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將主要圍繞星系宇宙學、恆星與行星科學、緻密星與引力波源、空間實驗技術等方向開展協同研究。”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畫”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說,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還將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和人才優勢,借力大灣區區位優勢、經濟優勢、政策優勢等,以港澳為紐帶,凝聚大灣區天文科研力,拓寬國際合作途徑,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
- 類別: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究機構
“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將主要圍繞星系宇宙學、恆星與行星科學、緻密星與引力波源、空間實驗技術等方向開展協同研究。”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畫”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說,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還將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和人才優勢,借力大灣區區位優勢、經濟優勢、政策優勢等,以港澳為紐帶,凝聚大灣區天文科研力,拓寬國際合作途徑,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將主要圍繞星系宇宙學、恆星與行星科學、緻密星與引力波源、空間實驗技術等方向開展協同研究。”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畫”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說,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2019年2月18日發布,提出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2月20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在廣州召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兩周年廣州推進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工作情況發布會。兩年來,廣州市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粵港澳大灣區...
廣州南沙科學城是廣州市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謀劃、共同建設的科創資源集聚高地,將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其中,明珠科學園是南沙科學城核心區域。南沙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謝明介紹,明珠科學園於2020年11月全面開工,預計2022年底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目標2023年基本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南沙...
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牽頭、多家機構共建的科學中心。該中心擬建成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平台。2018年11月24日,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在廣東東莞揭牌。主要職責 該中心依託此前成立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要進行材料研究,同時涉及物理、生物、能源、信息等多個學科。成立後,中心將...
南沙科學城位於廣州市南沙新區,坐落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位置。是廣州市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謀劃、共同建設的科創資源集聚高地,將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其中,明珠科學園是南沙科學城核心區域。南沙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謝明介紹,明珠科學園於2020年11月全面開工,預計2022年底基本完成主體...
中國化學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研發中心位於廣州市白雲新城,是集採購中心、營運中心、結算中心為一體的華南區域總部。2023年10月9日,中國化學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研發中心正式啟用。項目設計 中國化學工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研發中心位於廣州市白雲新城5-8期雲城東路以東、白雲大道以西、雲城北一路以北地塊。項目總用地面積19695...
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簡稱“大灣區國創中心”)是根據國家戰略部署打造的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跨產業的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國家在粵港澳大灣區布局的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區域創新體系的“四梁八柱”。2021年4月22日,大灣區國創中心在廣州揭牌成立。2022年8月,大灣區國創中心正式入軌運行。中心...
廣東財經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中心為非實體科研機構,掛靠佛山現代服務業研究院。研究方向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戰略遵循,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按照習近平同志對廣東提出的“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要求...
粵港澳大灣區能源規劃與科技創新中心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發展與科技創新而以廣東院為實施載體成立的重要平台,助力廣東省構建能源全產業鏈大數據,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智慧型能源解決方案。粵港澳大灣區能源規劃與科技創新中心主要職責包括:加強與粵港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
廣州市科技金融創新研究院、大灣區技術經紀人之家揭牌儀式暨2023廣州市科技企業高質量發展(首席數據官)培訓開班儀式 2023廣州20強及明日之星啟動暨2022粵港澳大灣區40強和廣州20強及明日之星頒獎典禮活動 廣州-湛江科技成果轉化暨科技創新促進產業有序轉移對接活動 “E科·匠心”2023年科學城集團高潛人才系列培訓開營...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由廣東省科技廳指導,廣東科學中心、香港科學館和澳門科學館牽頭組織,廣東科學館等單位發起成立,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等九個城市致力於科學傳播的科技館組成,是科技館間自願結合的公益性科普合作組織。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旨在...
粵港澳大灣區科研科創數算協同創新平台(Sci-Digital Innovation Project)由下一代網際網路國家工程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中心、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工業信息與智慧型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數字經濟技術創新中心、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理工科技學院、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深圳智慧健康研究所和澳門...
香港憑藉在“一國兩制”、司法制度、智慧財產權和科研實力等多方面的優勢,再加上國家“十三五”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帶來的機遇,具備條件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政策背景 2017年6月,24名在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給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寫信,表達了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是2021年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呂拉昌、李志堅。內容簡介 本專著分十章探討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理論建樹和實踐探索,章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背景,第二章為國外灣區建設與科技創新,第三章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基礎設施研究...
2023年1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批覆同意廣東籌建粵港澳大灣區計量區域中心。社會影響 該中心依託廣東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籌建,該院四十多年來面向港澳地區積極開展計量技術服務,作為主導實驗室多次組織開展粵港澳計量比對/能力驗證,與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市政署化驗處等單位開展科研技術合作,年均服務港澳客戶逾400家,檢定...
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創新聯盟,成立於2023年11月28日。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創新聯盟由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科學中心發起成立。發展歷史 2023年11月28日,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創新聯盟成立。組織體系 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創新聯盟由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科學中心發起成立。主要職責 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創新...
廣州南沙科學城 系列大院、大所、大裝置 正不斷往南沙集聚 2019年5月,廣州與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簽署了共建南沙科學城、共建廣州明珠科學園兩份協定,受到廣泛關注。目標定位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組成部分的廣州南沙科學城將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點前沿科學領域,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
粵港澳大灣區博士後科技創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目前有會員102名,其中港澳地區會員31名,珠三角地區會員71名,會員的覆蓋領域包括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等近20個學科領域。三維掃瞄器、精密塗布器、功率感測器……在粵港澳大灣區博士後科技創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會員提供的多達125種“共享設備”中,不乏高精尖...
6.2 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創新相關政策及發展現狀 6.3 國內外促進開放創新的經驗做法 6.4 相關政策建議 作者簡介 王子丹,廣東省科技創新監測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科技戰略與政策、創新監測、科技管理等研究。先後主持廣東省級研究課題3項,深度參與省級研究課題10餘項,在《科技管理研究》《科學管理研究》等...
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法制研究中心是廣州大學的科研機構。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法制研究中心於2017年8月2日獲廣東省社科聯批准成為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法制研究中心以廣州大學公法研究中心為平台,依託廣州大學法學學科建立。由廣州大學公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董皞教授任院長,廣州大學公法研究中心主任...
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主題為“智匯灣區,灣和世界”,將聚焦人工智慧、納米科技、高能物理、生物醫藥與健康、信息與通信、“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重要領域,展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最新進展和廣東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活動歷程 2023年5月1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2023年大灣區科學論壇新聞發布...
超材料、鈣鈦礦技術等新興領域、未來領域培育、孵化一批高科技創新企業。發展目標 粵港澳大灣區納米創新產業集聚區依託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建設,將引進國內外一流的納米科技人才團隊和高端項目,未來將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納米創新集群”,形成納米技術產業集聚區和輻射效應圈,建成“中國納米谷”(ChinaNanoValley)。
財稅研究中心 中央財經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財稅研究中心,依託中央財經大學財稅學科,基於粵港澳大灣區深入開放的大格局,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稅收治理、政府預算管理與績效預算、地方財政可持續與風險防範等重大問題開展研究。中心旨在服務大灣區協調可持續發展和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等需要,大力推進財稅科學研究與...
和傳統學術研究機構追求理論上的單點創新不同,基礎軟體中心專注於系統層面,著眼於當下大規模基礎軟體研發工程上的協同創新和落地。目前,基礎軟體中心致力於打造專為雲計算&邊緣計算設計的開發平台,最終完成自有的、可持續的、健康的開發者生態建設。發展歷程 2021年11月22日,在首屆IDEA研究院大會上,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復旦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是復旦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依託廣州南沙粵港澳科技融合創新中心搭建的“技術+產業+資本”三方交流平台,平台為產業化項目提供挖掘與引進、孵化與培育、服務與落地等全鏈條、全過程的服務,加速原創科技成果在南沙落地轉化和產業化。發展歷史 2024年7月27日,粵港澳大灣區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