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方法,栽培技術,整形修剪,栽培養護,
形態特徵
枝和小枝均粗壯,被紅棕色或暗褐色多細胞長硬毛,很少近無毛。葉紙質,長圓狀橢圓形、長圓狀倒卵形、長圓形或有時倒披針形,長15-25厘米或過之,寬4-6厘米,頂端漸尖或近尾尖,基部楔形、闊楔形或鈍,上面被長糙毛或近無毛,下面密被暗褐色長硬毛,在中脈和側脈上的毛很密;側脈每邊8-12條,呈銳角斜升,通常和橫行小脈均在下面凸起;葉柄長8-15毫米或稍過之,粗壯,密被貼伏的硬毛;托葉卵狀三角形,長8-12毫米,密被長硬毛;花無梗,常數朵簇生葉腋;苞片很多,外面的大,卵形或披針形,長2.5-3厘米或更長,寬1-1.5厘米,頂端尾狀長尖,裡面的較小,線狀披針形,均密被暗褐色長硬毛;萼管小,近鐘形,長1.5-2毫米,下部無毛,中部以上密被貼伏的剛毛,裂片4或5,鑽形,長約1.5毫米,被長約1毫米的剛毛;花冠白色,漏斗狀,管長1.2-1.3厘米,下部狹窄,上部明顯擴大,外面疏被腺毛狀柔毛,裡面中部以上密被多細胞長柔毛,裂片4或5,長圓形或披針形,長約3.5毫米,常短尖,邊緣被腺毛,毛的頂端明顯乳頭狀, 裡面被皺曲長柔毛;雄蕊4-5,生冠管近中部,花絲很短,花葯長約2毫米;子房4-5室,花柱長約6.5毫米,柱頭長約1毫米,被花葯環繞。核果近球形,徑7-8毫米或稍過之,成熟時藍色或紫藍色,被疏毛或近無毛,通常含4個分核。花期秋冬最盛,果期春夏。
生長環境
喜光也耐陰,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和深厚肥沃砂質壤土。對土壤的要求不嚴,但不耐乾旱瘠薄,抗煙塵和有毒氣體。
分布範圍
為中國原產樹種,除東北、西北地區處,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山東嶗山太清宮有高達15米、胸徑1.24米的千年古樹,當地稱龍頭榆。
產台灣、廣東、香港、海南、廣西(十萬大山)。常生密林中。分布於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爪哇)、馬來西亞(馬來半島)、緬甸、印度東北部及安達曼群島、越南和日本(琉球群島)。
主要價值
樹冠廣展,蒼勁挺拔,枝葉茂密,濃蔭蓋地,是良好的四旁綠化樹種,宜植於河邊溪畔土壤濕潤之地。莖皮可制纖維;葉做土農藥,治棉蚜蟲;木材堅實耐用,可制農具。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9^-10月採種後需堆放後熟;洗去外果皮陰乾,秋播或沙藏至翌年春播。條播行距20cm,溝深3^-4cm,覆土厚度不超過2cm,保持土壤濕潤。苗高4-5cm時進行第一次間苗,6-8cm時第二次間苗。間苗宜在雨後進行,若是晴天,間苗後要及時灑水。苗期抓緊除草、鬆土、追施薄肥,遇天旱要澆水抗早,當年苗高可達30~ 40cm。第二年春移栽,培育2-3年,苗高2m以上,即可出圃綠化。
栽培技術
整形修剪
糙葉樹樹形採用自然式高主幹圓球形。每年春季由梢部側芽萌發3-5個競爭枝,在自然生長情況下,即能形成龐大的樹冠,如作為庭蔭樹一般不要修剪,若作為行道樹應加大株行距,進行適當修剪,即栽後每年進行修剪,並在樹旁插一竹竿,將樹綁在竿上,防止主幹彎曲,待主幹枝下高達5m左右時,留養樹冠,停止修剪,這樣可培育通直高大圓滿的主幹。
栽培養護
春季移栽時,要每穴施腐熟堆肥25-50kg。一般中小苗可帶宿土,栽後充分澆水,成活率高。栽植胸徑6cm以上大苗帶土球,栽後立支柱,連澆兩遍水,7d後再澆一次水。在生長期應鬆土除草2-4次。栽後頭3年,應每年11月中旬澆凍水,然後封坡培土防寒。主要蟲害是天牛至食樹幹,可用石硫合劑堵塞蟲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