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復旦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是復旦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依託廣州南沙粵港澳科技融合創新中心搭建的“技術+產業+資本”三方交流平台,
平台為產業化項目提供挖掘與引進、孵化與培育、服務與落地等全鏈條、全過程的服務,加速原創科技成果在南沙落地轉化和產業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粵港澳大灣區復旦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
- 成立時間:2024年7月27日
粵港澳大灣區復旦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是復旦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依託廣州南沙粵港澳科技融合創新中心搭建的“技術+產業+資本”三方交流平台,
平台為產業化項目提供挖掘與引進、孵化與培育、服務與落地等全鏈條、全過程的服務,加速原創科技成果在南沙落地轉化和產業化。
粵港澳大灣區復旦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是復旦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依託廣州南沙粵港澳科技融合創新中心搭建的“技術+產業+資本”三方交流平台,平台為產業化項目提供挖掘與引進、孵化與培育、服務與落地等全鏈條、全過程的服務,加速...
2.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 珠海復旦創新研究院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辦公室負責公共服務創新平台、新型研發機構、工程技術中心等相關管理工作,旨在將復旦大學及其他高校優秀的科研成果在珠海落地轉化,立足珠海,輻射粵港澳大灣區,利用技術支撐,培育一批珠海高新技術企業。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辦公室下設五個公共服務創新平台。3...
“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將主要圍繞星系宇宙學、恆星與行星科學、緻密星與引力波源、空間實驗技術等方向開展協同研究。”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畫”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說,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還將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和人才優勢,借力大灣區區位優勢、經濟優勢、政策優勢等,以港澳為...
《2022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報告》由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三方2022年8月31日聯合發布,對近年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的情況作了梳理總結,為粵港澳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相關參考。《報告》共10個章節,從政策制度、高校院所、科技企業、服務機構、專業人才...
中國化學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研發中心位於廣州市白雲新城,是集採購中心、營運中心、結算中心為一體的華南區域總部。2023年10月9日,中國化學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研發中心正式啟用。項目設計 中國化學工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研發中心位於廣州市白雲新城5-8期雲城東路以東、白雲大道以西、雲城北一路以北地塊。項目總用地面積19695...
林鑫華,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廣州)執行院長,復旦大學遺傳學研究所所長,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973)首席科學家,國家海外傑出青年科學基金(B類)獲得者,曾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1984年畢業於杭州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
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簡稱“大灣區國創中心”)是根據國家戰略部署打造的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跨產業的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國家在粵港澳大灣區布局的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區域創新體系的“四梁八柱”。2021年4月22日,大灣區國創中心在廣州揭牌成立。2022年8月,大灣區國創中心正式入軌運行。2024...
金力,1963年3月出生於上海,籍貫浙江上虞,進化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副部長級),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長,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廣州)院長。金力於1981年考入復旦大學,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94年獲得美國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博士學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2019年2月18日發布,提出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2月20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在廣州召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兩周年廣州推進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工作情況發布會。兩年來,廣州市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粵港澳大灣區...
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驅動,助推實現高質量發展。硬科技雲平台 硬科技雲平台為光電企業與科研與科研機構提供一站式專業化的服務,產品雲交易、技術雲服務、設備雲共享、生產雲定製、金融雲服務五大核心板塊形成全方位、立體化服務模式,以實現光電行業整體效率提升和開發門檻有效降低。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是由廣州高新技術開發區於2019年9月發起成立,為廣東省屬事業單位,定位於國際一流的納米技術成果轉化基地,旨在創建完整的1-9級科技創新鏈,圍繞戰略技術、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等開展研發,解決制約我國科技經濟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推動我國納米科技成果產業化。研究方向 主...
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能源規劃與科技創新中心,積極開展粵港澳科技創新政策先行先試,著力打通粵港澳三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鏈條,加快構建跨境產學研合作機制,共同培育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把大灣區打造成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要謀劃推動省實驗室建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充分發揮高校的科研創新資源優勢和...
公共研究中心擁有一批高層次人才與豐富的科技成果資源。該中心有關負責人李裕謙介紹,據初步統計,現已聚集研發人員1500多名,其中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300多名。“只要一個會員提出一個新的項目和構想,我們即刻線上上線下同時發布徵集,將中心內粵港澳大灣區的對口研究人員都聚集起來,在最短時間內實現跨專業協調。”
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推動粵港澳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協同創新平台。二是著力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推動粵港澳科技團體在創業孵化、成果轉化、國際技術轉讓、科技服務業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與珠三角九城市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建立緊密協同的合作機制,推動建設一批面向港澳的科技企業孵化器...
新建和整合現有的優勢中試平台和生產資源,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重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病毒載體疫苗等的國際化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化進程,促進大灣區疫苗產業上下 游發展。發展歷史 2022年4月26日,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疫苗技術產業轉化中心揭 牌。機構領導 理事長:徐 濤 ...
加快建設智慧城市,支持深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探索完善數據產權和隱私保護機制,強化網路信息安全保障。加強基層治理,改革創新群團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模式。2023年4月25日,粵港澳大灣區算力調度平台在深圳正式啟動。據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算力調度平台,是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在算力調度、算力服務等方面...
一書是“活力粵港澳大灣區叢書”的一個分冊本書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主體、科技資源、基礎設施、創新環境等情況,重點內容包括:高新技術園區建設與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大型科研機構與新型創新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創新平台建設,高水平大學建設,核心技術攻關,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科技金融等。
本書論述國際國內有關國際科學中心的內涵特徵,系統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基礎條件、實踐經驗、現實挑戰,對比分析世界主要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經驗做法,提出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定位、目標、模式和路徑。與美國舊金山、日本東京、北京...
按照“一園多校、市校共建”模式建設的產學研結合創新園區,多年來,在高層次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科研機構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深港科教合作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03年8月被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2003年10月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2006年7月被...
2022年12月,廣州市人社局聯合廣州市發改委、廣州市財政局、廣州市商務局、廣州市市場監管局等5部門印發《關於印發廣州市推進新時代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加快廣州人才大數據平台建設,設立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提供服務的區域性人才大數據中心(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大數據...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促進政策研究》是2021年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子丹、袁永。內容簡介 本書以創新集聚等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相關理論和科學學、創新經濟學等科技政策研究相關理論為基礎,深入研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概念特徵,提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體系模型,並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
專利成果 截至2019年9月,朱依諄申報PCT國際專利、美國和中國新藥發明專利30餘項,授權18項。科研項目 據2023年5月澳門科技大學藥學院官網數據,朱依諄先後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重大新藥創製澳門重大研究計畫等課題專案16項,總經費超過1.8億元。科研獎勵 人才培養 講授課程 朱依諄曾在復旦大學藥學院講授《藥理...
成果獎勵 2004年12月,清華大學孟安明、陳曄光共同主持的“調控動物胚胎中胚層形成的一種新機理”項目入選2004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人才培養 開設課程 據2020年6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官網顯示,陳曄光開設的課程有《細胞生物學》《腫瘤生物學專題討論》。指導學生 陳曄光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很看重學生的獨立...
陸豪傑,男,1974年1月出生,漢族,籍貫江蘇南通,研究生學歷,教授,2001年7月參加工作,201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組部第二批“萬人計畫”領軍人才、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畫”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學副院長,化學生物教授,博導,糖複合物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