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古城遺址(米蘭遺址)

米蘭古城遺址

米蘭遺址一般指本詞條

米蘭古城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若羌縣城東80里處,由唐代吐蕃古戍堡和周圍分布的魏晉時期的古建築群遺址,以及漢代屯田水利工程設施和伊循城遺址所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蘭古城遺址
  • 外文名:Minlan Ruins
  • 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位置:若羌縣城東80里處
  • 時期:魏晉時期
歷史,簡介,考古挖掘,代表建築,古戍堡,東大寺,遺蹟,早期,晚期,發掘保護,米蘭河,遺址狀況,

歷史

據史書記載,西漢時,此地為西域樓蘭國之伊循城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鄯善王(古樓蘭國)尉屠耆請求漢王朝派一將領兵到此屯田積穀,漢即派一司馬和吏士40人屯田伊循。唐代時,此地為吐蕃所占,古堡即為吐蕃修建的一座軍事堡壘。

簡介

米蘭古城遺址是一組不同年代的跨文化遺址群,其中有鄯善國伊循城遺址,漢代屯田,唐代古戍堡遺址等。
古代米蘭是塔克拉瑪乾沙漠南面的一個古代綠洲城市,座落於絲綢之路羅布泊阿爾金山脈的交會處。曾經,它是絲綢之路南道的一個繁忙貿易中心,是進出中亞的重要通道。商隊為了避免橫渡這個“大荒漠”(“塔克拉瑪乾”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另亦有人稱之為“死亡之海”)及塔里木盆地,他們往往會選擇從米蘭南北兩邊繞過。
古米蘭曾是當時中央王朝經營西域的重要根據地。據史書記載,西漢時此地為西域樓蘭之伊循城。漢昭帝元鳳四年,鄯善王尉屠耆請求漢王朝派一將領兵到此屯田積穀,漢即派一司馬和吏士40人屯田伊循。唐中期米蘭為吐蕃所占,古堡即為吐蕃修建的一座軍事堡壘。

考古挖掘

19世紀,英國人斯坦因曾在此地進行發掘,盜走了塑像、壁畫等大批文物。50年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勘像探隊在這裡發現了漢代完整的渠道等水利工程系統和埋在沙漠下的大片田。1973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米蘭古河道邊發掘了唐代吐蕃古戍堡遺址。

代表建築

古戍堡

古戍堡是米蘭古城遺址里一座較有代表性的建築物,它位於新甘公路的要道上,南北寬約56米,東西長約70米,呈不規則正方形。城垣為夯土築,夯土層中夾有紅柳枝,夯土層上用土坯砌成,西牆有兩段寬達5—6米的缺口,可能是古戍堡城門。北部為一階梯形大土坡,自低凹處至戍堡北牆依坡蓋屋,屋為平頂,不見門洞,其構造形式類似西藏布達拉宮。堡東部為一大型房屋,南部為一高近13米的土台,土台上立有桿,似為烽火台。古堡的東西兩側,排列著眾多的佛塔和規模宏大的寺院遺址。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的著名高僧法顯等,在西去天竺或東歸故里的途中曾在這裡講法拜佛。
米蘭古城遺址

東大寺

東大寺米蘭古城遺址中又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分上下兩層,外面圍以較高的院牆,寺內建有一個12米×0.6米×2.4米的佛龕,龕內尚存半浮塑的菩薩和天王像,其下面四周還存有捲雲柱頭浮塑。佛殿廢墟東側的建築物下面,尚存有大型座佛塑像和遺棄在地上的大佛頭。西大寺是一座與東大寺相對而建的佛寺建築物,它以5.6米×12.2米的長方形須彌式基座為中心,外繞基座置走廊,基座上建有直徑3米左右的圓形建築物。寺院的佛教遺址,是西域早期佛教文化的典型。佛像姿態生動,花紋,圖案線條優美、簡練,為研究中西文化藝術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新華社電(張慧疆 楊迎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於志勇公布,通過對衛星遙感資料的分析和現場科學測量考察,整個米蘭古城現存的每個文物點和米蘭古城古灌溉渠遺址方位得到進一步的確認。新疆若羌縣縣域內各文物點的具體方位也已得到進一步確認。
由7名中外地理、歷史考古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先後對米蘭古城古灌溉渠、米蘭古城遺址挖掘時所標明的14處文物點進行了實地測量。同時,專家組還對若羌縣城周邊的阿塔什加古城遺址、且爾乞都克古城遺址進行了確認。

遺蹟

早期

米蘭早期的文物遺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映當時佛教活動的遺蹟(即佛塔和佛寺),另一類是反映生產活動的遺蹟(即灌溉水利渠)。
米蘭的8座佛塔分布在米蘭戌堡的周圍,其中5座在戌堡西南約1.8公里處,彼此相距幾十米到幾百米。戌堡南約300米處有兩座,另一座在戌堡東北約2公里處,佛塔的建築方式分土坯砌築和夯土堆築兩種,佛塔殘高約3~6米,基底寬約4~10米,塔頂為圓拱形,大都已經殘破。
在米蘭佛塔和佛寺周圍曾出土過一批珍貴文物。1906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在此處盜去許多精美的佛頭像、婆羅米文殘紙等珍貴文物,尤其是他在一處佛塔(斯坦因編號M3)的迴廊外壁盜走的"有翼飛天像"壁畫尤為珍貴。1989年,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炳華等人組成的塔克拉瑪乾沙漠綜合考察隊考古組在米蘭佛寺(編號M2)中又發現兩幅與前者相類似的"有翼飛天像"壁畫,這些文物的發現為研究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繪畫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米蘭的灌溉渠道位於前述遺址區內,由一條總乾渠、七條支渠和許多斗渠、毛渠所組成,呈一扇形由南北展開,灌溉範圍東西約6公里,南北約5公里。據專家研究,米蘭的灌溉渠道的時代大致為漢唐時期(即始於早期,晚期繼續沿用)。
學術界許多專家認為米蘭就是漢代的伊循城。專家認為:米蘭灌溉渠道的發現證明這裡是一處屯田生產區,而其所處的年代與位置又與文獻記載相吻合,因此,結合對這一地區豐富的文物遺蹟研究,他們認為:米蘭是漢代鄯善的伊循城,是鄯善國政治、文化的中心區域;是自敦煌沿疏勒河通樓蘭、沿崑崙山北麓西行的"絲綢之路"南道上的要衝。

晚期

米蘭晚期的文物遺蹟主要有烽燧和戌堡遺蹟。據《新舊唐書﹒吐蕃傳》記載,唐初這一帶原是吐谷渾部落活動的地區,公元638年吐蕃贊普棄宗弄贊發兵攻打土谷渾,土谷渾敗逃青海北部,這一帶遂為吐蕃勢力統轄。從烽燧和戌堡的建築結構、城內布局及出土文物分析來看,烽燧和戌堡遺蹟為吐蕃占領時的遺蹟。
在城內房屋遺址中,曾清理出300多件吐蕃文木簡和文書,經專家考釋,是一批涉及小麥種植、分占耕地、絲綢服飾等吐蕃人經濟的珍貴資料。此外,還出土有:兵器、漆皮甲片、織物及工具、用木、陶、石製作的生產和生活用具,這些文物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發展的狀況。
米蘭的兩座烽燧均已殘塌,一座在戌堡西南約1.8公里,另一座在戌堡東北約2.5公里處,全部為土坯築成,均為方形,附近有小居住遺址。這兩座烽燧同戌堡遙遙相對,組成了防衛設施,扼守在交通線上。
除去以上兩處重要遺蹟,此處還發現有吐蕃人的窯址、冶址和墓葬等遺存,所出土的文物類型與風格和戌堡相同,均屬同時期的遺蹟。

發掘保護

1984年開始,若羌縣在米蘭文物遺蹟處設立文物保護管理站,派專人駐站管護遺址,並樹立文物保護標誌牌、劃定保護範圍。在80~90年代,先後有中科院、自治區等地的專家學者對米蘭遺蹟進行了考察和初步的研究,為米蘭文物遺蹟的保護、研究、以及開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米蘭文物遺蹟還未正式對外開放。米蘭文物遺蹟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後,若羌縣已計畫在此處修建保護圍牆,在條件具備時,計畫請專家對地表做必要的清理、對文物遺蹟進行必要的維修。
2012年,為搶修受風沙侵蝕較重的新疆米蘭遺址,國家專項撥款700餘萬元人民幣,開始對米蘭遺址進行加固維修和清理髮掘工作,這是繼1973年新疆考古所之後,對米蘭遺址的第二次發掘。據若羌縣文物局局長焦迎新介紹,民居全部是泥土結構,平均面積在15—20平方米之間,最深的可達兩米多,屋內保留有灶台、石磨、煙囪等生活用品,“基本再現了古人屯墾戍邊的生活場景”。
負責此次發掘工作的新疆考古所專家黨志豪介紹說,清理出土的200多件陶器、青銅器等文物,以及大量吐蕃木簡和文書,也生動地再現了當年古絲綢要道上的米蘭重鎮與內地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交流。據了解,米蘭古城遺址位於若羌縣城東80里處,由唐代吐蕃古戍堡和周圍分布的魏晉時期的古建築群遺址,以及漢代屯田水利工程設施和伊循城遺址所組成,是著名的古代西域名城鄯善古國伊循城遺址。19世紀,斯坦因在此發掘時,盜走了對西域古民族宗教、繪畫藝術極具研究價值的“有翼飛天像”壁畫,米蘭遺址由此轟動。

米蘭河

米蘭河位於米蘭東側,發源於阿爾金山腹地的闊什地區,源頭可追溯到與米蘭河相連的喀拉喬喀河,直至海拔5000米以上的喀拉喬喀山的終年積雪帶。米蘭河長110公里,最遠通過長12公里的烏尊達什和依塔克艾肯注入吐乃木庫多泉,屬常年河,年流經量1.24億立方米,因流經米蘭綠洲而得名,也是傳說中的子母河。米蘭人在兵團36團的帶領下,在原子母河河道中修建了一條長達50多公里的引水渠,把子母河水引用到米蘭鎮(36團)供應團場幾千人的供水和幾十萬畝防風林、棗樹、棉花、石榴等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灌溉。
子母河子母河
米蘭古城遺址(米蘭遺址)
米蘭古城遺址(米蘭遺址)

遺址狀況

城作不規則方形,周長308米。城牆夯築,厚6―9米。四隅都有突出的墩台,北、東、西三面城牆見馬面。西牆北段、南牆西段尚存缺口,為古代門道。南牆外突出一小城,高9米。古城內靠牆根部原有很厚的灰土堆積。東、北牆根尚存房屋斷垣,為古代居民住宅。本世紀70年代,曾發掘清理,發現屋宇均平頂,部分房屋半穴入地下。出土了大量吐蕃文木簡及兵器、漆皮甲片、糧食及毛絲織物。明顯為唐代後期吐蕃入據新疆後的遺存。古城附近,東西綿延的4公里,有多處佛寺、佛塔。也有較大的古代屯田遺蹟,灌溉渠系縱橫,布局合理。一說,這裡是鄯善國都伊循城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