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製作技藝(沙粿條傳統製作技藝)

米粉製作技藝(沙粿條傳統製作技藝)

米粉製作技藝(沙粿條傳統製作技藝),廣東省廣州市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沙粿條製作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具有粵菜清淡、精緻、講究鮮味的特點。不僅如此,它還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有益於身體健康。粿條由大米製作而成,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鐵、磷、鉀等營養元素,易於消化和吸收,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的功效。

2021年5月24日,廣東省廣州市申報的米粉製作技藝(沙粿條傳統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Ⅷ-27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粉製作技藝(沙粿條傳統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4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廣東省廣州市
  • 遺產編號:Ⅷ-277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沙粿條製作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據考證,沙粿條是由以打石為業的“東江客家人”傳入廣州的。
1860年,沙粿條已傳入馬來西亞,又以怡保的沙粿條最為出名。
民國時期,沙河鎮已成了沙粿條鎮,義和居、福安居、泉珍、同心等是較有名氣的店號。
1956年,沙河鎮的幾家小店合併成沙河大飯店,不斷推出沙粿條新品種,配製出鹹、甜、酸、辣、苦五味俱全的套餐,使得沙粿條成為了傳統小吃品牌。
2002年,沙河大飯店的經營陷入了困境,由耀華飲食集團接手經營。

工藝特徵

沙粿條具有粵菜清淡、精緻、講究鮮味的特點。不僅如此,它還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有益於身體健康。粿條由大米製作而成,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鐵、磷、鉀等營養元素,易於消化和吸收,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的功效。
“薄而透明、韌而爽滑”是沙粿條的獨特之處,沙粿條可以乾炒、濕炒、泡食(湯粉)、涼拌,方便美味;除鹹食、甜食外,還有各式果蔬榨汁製成彩色沙粿條,色彩繽紛,味道各異。炒粿條講究“鍋氣”,是考驗粵菜師傅基本功的菜式。

工藝流程

沙粿條的傳統做法是取白雲山上九龍泉水浸泡大米,將大米磨成粉漿蒸製,切條即成;沙粿條傳統的製作最重要是四道工序即用水、選米、磨漿、蒸粉。浸泡大米和磨粉漿所用的水以山泉水為上乘;稻米宜選擇晚造,夠硬性,具米香;磨漿須採用連州青石做石磨;蒸粉則要用竹窩籃上漿。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隨著機械化生產的普及,市場上出現了大量非手工製作的米粉,給傳統的沙粿條手工製作技藝帶來衝擊。同時,隨著老一輩技術骨幹的相繼離世,一些傳統手工藝逐漸失傳,沙粿條傳統製作技藝急需保護。

傳承人物

區又生,男,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人,沙粿條傳統製作技藝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小時候,區又生就喜歡吃粿條;成年後,他來廣州工作,接觸到正宗沙粿條,開始對它的製作產生了興趣;2001年,區又生來到以製作傳統沙粿條聞名的沙河大飯店拜師學藝,但當時飯店已瀕臨倒閉;2003年,沙河大飯店經營不善倒閉,廣州市政府將沙河大飯店的沙粿條傳統製作技藝交由區又生創辦的“沙粿條村”,第四代傳人陳麗珍及伍谷被安排至沙粿條村工作,將沙粿條製作技藝傳授給區又生;2005年,區又生已全面熟練掌握沙粿條製作工藝;2010年,他正式被認定為此項傳統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米粉製作技藝(沙粿條傳統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廣州市耀華沙粿條村飲食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2年,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介紹了乾炒牛河這一嶺南特色做法。

文化軼事

關於沙粿條的來歷,民間是這樣流傳的:在清末的沙河鎮,樊阿香夫婦與老父親經營著一家名叫“義和居”的小店鋪,以賣飯食為生。一天,為了照顧身體不適的兒子,父親樊官秀靈機一動,磨好米漿,倒在窩籃上用猛火蒸熟,做出了薄薄的一片粉皮。樊官秀又將粉皮切條,加上油鹽香蔥等佐料,第一份沙粿條就此誕生了。兩夫婦一嘗果然十分美味,妻子便給這種美食起名“沙粿條”。
第二天,樊阿香把沙粿條拿出去售賣。這種特別的美食馬上就受到了民眾的歡迎。於是,“義和居”改為專營沙粿條,本地居民、過往客商都喜歡光顧,店鋪的生意越來越好,一家人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就這樣,沙粿條成為了沙河鎮的著名特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