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邊際

粗放邊際

粗放邊際,則被認為是無租邊際,即在最佳條件下土地的產出只能補償其生產成本。集約邊際能適用於土地的一切生產性利用,它代表了社會上總的土地利用情況;而粗放邊際只影響那些在經營中只能收支相抵的生產者,它在市場價格和市場需要的影響下,決定著選擇質次的最後一級土地,即再次級的土地就不宜投入利用。

原理,前提,圖表分析,解釋,區別,指導意義,

原理

前提

(1)邊際收益遞減
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勞動和資本之間存在一個最佳組合比例;在資本投入量不變的前提下,當勞動投入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勞動與資本的組合將偏離這一最佳比例,這樣便會出現邊際收益遞減。
(2)土地受容力
又稱“土地經濟容力”或“土地轉化力”,指在一定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土地這一生產因素與其他生產因素相配合,當它們達到最有利的配合比例時,所能容受的其他因素數量。容受其他因素多的,為土地經濟容力大;容受其他因素少的,則土地經濟容力小。

圖表分析

圖解:
Netreturn(純收益)=TVP-TFC;
MC(marginalcostperoutputunit)=單位產出的邊際成本;
ATUC(averagecostperunitofoutput)=單位產出的平均成本;
TFCandTC(totalcostofvariableinputsused)=可變投入的總成本;
AFCandMFC(uniformcostofvariableinputs)=可變投入的總成本;
AVP(averagevalueproduct)=產品平均價值;
MVP(marginalvalueproduct)=產品邊際價值;
TVPandTR(valueoftotalphysicalproduct)=實物形態(實際)產品總價值;
ARandTR(standardpriceperunitofoutput)=單位產出的標準價格;
MPP(marginalphysicalproduct)=邊際物質產品;
TPP(totalunitsofphysicalproductproduced)=已經被生產出來了的總物質產品;
最佳投入點optimuminputpoint:最大化純收益(netreturn)
-此時,MVP=MFC:
土地利用的集約邊際:當邊際或者可變的關於資本、勞動力、管理的投入不足以支付成本的時候,對於連續的一大片土地的任何利用就會達到集約邊際,即在圖一中,當MVP=MFC時,交點就是集約邊際。
土地利用的粗放邊際:當那些為了利用一塊土地而正在試圖把可變投入向集約邊際發展的典型的經營者發現他們正在用最低級的土地,而且這些他們能夠支付得起的土地利用容量正在逐步減少。
-在價格形態下,用下列3幅圖闡明3個具有不同土地利用容量的不同區域關於位置的集約邊際和粗放邊際
區域A:該區域經濟容量可以承受15單位的可變投入,處於有利地位
區域B:能承受10單位的可變投入
區域C:5單位的可變投入是最佳組合;同時,產品平均價值處於最高點並且等於可變投入的總成本(AFC=AVP,注意到此時MFC=MVP),這就意味著已經沒有關於成本的經濟剩餘了。(比如,此時區域C就是粗放邊際。)
-土地利用的集約邊際和粗放邊際還有如下圖性質:
如果產品成本增加或者產品價格下降,那么集約邊際圖像會從MN變為,同時粗放邊際圖像會下降到。
線NR可以被描述為無租金或者粗放邊際的土地利用,在此就意味著可以不用支出就能把更多的土地進行利用。實際上,粗放邊際代表了在這一點上,儘管利用容量在逐步減少,在連續的土地也可以不用支出就把另外的土地投入生產。

解釋

在粗放邊際以下,平均報酬和總報酬都不高,但邊際報酬增加的快,即投入少,產出相對多。(定義:粗放邊際就是對土地投入的最低限度。)
粗放邊際只影響那些在經營中只能收支相抵的生產者,它在市場價格和市場需要的影響下,決定著選擇質次的最後一級土地,即再次級的土地就不宜投入利用。
代表土地利用能力不斷減少的一系列土地面積中的一點(擴展用質次的土地的最後一點),超過此點,再擴大生產用地即不能補償其成本。

區別

集約邊際代表各級土地的經濟點,超過這一點,新增的變數投入得不到補償;粗放邊際,則代表土地利用能力不斷減少的一系列土地面積中的一點(擴展用質次的土地的最後一點),超過此點,再擴大生產用地即不能補償其成本。
粗放邊際一般指新市場的開闢和新產品的出口,集約邊際一般指的是在同一市場原有貿易的增加.

指導意義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耕地被占用,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銳。而與此同時,許多城市呈“攤大餅式”擴展,城市土地閒置和低效利用現象普遍存在。解決這一矛盾,根本途徑就是內部挖潛,因此,開展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尤為必要和迫切。
從六方面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一、研究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評價考核工作機制和體系,堅持以嚴格的土地利用標準規範集約節約用地,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評價考核工作常態化,實行土地利用全過程評價考核,完善項目引入決策階段的用地評價。
二、興建標準化廠房並積極引導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採取合理的用地成本促進集約節約用地;積極引導農民向新型社區集中,將農村居民原建設用地進行整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加大閒置土地處置力度,加大用地批後監管力度,促進土地有效利用;加大違法違規用地查處力度,嚴肅查處土地違法案件。
四、全面梳理存量土地資源,挖掘內涵式開發潛力,進一步鼓勵建設項目拓展地上和地下空間,園區綜合利用率建築密度都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五、規範園區外工業項目用地,對經發展改革、產業、規劃、房地環保等部門認定的重要工業項目,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產業規劃等前提下,支持項目用地。
六、在控制新增建設用地供應的情況下,加大存量土地盤活力度,進一步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與消化盤活存量土地相掛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遏制粗放經營,實現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從近期看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從長遠看,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從更廣闊的視野看,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性選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