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防己(防己科千金藤屬植物)

粉防己(防己科千金藤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粉防己,拼音:Fěn Fánɡ Jǐ,又叫漢防己、白木香,為防己科植物石蟾蜍的根。秋季採挖,除去粗皮,曬至半乾,切段或縱剖,乾燥。生於山坡、丘陵地帶的草叢及灌木林緣。主產江西、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有利水消腫,祛風止痛之功效。還可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風濕痹痛、濕疹瘡毒、高血壓等症的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粉防己
  • 拉丁學名:Stephania tetrandra
  • 別稱:漢防己、白木香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毛茛目
  • :防己科
  • :千金藤屬
  • :粉防己
  • 分布區域:台灣及湖南、浙江、廣東、福建、江西、安徽、廣西、海南等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參考文獻,栽培要點,民族用藥,

形態特徵

草質藤本,高約1-3米;主根肉質,柱狀;小枝有直線紋。葉紙質,闊三角形,有時三角狀近圓形,長通常4-7厘米,寬5-8.5厘米或過之,頂端有凸尖,基部微凹或近截平,兩面或僅下面被貼伏短柔毛;掌狀脈9-10條,較纖細,網脈甚密,很明顯;葉柄長3-7厘米。花序頭狀,於腋生、長而下垂的枝條上作總狀式排列,苞片小或很小;雄花:萼片4或有時5,通常倒卵狀橢圓形,連爪長約0.8毫米,有緣毛;花瓣5,肉質,長0.6毫米,邊緣內折;聚葯雄蕊長約0.8毫米;雌花:萼片和花瓣與雄花的相似。核果成熟時近球形,紅色;果核徑約5.5毫米,背部雞冠狀隆起,兩側各有約15條小橫肋狀雕紋。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粉防己
粉防己
多年生落葉纏繞藤本。莖纖細,有縱條紋。葉互生,寬三角狀卵形,先端鈍,具小突尖,基部截形或略心形,兩面均被短柔毛,全緣,掌狀脈5條;葉柄盾狀著生。花小,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頭狀聚傘花序,排成總狀,萼片4,花瓣4,雄蕊4,花絲連成柱狀體,上部盤狀,花葯著生其上;雌花萼片、花瓣與雄花同,心皮異。核果球形,熟時紅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野生態根莖通常外露,表面具密布突起,狀如蟾蜍皮,故稱石蟾蜍。別名有石蟾蜍,蟾蜍薯,吊葫蘆,白木香白藥子,大肚狼,大回魂,倒地拱,過山烏龜等。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丘陵地帶的草叢及灌木林緣。生於村邊、曠野、路邊等處的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於浙江、安徽、福建、台灣、湖南、江西、廣西、廣東和海南。模式標本采自江西九江。

主要價值

本種肉質主根入藥,稱粉防己,味苦辛,性寒,功能祛風除濕、利尿通淋。含多種生物鹼,其中粉防己鹼(特船君)(tetrandrine) 治風濕關節炎和高血壓症均有效。

參考文獻

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 in Journ. Bot. 13: 225. 1875, Diels in Engler, Pflanzenreich IV. 94: 282. 1910;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1: 784, 圖1568. 1372; Lo in Acta Phytotax. Sin. 16: 40, fig. 7 (7-9). 1978; 廣東植物志1: 42, 圖43. 1987.

栽培要點

喜溫暖濕潤環境,忌乾旱、水澇。宜選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肥沃的砂質壤土或壤土栽培;山坡、林緣,以石灰岩山地栽培為好。用分根繁殖。早春萌芽前,挖出老根,切成3~6cm根段,按行株距40cm×60cm,溝深9~12cm穴栽,每穴栽l段,覆土壓實,澆水。生長期,每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肥料宜選人糞及廄肥。藤蔓長30~45cm時搭棚架,以利植株生長。

民族用藥

《藥典》。【景頗藥】Luqgok bvobyuinui:治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病《德宏藥錄》、《德宏藥志》。【德昂藥】古果:功用同景頗族《德宏藥錄》、《德宏藥志》。【畲藥】防己,土防己,石蟾蜍,豬大腸:根治中暑腹痛,急性胃腸炎,風濕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水腫,痢疾,癰疽腫毒《畲醫藥》。【土家藥】山烏龜:塊根治濕氣骨痛,腰腿痛,外傷出血,痢疾,腹脹痛;外傷磨水(酒),或搗爛外敷用於癰癤、流痰《土家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