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穀子)白髮病

粟(穀子)白髮病是系統性侵染病害,從發芽到穗期陸續顯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粟(穀子)白髮病
  • 別名:灰背、槍桿、看谷老、刺蝟頭等
  • 主要危害作物:粟(穀子)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病原特徵,傳播發病,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粟(穀子)白髮病
別名:灰背、槍桿、看谷老、刺蝟頭等
病原中文名:禾生指梗霜霉
病原拉丁學名: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cardo)Schroter
病原分類地位:鞭毛菌亞門真菌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除粟外,還有梯牧草、金色狗尾草、狗尾草等25種禾本科植物。
主要為害部位:全株

為害症狀

種子帶菌,幼苗病芽變色扭曲死亡。二葉期至穗前染病病葉正面黃綠色,微有黃白條紋,後形成枯斑,濕度大時長出灰白黴層。苗期鑑別病苗,以有無灰背為依據。出穗前,病株頂部2~3片葉叢生,葉尖或全葉黃白,直立,故稱“白尖”。7~10天后色澤變深、變褐。病葉不能展開呈槍桿狀,嚴重扭曲,葉片組織縱裂為絲狀,散出大量黃褐色粉末(病菌卵孢子),剩下灰白色捲曲如髮狀的葉脈組織,形似“白髮”。穗期染病病穗短縮、肥腫,嚴重時全穗蓬鬆,如掃帚或刺蝟狀。開始紅色或綠色,後變褐色,組織破裂,也能散出大量卵孢子。

病原特徵

禾生指梗霜霉(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cardo)Schroter),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孢囊梗由氣孔伸出,頂端分枝2~3次,主幹粗16~20μm,主枝直徑8~16μm,最後小梗圓錐狀,大小93~218×11~20(μm)。孢子囊具乳突,橢圓形,大小16~45×15~27.5(μm)。菌絲髮育達到一定階段產生雄器和藏卵器,交配後產生卵孢子。雄器絲狀,通常1個,大小12.8~26.6×4.3~7.8(μm)。藏卵器紅褐色,球形,壁厚3.8~17.5μm,大小37.5~62.5×37.5~57.5(μm)。卵孢子圓形至長圓形,外壁平滑,壁厚3~15μm,大小25.5~55×24~52.5(μm),平均為35×33.6(μm)。卵孢子滿器,萌發時產生芽管。無性態是在寄主表面產生孢囊梗和遊動孢子囊。

傳播發病

以卵孢子在土壤中未腐熟糞肥上或附在種子表面越冬。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是白髮病主要初侵染源。種子發芽時土壤中卵孢子也正萌發,遇幼嫩組織直接侵入,引起死亡或定植其中隨幼苗生長發育,陸續出現灰背、白尖、白髮等。灰背時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形成灰背、枯斑。孢子囊進入頂葉,也可形成白髮症狀。低溫潮濕土壤中種子萌發和幼苗出土速度慢,容易發病。大氣溫濕度影響再侵染。水濕條件和20~25℃氣溫對孢子囊生長有利。溫暖潮濕氣候發病多,連作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龍谷78,魯谷7號、8號,昭農3號、19號、41號,長農1號、7號,衡研2號,濟南8號,山東811,冀谷11號,冀谷14號,內谷5號,魯谷10號,晉谷16號,晉谷25號,豫谷3號,7992(陝西),秦谷5號,錦谷11號等。各地要根據生育期試種,注意就地選育,就地推廣。
(2)農業防治大面積輪作2年,適期晚播、淺播,促使幼苗早出土。及時中耕除草,注意田間地頭狗尾草等野生寄主。拔除病株,徹底銷毀。
(3)藥劑防治用35%阿普隆(甲霜靈)拌種劑按種子量0.2%~0.3%拌種或加水濕拌,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0.3%~0.4%拌種、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按0.4%~0.5%的種子量拌種、80%惡霜菌丹(賽得福)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0.2%~0.25%拌種。加藥拌勻後,應立即播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