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神文化生產力
- 外文名:Cultural productivity
- 拼音:jingshenwenhuashengchanli
- 解釋:也是一種生產勞動
內涵
一指精神文化是一種間接的物質生產力,它可以轉化為直接的物質生產力。在機器大工業方興未艾的時候,馬克思說過“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從而社會生活過程的條件本身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並按照這種智力得到改造”。
二是指精神文化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就精神文化因素在物質生產力諸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主要是把科技、教育、管理和文藝等看作是生產力的內在部分,而不是生產力以外的因素,強調文化、腦力勞動在生產力中的特殊重要作用,把勞動者的文化科學素質,看成是生產力的重要乃至首要的標誌,恩格斯指出 “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槓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
三是指精神文化是一種精神生產力。馬克思曾在不同的語境中用了“精神生產力”、“主觀生產力”、“個人生產力”、“聯合生產力”等與物質生產力既聯繫又相區別的、反映人的文化力量的生產力的概念。總體來講,根據馬克思主義者關於精神文化活動是一種生產勞動的理解,精神文化(勞動)生產力就是人類在現實的精神文化實踐中進行精神文化生產和精神文化服務的能力,或者說精神文化生產力是人類生產精神文化產品和提供精神文化服務的能力。
構成
一般說來,構成精神文化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
1)文化勞動者或生產者為主體性要素,主要是他們的素質、積極性和社會組織狀況。正因為“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所以精神文化生產力的解放與人自己的解放始終密切相關,它們之間互為因果、互成正比,在現實生活中,文化勞動者開始時集中表現為各種各樣的知識分子;
2)文化資源為客體性要素,包括歷史資源和現實資源,是指作為文化創造來源的對象和條件,如一切可資憑據或有待開發的思想材料、風格樣式、技術手段、人文環境等。文化資源中的歷史資源在於民族和世界已往的文化積累,現實資源在於當下生活實踐的內涵開發。由於精神文化生產是基於歷史積累而不斷創新的事業,這些資源愈是廣闊和深厚,就愈是能夠形成先進而強大的文化生產力。在現實生活中,它們開始時集中表現為各種各樣的研究課題。
3)科技手段、思維方式和文化設施為中介性要素。在現實生活中,它們具體表現為勞動工具(設施)、勞動資料(圖書資料與知識)、人們的思維方式與知識水平等。
4)從動態上看,精神文化生產力一定要在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交換-分配-消費”的循環中,才能得到不斷地實現和發展。因此文化體制、文化生產與消費的互動機制、以及精神文化生產力自我更新的效率等等,也是構成文化生產力基本的動態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