇,勇於同不法官員作鬥爭。無論你官多大、社會地位多高、後台多硬,只要你在經濟上違法亂紀,審計人員必須有浩然正氣,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忠於人民和國家,不計個人得失,敢於碰硬,不怕打擊報復,直至為了神聖的事業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審計人員如能這樣,就能以正壓邪,使貪官污吏聞風喪膽,不敢以身試法。 審計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對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等文化層面產生著重要影響。
審計精神文化對行為文化的制約較為明顯。如一個心中時刻牢記手中權力由人民賦予的人決不會姑息包庇揮霍貪污國家財產的腐敗分子。審計精神文化甚至對
物質文化也有某種程度上的影響。審計精神文化在審計文化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通過各種審計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表現出來。
審計精神文化作為一種行業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徵。審計精神文化的特徵有以下五個方面:
其一,精神獨立,排除干擾,堅持真理。審計的靈魂在於獨立性。作為審計人員,必須具有獨立的精神、獨立的人格。審計人員不能當變色龍、牆頭草,察言觀色,看領導或客戶的臉色行事,掂量權衡自己的利弊得失;或發表意見隨大流,不敢得罪人。審計人員必須排除權、情、利等因素的干擾,敢于堅持真理、堅持原則,勇於提出自己的意見,大膽揭露問題。
其二,廉潔自律,無私無畏。審計作為國家一種最高的
經濟監督、評價和鑑證活動,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廉潔自律、正身守道。審計人員必須有崇高的人生目標及價值取向,對於物質生活應該淡泊知足,生活嚴謹,不該拿、不該吃的決不伸手;與其濁富,寧比清貧,甘於奉獻。俗話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軟。審計人員只有廉潔自律,才能做到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志在奉公,無私無畏。
其三,執法守法,客觀公正。審計作為專司經濟監督的活動,依法審計是最基本的行為規範,因此也是審計人員最重要的職業理念之一。對違法行為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必須嚴格遵紀守法,規範自己的審計行為,一切按照法定的程式辦理,力求避免隨意性,更不允許以權謀私,徇情枉法。客觀公正是審計人員履行職責時的基本價值取向。
其五,勤勉盡職,嚴謹細緻,一絲不苟。審計中常用的查帳法、盤點法、比較分析法等都要對大量的會計資料,如會計報表,賬簿、憑證、實物進行核對審查,其工作相當繁雜瑣碎,工作量很大。隨著經濟工作的日益複雜化和不法分子作案的手段愈來愈狡猾隱蔽,審計工作的艱巨性也日甚一日。這就要求審計人員要有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精神;必須時時刻刻想到一個小數點的失誤,一件蛛絲馬跡的忽略,都可能招致審計工作的失敗,給黨和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使一些不法分子逍遙法外。
在文化層面中,精神文化是最難改變,也是最難形成的。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有待於全民族和整個社會的努力。
學校精神文化
文化是有力量的,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在教育領域中,“文化的力量”也正成為推動教育進步與發展的動力。“只有優秀的學校文化才能孕育出優秀的學校教育”這一觀點,已得到全社會廣泛的認同,而學校文化力的構建也日益成為
學校核心競爭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所學校,即便是擁有良好的文化元素,也並不等於它就一定擁有良好的文化力。只有學校成員能創造性地、有效地運作學校文化元素,使學校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力之後,才能夠促進學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戰略目標的達成。
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並不在於文化形式本身,而是在於努力提升學校文化力,真正使文化成為展示學校獨特形象、凝聚學校成員心志、推動學校創造性發展的巨大能源。
“學校文化力”主要表現為學校群體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及其行為方式。學校文化力則是學校文化所產生的“能量”,表現為學校文化對學校群體所有成員所產生的認知力、導向力、凝聚力、整合力、推動力、約束力,以及對社會公眾所產生的識別力、輻射力、感染力甚至征服力。學校文化力是學校文化在校內外的力量體現。
一般而言,學校核心競爭力由教育生產力、學校文化力和教育經營力構成,其中學校文化及其所產生的力量正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學校核心競爭力的獨特性就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品牌個性和特色的教育模式。教育的本質就在於“文化育人”,即將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成果,通過顯性與隱性的教育途徑,再通過師生的積澱、內化,作用於其身體、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各個層面,使其獲得未來成長和發展以及推動社會進步所需要的素養。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經過自身努力、外部影響、歷史積澱而逐步形成自身的學校文化,這種學校文化主要凝聚在學校所擁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為、校風、教風、學風等深厚底蘊之中,能夠促進一種良好的教育氛圍和綜合力量的形成。這種能夠為學校和個人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和支持力就是學校文化力。
學校精神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面貌,是學校群體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澱起來的、共同的心理和行為中體現出來的理念、價值體系、群體心理特徵及精神價值傳統。它構成了學校文化的核心,決定著學校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決定著學校的校風、學風和教風,歸根到底決定並制約著學校文化系統的取向和性質。這種精神是學校辦學傳統與辦學經驗的文化積澱,它植根於其悠久的歷史進程與深厚的校園文化內涵之上,是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是學校的一種“教育場”,學校的“精、氣、神”。它賦予學校特有的個性魅力,是學校群體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的“核動力”。
學校精神,就是一種團隊精神。學校精神一旦形成,就會像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幟,展示出強大的內聚力,它能夠把學校所有成員都團結在這面精神的旗幟下,真正發揮鼓舞士氣、凝聚師生力量的作用;它能使群體的每個成員產生一種精神的認同感和歸宿感,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齊心協力,服從群體,服從大局;它能使學校每個成員都產生強烈的義務感和責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識和榮譽感,覺得自己的進退榮辱與群體息息相關,整個群體成員互幫互學,共同進步。
學校精神具有強大的薰陶功能。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曾說,薰染和督促兩種力量比較起來,尤其是薰染更為重要。俗語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為什麼一屆又一屆不同時代、不同經歷、不同個性的學生,都能從本校的學校精神、校風教風中受到陶冶和啟迪,甚至終生受益,銘志不忘呢?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學校精神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一個學校的校風決定了該校群體的心理定勢,群體中的多數成員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致的態度、共同的行為方式,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個體的心理和精神領域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不是立竿見影、一蹴而就的,而是隱性的、長效的、綜合的,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學校教育的真正價值就在於通過這種薰陶和感染,引領學生獲取感受、體驗情感、理解觀點、生成智慧、積澱文化,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因此,學校教育的過程,也就是充分發揮學校精神,為師生的精神生命鋪墊底子的過程。
一所精神爽、風氣正的學校,還猶如一座春風化雨的熔爐。一個學校如果有井然有序的教學環境,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校紀,優美整潔、文明禮貌的校園環境,嚴謹刻苦、鍥而不捨、孜孜不倦的心理環境,對教師和學生的成長進步,無疑會產生有力的
群體促進效應。
影視精神文化
影視文化精神作為當前人類休閒文化精神的組成部分,對人類的文化精神豐富起到另外的作用。它是一種由聲畫通過螢幕傳送的活動影像所構成的文化形態,是兼有科學、藝術屬性的審美文化結合體。影視文化具有廣遠性和兼容性,對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制約性,影視文化還具有共時性(發生、傳播、接收同時)、及時性、開放性、可控性特徵,以人們易於接受的方式改變人類的精神文化內容和特質。對促進人類文化精神走向審美具有直接的作用。
觀眾審美情趣的多樣性決定了影視製作的多樣化。這既是大眾審美文化豐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視作為一種藝術審美形態的要求。藝術的審美價值首先在於鮮明生動的個性化。電影電視藝術作為一種審美形態,只有具備鮮明獨特的個性特徵,才能獲得真正的
美學價值, 人們才能真正從中領略時代精神,內在的精神文化重新塑造。歌德指出,“顯出特徵的藝術才是唯一真實的藝術。只要它是從內在的、專注的、注重個性的、獨立的感情出發,來對周圍事物起作用,對不相干的東西毫不關心,甚至意識不到,那么,不管它是出於粗獷的野蠻人之手也好,還是出於有修養的敏感的人之手也好,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 。影視藝術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品格並不在於肉慾的迷戀,而在於從內心深處喚起人們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和對高尚情操的無限嚮往。希金森早在1867年就對人類審美文化的獨立品格和理想境界作了深刻地揭示:“文化的意義在於真善美和造就完人,直到他把肉體的需求看到無足輕重,而把科學和藝術作為唯一值得追求的、有內在價值的目標。這種精神置純藝術於功利主義的藝術之上,並為求得更為高尚的精神生活而安貧樂道。”影視藝術作為一種審美方式,在藝術形式上無論如何
前衛、先鋒,但必須始終承擔起影視藝術的社會教育功能,大力弘揚影視藝術的人文精神,用正確的思想影響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唯其如此,才能使影視藝術真正成為寓教於樂,真善美統一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相反,如果影視藝術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合理核心,必然墮落為一種膚淺的感情消費或感官刺激。
影響
精神文化的存在是對我們的思想有大的影響的,沒有了精神文化的創建,人類對於物質界的認識就是如同存在一張白紙上,白紙如果做過處理,上面畫上了美麗的圖案。那么才算是一件藝術品一樣。對於精神文化來說它的定義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