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戰鬥機(米格)

米格戰鬥機

米格一般指本詞條

米格戰鬥機(俄語:Микоян,英語:Mikoyan Fighter)家族,是著名的蘇聯米高揚設計局(全稱: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設計研製的戰鬥機系列。

米格戰鬥機系列中,著名機型有:米格-21“魚窩”、米格-23/27 “鞭撻者”、米格-25“狐蝠”、米格-29“支點”、米格-31“獵狐犬”、米格-AT教練機、米格-1.44等型號。

米格戰鬥機還被許多國家引進、改造和仿製。例如,中國先後引進了米格-17、米格-19和米格-21,並仿製改進編號為殲5殲6殲7;在殲6(米格-19)的基礎上改造設計的強5強擊機至今仍在服役。

米格戰鬥機系列中,米格-21(殲7)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噴氣式飛機,總產量約為2.2萬架。至今仍在13個國家服役。

基本介紹

溯源,命名規則,系列,米格-1,米格-3,米格-9,米格-15,米格-17,米格-19,米格-21,米格-23/27,米格-25,米格-29,米格-AT,米格1.44,米格-31,米格-33,米格-35,遊戲中的米格,

溯源

米高揚公司,原稱米高揚-格列維奇公司,是俄羅斯主要的飛機設計與製造商,由阿爾喬姆·伊萬諾維奇·米高揚和米哈伊爾·格列維奇建立,以生產米格飛機而聞名。
米高揚和格列維奇兩人姓氏的字頭合起來便是“米格”。他們設計的飛機就是世界聞名的“米格”飛機。
當時,蘇聯有九個主要的飛機設計局,而所有的總工程師們可以直接向史達林匯報。航空人民委員會也敦促立即成立一個試驗性的設計局來吸引年輕一代有才幹的專家。而波立卡波夫設計局工廠的經理和總工程師向史達林建議由米高楊來領導那個新的設計局,史達林聽後先是一楞:“什麼?阿那斯塔斯(即阿納斯塔斯·伊凡諾維奇·米高揚)的兄弟?!”但最後他首肯了這個人事安排。米高楊本人沒有想到他會被任命去作如此重要的工作,猶豫一會兒後同意了,但要求調格列維奇來做他的助手,這個要求被接受了。與此同時在1939年11月又調來了另外一些工程師加入這個隊伍。新的設計局至此初具雛形。坡立卡波夫工廠被擴建了以便為新的設計局提供廠房。又經過其他的一些準備工作,米高楊-格列維奇設計局正式組建於1939年12月8日。
2006年,俄羅斯政府宣布米高揚蘇霍伊伊柳辛、伊爾庫特和圖波列夫合併成立新的“聯合航空製造公司”。

命名規則

米高揚設計局(米格公司)以命名嚴格而著稱,其中米格-數字為基本形式。
米格-25戰鬥機線圖米格-25戰鬥機線圖
1940年,米高揚格列維奇成功研製出了採用AM-35A發動機的新機型,彌補了蘇聯沒有高速戰鬥機的尷尬局面,並命名為I-200。蘇聯空軍迫不及待的將其投產,在此期間蘇聯飛機命名體系開始使用設計局的名字,而不再按飛機功能命名。(I-是俄文戰鬥機Istrebitel的縮寫)同時,為了突出戰鬥機的特殊地位,戰鬥機以單數命名,所有其他飛機以雙數命名。因此I-200改稱米格-1,這就是米格系列戰鬥機的開始。
米格的正式寫法為MiG,其中“i”是俄文中“與”的意思。米格設計局是蘇聯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兩個人的名字命名的設計局,例如拉沃奇金設計局一開始是由拉沃奇金、哥布諾夫、古德科夫三人合組的,所以早期該設計局的戰鬥機以拉格(LaGG-)命名,但設計局只掛了拉沃奇金一個人的名字,後來哥布諾夫和古德科夫退出後,其戰鬥機也更名為拉-(La-)。
更為難得的是,在1964年格列維奇以74歲高齡退休後,米高揚親囑米格設計局的下屬,“我們的飛機過去叫米格,現在叫米格,將來永遠還叫米格。”所以後來雖然總設計師幾經更換,“米格”這一命名得以延續, 這帶來的巨大的品牌效應和激勵精神不容忽視。
在每一種新機型研發過程中,都會有一種實驗型以I或Ye開頭,定型後再正式編號。例如:
米格-15——I330——米格-17 米格-21——Ye-155——米格-23
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出於市場競爭的考慮,這一命名規則逐漸被打破。
後綴:P指Poiskovyy,意為搜尋,指加裝雷達型;F指Forsirovannyy,意為加力,指使用更大功率的發動 機的型號;M指裝備有空空飛彈的型號;SM指高空型;SN指對地攻擊型;B指Bombardirovshti, 意為轟炸機,指轟炸型。

系列

米格-1

米格-1(MiG-1)米格家族的第一個成員是米格-1戰鬥機,1938年開始研製。當時,蘇聯空軍根據實際需要,提出研製一種新型高速戰鬥機,著名的設計師波里卡爾波夫提出的方案贏得了廣泛支持,隨後該機被賦予了I-200的研製代號。這種戰鬥機安裝米庫林設計局的AM-35A型水冷發動機,設計指標為7000米高度最大飛行速度670公里/小時,升限13000米,爬升到5000米高度耗時4.6分鐘。但是由於波里卡爾波夫本人當時正在全力進行I-180戰鬥機的研製工作,加之I-200被認為不夠先進,所以該機的研製工作一直進展緩慢。後來為了和雅克福列夫的I-26戰鬥機競爭,波里卡爾波夫設計局加快了I-200的研製進度。1939年12月初,I-200的初步設計基本完成並獲得了蘇聯空軍司令和航空工業人民委員會的認可。為了能夠更好的完成該計畫,前蘇聯當局決定成立一個由米高揚領導的新設計局。
米格-1米格-1

米格-3

米格-3(MiG-3)戰鬥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航天英雄”。
米格-3米格-3
米格-3戰鬥機是蘇聯在二戰中使用的一種單座活塞式戰鬥機。該機由當時從屬於第一國家飛機工廠的米高揚-格列維奇實驗設計局設計,但最初的設計思想則來自波利卡爾波夫設計局的K型機。在戰爭中,後期,當搶奪制空權變得更重要時,米格機開始建功立業,它特別適於5000米以上的空戰,因此米格機通常進入國土防空軍(PVO)服役,被用來攔截高空來犯的轟炸機和偵察機。
1939年初,歐洲已被法西斯德國的戰雲籠罩,面對德國不斷增長的軍事力量。蘇聯政府決定強化蘇聯紅軍特別是空軍的力量。此時蘇空軍前線航空兵裝備的殲擊機主要是坡立卡波夫設計局生產的I-153和I-16,和當時德國梅塞施米特BF-109E比起來,這些飛機早就過時了。幾個主要的飛機設計局都接到了設計原型機的命令,設計出的飛機要通過試飛競爭,選出最好的投入大規模生產。
相關參數性能數據
乘員
1人
長度
8.25米(27英尺1英寸)
翼展
10.20米(33英尺6英寸)
高度
3.50米(11英尺6英寸)
翼面積
17.44平方米(188平方英尺)
空重
2,699公斤(5,965磅)
載重
3,355公斤(7,415磅)
發動機
1×米庫林AM-35A液冷V-12,993千瓦(1,350馬力)
最高速度
640公里/小時(397英里/小時)
實用升限
11,500米(37,700英尺)
爬升率
14.7米/秒(2,890英尺/分鐘)
翼負荷
192公斤/平方米(39.4磅/平方英尺)
推重比
0.30千瓦/公斤(0.18馬力/磅)
武器
一挺12.7毫米UBS機槍
兩挺7.62毫米ShKAS機槍
彈丸重量
1.44公斤/秒(3.17磅/秒)
米格組建伊始,年輕的設計師立即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中。1939年12月,他們提交了I-200殲擊機的設計方案,方案迅速得到了中央委員會,航空人民委員會和空軍的批准,研製工作展開了。到1940年3月30號,設計局的這頭一個作品已經造出了原型機,1940年4月1號,原型機首飛成功。在1940年12月,該機被授予生產編號:米格1。第一架生產型的米格1於1941年四月進入蘇空軍服役。
1941年2月,這些與生產型米格-1戰鬥機被移交給卡金斯基空軍學校,同時移交的還有一批改進後的米格-1戰鬥機,這些飛機後來被稱為米格-3。1941年3月13日,米格-3在試飛中渦輪增壓器發生故障,飛行員A·艾卡托夫喪生。4月,又有兩架米格-3投入國家驗收試飛。由於重量增加了256千克,米格-3的爬升率、起落性能和機動性均比I-200略有降低。米格-3海平面最大速度為495千米/小時,7,800米高度時最大速度640千米/小時。由於發動機性能不理想,飛機航程只有857千米,未能達到設計要求的1,000千米。
米高揚對試飛結果很不滿意,他與發動機總設計師亞歷山大·米庫林進行了協商,通過對發動機進行改進,飛機在隨後的試飛中達到了1,000千米的航程。但是交付給戰鬥部隊的米格-3仍存在很多問題,工廠的技術人員不得不來到部隊機場解決問題,並發現了飛機武器存在不協調的現象。為了找到一個替罪羊,設計人員將罪過推到了蘇聯空軍科學研究院的頭上,該院的幾位專家因此而被解職,研究院主任亞歷山大·菲林則被內務人民委員會逮捕後槍斃。菲林在蘇聯航空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是蘇聯第一位飛行員出身的設計師,並試飛過所有被送到蘇聯空軍科學研究院的新型飛機。他還是一位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研究螺旋現象的專家。此外他還和米哈伊·格羅莫夫、I·斯普林一起駕駛圖波列夫ANT-25RD創造了持續飛行75小時的紀錄。他在被逮捕時擔任研究院領導還不到三年時間,他的死對蘇聯航空工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截止到1941年1月,第一飛機廠已經製造出150架米格-3戰鬥機,而在1940年第四季度,該廠一共生產了100架米格-1和20架米格-3(米格-1從第100架開始被稱為米格-3,而其結構則在生產中不斷地進行改進。)到1941年3月28日,蘇聯軍方共接收473架米格-3,其中270架裝備空軍部隊,工廠存放200架,還有三架墜毀。很多試飛員認為雙翼飛機飛行員很難適應高速的米格-3的飛行特點,他們很容易進入螺旋。試飛員古洛斯基曾經在日記中寫道:“在4天的飛行當中,我進行了7次緊急迫降,其中有兩次我差點就見了上帝。”對於有豐富經驗的試飛員尚且如此,那么對於普通飛行員來說操縱米格-3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1941年春天成了蘇聯空軍的事故高峰期,並且大部分事故都與米格戰鬥機有關。然而伴隨著事故的增加,飛行員們也逐漸掌握了駕駛這種飛機的技巧。

米格-9

米格-9(MiG-9)是蘇聯戰後研製的首批噴氣式戰鬥機之一,由米高揚設計局研發,採用仿製的德國BMW003噴氣式發動機(蘇聯編號RD-20,每台靜推力800公斤)。米格-9的氣動布局類似老式活塞飛機,噴氣發動機放在前機身下部,前三點起落架,機翼為平直中單翼,頭部裝三門機炮,炮管伸在機身外。1946年3月原型機出廠,4月24日首飛成功,成為蘇聯最早的噴氣式戰鬥機。作為噴氣式戰鬥機,米格-9並不成功,共生產了約1,000架,服役時間不長,1952年米格-15服役時就退役了。
米格-9米格-9
參數
相關參數性能數據
外形尺寸
9.75(機長)×10(翼展)×2.59(機高)米
機翼面積
18.3平方米
空重
354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5501千克
910公里/小時(0.8馬赫
實用升限
12800米
航程
1100公里
發動機
2台РД-20型噴氣發動機(蘇聯仿造的BMW-003發動機) 每台靜推力800千克
武器系統
1門37毫米航炮,備彈40發;
2門23毫米航炮,每門備彈80發
研製過程
蘇聯在是否直接仿製德國的Me262He162噴氣機的問題上發生了爭論。這時蘇軍已經繳獲了相當數量的德國飛機和發動機的整機和部件,可以拼裝一定數量的飛機,繳獲的技術資料和工裝也足夠開始仿製生產,但這樣將扼殺蘇聯自己的設計。最後,在雅可夫列夫等人的堅持下,決定自己研製。
除了面子問題,還有一個實際問題:德國設計的工藝要求太高,在德國備件耗盡後,蘇聯的工藝水平不足以自己大批製造,仿製也難以保證質量。由於蘇聯自己研製的噴氣發動機在進度上趕不及,高層決定先用繳獲的德國Jumo或BMW噴氣發動機,然後設法從英國進口“尼恩”和“德溫特”發動機,在40年代末或50年代初過渡到蘇聯自己的噴氣發動機。高層同時決定,米高揚和蘇霍伊用BMW003(蘇聯編號RD-20)集中於雙發戰鬥機,雅可夫列夫和拉沃奇金用Jumo004(蘇聯編號RD-10)集中於單發戰鬥機。

米格-15

相關背
米格-15是一種高亞音速噴氣式戰鬥機,1946年開始設計,1947年6月首次試飛,由於第一架原型機製作粗糙,第一次著陸就機毀人亡。第二架原型機重新設計,12月首次試飛成功。1948年6月投入生產,並成為前蘇聯空軍的主力戰鬥機。據統計,米格-15各型飛機生產總數超過了16500架,是蘇聯製造數量最大的噴氣式飛機。後又向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大批提供,並成為韓戰中中蘇朝方面的主力戰鬥機。米格-15是米格設計局揚名立萬的標誌性機型。
米格-15(MiG-15)戰鬥機,綽號:柴捆;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制的高亞音速單座殲擊機、也是蘇聯第一代實用的噴氣式戰鬥機。米格-15於1946年開始設計,1948年3月投入批量生產,年底開交付空軍使用。米格-15主要有兩種改型:米格-15比斯和雙座教練型烏米格-15。該機不僅在蘇聯使用,波蘭和捷克還曾進行仿製,中國在建國初也購買了米格-15飛機。米格-15飛機1954年停產,各型生產數量超過16000架。米格-15機翼中單翼,25%翼弦處後掠角為35度,下反角2度。機身是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構件主要由縱向大梁、長桁和橫向框架組成,採用機頭進氣方式。改型的米格-15比斯換裝一推力26.46千牛(2700公斤)的BK-1發動機。
米格-15於1947年6月首飛,北約所起的外號為“柴捆”,是戰後第一代噴氣式戰機中的“佼佼者”。米格-15為全金屬半硬式結構,裝備一台RD-45型噴氣發動機,機頭進氣,水泡形座艙,並安裝了彈射座椅,採用後掠中單翼,大面積後掠角尾翼,水平尾翼裝在垂尾上,裝備37毫米機炮1門23毫米機炮2門,機載設備包括瞄準具、無線電台、無線電羅盤、高度表、信標接收機等,是一款十分優秀的高亞音速噴氣式殲擊機。
米格-15米格-15
參數
相關參數性能數據
翼展
10.08米
外形尺寸
10.10米(機長)×3.7米機高(減震裝置可壓縮)
機翼面積
20.6平方米
重量及載荷
正常起飛重量4,96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6,130公斤
空重
3,636公斤
發動機
一台BK-1發動機推力2,700公斤
1,076公里/小時(海平面)
實用升限
15,500米
爬升率
3,000米/分
武器裝備
一門н-37機炮,
兩門нс-23км型機炮,能攜帶200發炮彈。
低空最大
平飛速度
1050千米/小時;
比斯(Bis)型可達1076千米/小時
升限
15200~15600米
最大爬升率(海平面)
42米/秒
最大航程
1782千米(10000米高度)
續航時間
3小時
米格15三視圖米格15三視圖

米格-17

米格-17(MiG-17)戰鬥機,綽號:壁畫;是從米格-15比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48年設計,1949年12月開始試飛,1952年進入前蘇聯空軍服役。米格-17約有5~6個型號,主要型別是米格-17C型和米格-17D型,C型是晝間戰鬥型,D型具備一定的全天候作戰能力。除前蘇聯生產外,波蘭和捷克等國進行仿製。米格-17生產量大,據估計各型總共生產約9,000架。前蘇聯、波蘭和捷克均於1958年停產。六十年代末,在前蘇聯退出第一線。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國家包括歐、亞、非的20多個國家,如捷克、波蘭、羅馬尼亞、越南、朝鮮、埃及和烏干達等。如今,在一些小國空軍里,米格-17仍是一支重要力量,除完成截擊任務外,主要用來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技術參數
相關參數技術數據
外形尺寸
9.6(翼展)x11.36(機長)x3.80(機高)
機翼面積
25平方米
機翼後掠角
45度
起飛重量
5340千克(正常);6000千克(最大)
最大燃油重量
1170千克(機內)1834千克(帶副油箱)
最大載重量
2130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
1145千米/小時(高度3000米)
巡航速度
800千米/小時
最大爬升率
75.8米/秒
實用升限
16000米
最大航程
1560千米(帶副油箱)1020千米(不帶副油箱)
續航時間
2小時50分(帶副油箱)
米格17中國空軍塗裝米格17中國空軍塗裝
研發過程
米格17和米格15大致一樣米格17和米格15大致一樣
在米格-15的使用經驗和米格-15LL的試飛應驗基礎上,米格設計局開始對米格-15作重大改進,改進的結果就是伊-330,定型後稱為米格-17。粗看起來,米格-17和米格-15不容易區別出來,基本布局相似,發動機也是克里莫夫VK-1。米格-17的機翼前緣具有一個轉折,內翼段後掠大一點,為45度,外翼段後掠小一點,為42度,所以在蘇聯被稱為“鐮刀形機翼”。機翼上翼刀由米格-15的兩對增加到三對,機尾下根據米格-15LL的研究成果增加了腹鰭,以增加大迎角下的方向安定性。外觀上看不出來的是操縱系統,有米格-15的無助力機械操縱系統(實際上就是連桿和鋼纜)改為液壓操縱系統。米格-17具有米格-15的基本優點,但操縱性和高空性能得到改善。
米格-17在50年2月1日首飛。最初的試飛很順利,但在一次試飛中,試飛員伊瓦什琴柯在俯衝中失事,失事前沒有徵兆,伊瓦什琴柯也沒有發出故障或求救呼叫。檢查事故現場和殘骸沒有發現任何原因。幾個星期後,試飛員塞多夫在飛機幾乎失控的情況下僥倖安全著陸,檢查結果發現,機翼上的副翼差不多被撕碎了,難怪橫滾失去控制。大量理論和實驗分析表明,這是機翼的氣動彈性發散引起的。機翼結構應該重量輕但剛性大。重量和剛性是一對矛盾,在實際中如何在兩者之間平衡就是設計的藝術。為了減輕重量,米格-17的機翼的剛性偏低。實際上,米格-15就有這個問題,所以特別高速的時候容易失穩。機翼剛性不足時,副翼的動作在產生滾轉力矩的同時,會造成機翼變形,產生反方向的滾轉力矩。換句話說,以左機翼為例,在機翼後緣的副翼下垂產生向右的滾轉力矩時,整個左機翼被向前扭轉,機翼前緣實際上相對於整個機翼反而下垂。由於機翼的面積比副翼大很多,實際上可以克服副翼的作用而產生向左的滾轉力矩。這樣造成和飛行員的意圖相反的控制動作,難怪要造成失事。這個問題速度越高越顯著,飛機可以在瞬時之內失控。在特別加強了機翼的剛性後,米格-17的高速機動性大大改善,成為亞音速戰鬥機中的佼佼者。
1951年開始,米格設計局展開在米格-17上加裝機載雷達的工作,基本型升級為米格-17P,52年克里莫夫對VK-1發動機加裝加力,米格-17升級為米格-17F,加力的VK-1F發動機的推力達到2,275公斤,使米格-17的爬升和高空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由於氣動設計的局限,最大速度沒有什麼提高。裝備雷達和加力發動機的米格-17PF最終成為米格-17的主要型號。

米格-19

米格-19(MiG-19)戰鬥機,綽號:農夫(Farmmer)的氣動外型和米格-15、米格-17一脈相承,於1952年5月24日首飛成功,起初只能在俯衝中達到超音速,後來改裝了推力更大的發動機,換裝更大面積的全動式平尾,順利達到了設計要求。量產型的米格-19機翼後掠角55度,頭部三門機炮中的兩門被移到翼根處,頭部空間被騰出來放火控及其他電子設備。米格-19的原型機事實上打破了一項飛行速度世界紀錄,在那時候美國的超級佩刀機F-100還不能超過馬赫1.09。而米格原型機早就超過了馬赫1.3,改型原型機更達到馬赫1.46,但為了保密,設計局並未申報這一紀錄。米格-19先後有多達16種改型,大部分未量產,只是用來測試不同的電子火控和武備系統,米格-19的主要型號有:米格-19P、米格-19PM和米格-19SV。中國產的米格19的國內型號叫做殲-6。
米格-19米格-19
米格19三視圖米格19三視圖
背景
1950年,蘇聯政府命令米格設計局研製一種飛行速度能夠超越音速並且航程要大於該設計局以前研製的所有戰鬥機的飛機。在此之前,雖然單發的米格-15LL和一些米格-17的試驗型號可在短時間內作超音速飛行,但是它們都無法持續保持這個速度。於是米格局提出了SM-1雙發超音速戰鬥機的驗證機計畫,該計畫的主要目標是解決如何持續進行超音速平飛和超音速飛行所帶來的操縱問題,正是這項計畫最終導致了著名的米格-19戰鬥機的誕生。
武器系統
米格-19的標準武器是翼根處的兩門N-23型23毫米機炮和機鼻右下方的一門N-37D型37毫米機炮。其中N-23機炮是由A.紐德曼和A.A.日茨特研製的,每分射速850發,N-37D毫米機炮射速為每分400發。米格-19去掉760升副油箱後,其翼下掛架可攜帶50Kg-250Kg範圍內的炸彈。此外該機還可掛載帶8枚S-5無制導火箭彈的火箭發射巢。S-5火箭彈有兩種型號,S-5M是空對空火箭而S-5K是對地攻擊火箭。
此外前蘇聯曾在一架紅色編號420的米格-19上試驗了另外一種武器配備方式,即在機翼前緣安裝了一個掛架掛載S-5火箭巢。雖然蘇聯最終放棄了這種方案,但是後來民主德國和中國空軍分別在其米格-19“農夫”C和殲-6戰鬥機上採用了這種掛架。另一架紅色編號406的米格-19還進行過在翼下副油箱位置安裝特種掛架掛載S-21210毫米火箭彈的試驗。

米格-21

米格-21(MiG-21)戰鬥機,綽號:魚窩(Fishbed);是前蘇聯米格設計局在1953年開始設計,1955年原型機試飛,1956年6月24日前蘇聯航空節時參加莫斯科土希諾機場的飛行表演,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1958年下半年,米格-21飛機開始在高爾基市的索克爾製造廠量產並進入系列化,1965年1月第一架交付空軍。米格-21戰鬥機及其改進型共生產了10000多架。現至少還有20個國家的空軍還在使用它。在米格-21數十年服役生涯中,曾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重要改進。
米格-21米格-21
主要型號參數
F型(白天型截擊機)
相關參數技術數據
外形尺寸
15.76(機長)×7.15(翼展)×4.1(機高)米
機翼面積
23平方米
空重
4819千克
起飛重量
6850千克(正常);8376千克(最大)
最大平飛速度
2175公里/小時(2.02馬赫)
實用升限
18700米
爬升率
135米/秒(高度5000米)。
發動機
1台R11F-300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5750千克
航程
1300公里(不帶副油箱)。
載彈量
1000千克
電子設備
無相關數據
米格21三視圖米格21三視圖
PF型(有限全天候型)
相關參數技術數據
外形尺寸
14.5(機長)×7.15(翼展)×4.125(機高)米
機翼面積
23平方米
空重
5700千克
起飛重量
7750千克(正常);9100千克(最大)
最大平飛速度
2185公里/小時(2.05馬赫)
爬升率
135米/秒(高度5000米)
實用升限
18700米
發動機
1台R11F2-300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5950千克
航程
1300公里(不帶副油箱)
載彈量
1000千克
電子設備
RP-9-21截擊雷達,發現目標距離約20公里
PFM型(PF的改進型)
相關參數技術數據
外形尺寸
14.5(機長)×7.15(翼展)×4.125(機高)米
機翼面積
23平方米
空重
5750千克
起飛重量
7820千克(正常);9100千克(最大)
最大平飛速度
2230公里/小時(2.10馬赫)。
實用升限
18700米
爬升率
135米/秒(高度5000米)
發動機
1台R11F2S-300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6175千克
航程
1300公里(不帶副油箱)
載彈量
1000千克
電子設備
無相關數據
MF型(多用途型)
相關參數技術數據
外形尺寸
15.4(機長)×7.15(翼展)×4.13(機高)米
機翼面積
23平方米
空重
5900千克
起飛重量
8250千克(正常);9600千克(最大)
最大平飛速度
2330公里/小時(2.20馬赫)
實用升限
18700米
爬升率
150米/秒(高度5000米)
發動機
1台RF13-300(P25)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6600千克
航程
1300公里(不帶副油箱)
載彈量
1000千克
電子設備
RP-MA雷達,搜尋距離20~30公里;RP-21截擊雷達;“天弓一號”自動引導系統
BIS型(較新的多用途型)
相關參數技術數據
外形尺寸
15.4(機長)×7.15(翼展)×4.125(機高)米
機翼面積
23平方米
空重
6050千克
起飛重量
9680千克(最大)
最大平飛速度
2330公里/小時(2.20馬赫)
實用升限
18700米
爬升率
170米/秒(高度5000米)
發動機
1台R25-300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7500千克
航程
980公里(不帶副油箱)
載彈量
1000千克
電子設備
新型雷達探測距離可達30公里;“天弓一號”自動引導系統
研發過程
1953年開始設計,1955年原型機試飛,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米格-21是60年代蘇聯空軍的主力飛機。擁有大量改進型號。
主要型別有:
米格-21F安裝一台R11F-300發動機;米格-21PF安裝一台R11F2-300發動機,去掉機炮,裝RP-21雷達,2~4枚空對空飛彈;
米格-21PFS是PF的改進型;
米格-21FL是PF的出口型;
米格-21PFM是PFS的改進型;
米格-21PFMA,PFM改進的多用途型;
米格-21M,印度仿製的PFMA型;
米格-21R,PFMA改裝的偵察型;
米格-21MF,多用途型,1970年開始交付使用,生產數量較多;
米格- 21SMT,MF的改進型;
米格-21BIS,較新的多用途型,安裝一台R25發動機,改進機體結構和電子設備,增加塔康導航系統,雷達探測距離可達30公里;
米格-21-93,最新的米格-21-93換裝了擁有更大直徑天線的新型雷達,並可攜帶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空飛彈,擁有一定的超視距作戰能力。
中國獲得自主生產授權後,在1995年到2006年內進行了大量生產,既殲-7。預計還將繼續服役。

米格-23/27

米格-23(MiG-23)戰鬥機,在服役的那個時期,米格-23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戰鬥機,所以它的服役數量也是非常的大。作為從米格-23發展來的先進戰鬥轟炸機,米格-27的原型機在1971年2月18日完成首飛,72年共生產了24架。飛機最大載荷400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可達到1.7馬赫。
米格-23 鞭撻者米格-23 鞭撻者
米格-27(MiG-27)是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23C基礎上研製的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原稱米格-23B,後改稱米格-27。1969年完成設計,至80年代後期停產時共生產了1000多架。米格-27採用液壓助力機械式操縱系統,座航兩側裝有防彈鋼板,可以在粗糙的野戰機場起降,可以執行對地攻擊的空戰兩種任務,屬第2代戰鬥機。該機曾經出口華約多個國家,印度也於1980年代進口了一定數量的米格-27,併購買了該機的生產許可。

米格-25

米格-25(MiG-25)截擊機,綽號:狐蝠(Foxbat);是蘇聯在1960年代研製部署的一種高空高速截擊機,是世界上第一種速度超過3馬赫的截擊機,在冷戰時期曾出口過敘利亞伊拉克、印度等國家,至今仍活躍在這些國家的空軍。 米格-25的研製主要是為了對付美國的研發中的XB-70轟炸機與A-12/SR-71“黑鳥”高空高速偵察機,這種偵察機的最高速度同樣達到3馬赫,普通的截擊機根本無法追上更遑論跟蹤監視攔截,只有米格-25可以尾隨在SR-71的後面隨時監視其航向,並在其有不軌舉動時提出警告。
Mig-25Mig-25
米格-25在裝備蘇軍初期由於其極高的性能參數,一直為西方世界所關注,西方甚至以此推測蘇聯的軍用航空製造技術已經領先於世界。直到1976年9月6日蘇軍飛行員別連科中尉駕駛米格-25飛機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開了該飛機神秘的面紗。美日的技術專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後運到東京以北100多公里的百里空軍基地,經過徹底的檢查,該機70%的部件是不鏽鋼,雖然極限速度很高,但是技術性能並沒有想像中那么可怕,從整體性能上說僅僅相當於美國的F-4“鬼怪”戰鬥機,和美國當時正在研製的F-15“鷹”和F-16“戰隼”戰鬥機更是相距甚遠。
但是不管怎么說,蘇聯工程師能用相對落後的技術生產出某方面性能突出的戰機,某些設計理念至今仍為世人推崇。米格25在其服役期間擊落過各類戰機,甚至有訊息說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期米格25曾擊落過美軍的F/A-18大黃蜂戰鬥機

米格-29

米格-29(MiG-29)戰鬥機,綽號:北約命名為“拉明”L。後北約正式命名“支點”(Fulcrum)。是前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實驗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高機動性戰鬥機。
米格-29“支點”米格-29“支點”
預生產型飛機於1979年10月首飛,1982年投產,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米格-29戰鬥機的基本作戰任務是:
1、能在任意氣象條件下和苛刻的電子干擾環境中
2、在全高度範圍和以各種飛行剖面摧毀距其200m~60km範圍內的空中目標。所以它最適合於空中優勢和近距機動空戰;
其後期的一些型號也可以進行空對地攻擊和進行近距空中支援,對付地面上的活動或固定目標。1978年美國衛星曾從試習基地拍攝到該機的照片,
它的良好的機動性能贏得了大量的讚譽。它爬升速度快,加速度大,探測距離遠,並且需要的地面維護工作都比較簡單。
相關參數技術數據
翼展
11.36--13.965米
機長
17.32米
機翼面積
38平方米
起飛重量
15240千克(正常);18500千克(最大)
最大速度
1500千米/小時(海平面)
最大馬赫數
2.3馬赫
實用升限
17000米
航程
1500千米(不帶副油箱)
2900千米(帶1個500升、2個800升副油箱)
滑跑距離
250米(起飛);600米(著陸)

米格-AT

米格-AT是俄羅斯米高楊設計局和法國斯耐克公司等聯合研製的高級教練機,由俄羅斯米高楊設計局負責全機的製作與組裝、系統整合與後勤支援,另外RSK公司負責銷售,斯耐克公司提供發動機,塞克斯塔公司提供航電系統。雙方為能共創雙贏,俄方出資68%,法方出資32%。俄羅斯空軍計畫用米格-AT取代現正服役的L-29和L-39“信天翁”教練機。米格-AT於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設計,1992年法國公司參與合作。1996年3月21日米格-AT原型機進行了首次試飛。該機已進入試生產階段。
據俄專家評估:與米格-29相比,米格-AT的機動性要稍勝一籌,在近戰中也更占優勢。由於米格-AT採用了西方規格的航電系統,經過相應的培訓之後,飛行員既會操控米格-29、蘇-27,也能操控幻影2000颱風F-15F-16F-18F-22等當前世界各型先進戰鬥機。這使米格-AT具有可觀的市場潛力。
米格-AT機身長12.01米,高4.62米,翼展10.16米,最大起飛重量在6噸左右,最大飛行速度為900公里/小時,飛行距離可達3000公里,極限飛行高度近1.6萬米。在作為殲擊機使用時,該機可以配備一門20毫米機關炮、兩個非制導火箭吊艙(或兩枚輕型航彈)以及兩枚空對空飛彈。
它採取前後串列的座艙設計,採用下單翼常規T字形尾翼布局。兩台引擎被安裝在機翼上部。它的飛行控制系統採用與先進戰鬥機相同的線傳控制。主翼採用低單翼直線翼型。機翼接近機身處改向斜前方伸展。為能提高升力,機翼前緣有高升力條板,後緣有雙重縫翼。它使用了大量的複合材料,這使得它的推力遠高於同時期的其他高級教練機。它還有幾個驚人的地方,如機翼攻擊角上限與F-16相同,可達25度。它的7個外掛點可載武器達兩噸,只有俄羅斯的另一款高級教練機雅克-130可與之媲美。它裝有多功能雷達,搜尋距離達60公里。

米格1.44

米格1.441999年1月12日,俄羅斯米格和莫斯科飛機生產聯合企業在莫斯科城郊茹科夫斯基格羅莫夫飛行試驗研究所基地,向俄羅斯第一副總理尤利.馬斯柳科夫和國防部長伊格利.謝爾蓋耶夫以及部分國家駐俄羅斯使館的空軍武官司和國內外記者,展出了MFI第五代多功能殲擊機(俄羅斯的殲擊機分代,與西方習慣有所不同。俄稱的第五代,相當於西方的第四代),並向媒體宣布:集25年俄羅斯航空科研和製造結晶,可與美國F-22戰鬥機抗衡,並符合21世紀戰爭要求的MFI多功能殲擊機將於2月底升空試飛。
研製背景
鑒於80年代初美國作出研製ATF先進技術戰鬥機的計畫,前蘇聯也擬定出關於殲制第五代殲擊機的秘決定。之後,前蘇聯政府責成航空工業部和空軍聯手完成這項秘密任務。為此,前蘇聯航空工業部和空軍召集一些從事軍事航空裝備設計工作的大型設計局,就新型殲擊機的外形設計和結構方案進行研討和論證。經過幾年的充分準備,俄羅斯米高揚設計局最終向俄羅斯空軍提交了MFI多功能殲擊機的設計方案(設計代號1.42)。此前,該方案已順利地通過國家委員會的論證。1989年,米高揚設計局完成了對MFI全套圖紙的設計工作;隨後,便開始了首架MFI的生產。MFI殲擊機的總設計師是拉季斯拉夫.別利亞科夫;主任設計師是格里戈里.謝多夫。在MFI多功能殲擊機的最後研製階段,主任設計師是尤利.活羅特尼科夫。
1994年初,MFI殲擊機組裝完畢並被運往茹科夫斯基。1994年12月,俄羅斯米格和莫斯科飛機生產聯合企業試飛員羅曼諾夫.塔斯卡耶夫駕駛該機在茹科夫斯基格羅莫夫飛行試驗中心機場跑道完成了快速滑行。但由於經費嚴重短缺,研製工作被迫擱淺。此後,儘管聯合企業就MFI的經費問題向其上級有關部門申報過多次,但最終也沒能解決。1998年初,莫斯科“米格”航空工業聯合公司新上任的總經理格里戈里.涅莫夫和總設計師米哈依爾.科爾茹耶夫十分重視MFI的研製;在籌集了少量經費的情況下,又重新啟動了該機的研製工作。
設計特點
MFI能殲擊機(即米格1.44,下同)是一種“鴨”式氣動布局。主翼為後掠三角翼;採用V型雙垂尾。這種氣動布局在俄羅斯噴氣戰鬥機設計史上是個創舉。由於MFI多功能殲擊機上裝有16塊控制舵面,因此該機能象鳥一樣在空中飛行。MFI的動力裝置由兩台AFI-41推力矢量發動機組成。AJI-41發動機的推重比為11,能保證飛機在空中以不同飛行速度實施機動,可在不必打開加力的情況下作長時間的超音速巡航飛行。此前,AJI-41發動機曾裝在圖-16空試驗平台上進行了常規試驗;裝在米格-25空中試驗平台上進行了非常規試驗。裝有該發動機的米格-25的飛行速度達到每小時2000公里,飛行高度超過20000米。
為隱身需要,MFI多功能殲擊機的發動機採用了可調S型進氣道;同時,進氣道內有吸波塗層。飛機機身、機翼和全動水平鴨翼使用了碳纖維和聚合物材料。由於該機機身表面也採用了吸波塗層,對機載雷達元件進行了禁止;同時採取了可降低紅外特徵的技術,將武器置於機身內部;因此俄方稱其隱身性能可與美國的F-22戰鬥機相媲美。MFI多功能殲擊機裝有帶相控陣雷達開線和對方向圖實施電子殷描的第四代脈衝我普勒雷達。該雷達可保證飛機與敵目標進行遠距空戰;並能同時對6個以上敵目標實施攻擊。此時,MFI可充當空中預警指揮機的角色,將剩餘的攻擊目標交給其它戰鬥機完成。當這些戰鬥機對敵目標攻擊時不必打開機載雷達,由MFI對發射的飛彈實施制導。MFI裝有可實現“發射後不管”的第四代遠距空空飛彈和遠距空面飛彈,還保留了30毫米口徑的內埋式航炮。其外部掛架可攜帶俄羅斯空軍作戰飛機使用的任何型號的飛彈和炸彈。
MFI了國內生產的液晶顯示器;裝備了由機載系統、新型抗荷服、抗荷座椅組成的飛行員抗過載設備;其機載電子設備重量輕,性能可靠。
發展前景
儘管MFI多功能殲擊機的優異作戰性能已經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高度評價和普遍關注,但是,生產該機的俄羅斯米格和莫斯科飛機生產聯合企業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一是管理體制不合理,嚴重阻礙了MFI的研製工作。二是該機研製經費缺口較大。俄羅斯米格和莫斯科飛機生產聯合企業總設計師米哈依爾.科里茹耶夫稱,要使MFI拿到生產許可證書,必須要完成1000小時的試驗。為此,需要生產8-10架試驗樣機。米格和莫斯科飛機生產聯合企業從空軍得到了約26萬美元的研製費用,而每架MFI的價格約為7000萬美元,也就是說,要生產10架試驗樣機共需七億美元。在俄羅斯經濟形勢惡劣的情況下,俄政府要撥出這筆巨額費用十分困難。而政府若不撥款,研製計畫就可能告吹。基於上述原因,“米格”航空工業聯合公司已開始在國外尋找合作夥伴。

米格-31

米格-31米格-31
米格-31(MiG-31)高空高速重型截擊機,綽號:捕狐犬(Foxhound)是蘇聯米格和莫斯科飛機聯合生產企業(MAPO-Mig)在米格-25MP型飛機基礎上,研製的雙座雙發全天候截擊機。1975年原型機首飛,79年投產,82年形成戰鬥力。米格-31戰鬥機採用二元進氣道兩側進氣、懸臂式後掠上單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全金屬機身,整機的50%採用合金鋼,16%是鈦合金,33%的輕質合金,其餘為複合材料。該機用於取代蘇聯空軍的米格-23和蘇-15,主要用在遼闊的蘇聯領空上,特別是在缺乏地面預警雷達支援的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獨立截擊敵飛行器,目標包括最初的高空高速轟炸機到最先進的低空亞音速巡航飛彈。
米格-31重量大、速度快、載彈多、截擊能力強。尤其是功率強勁的相控陣雷達十分犀利。傳說米格-31的前身米格-25的雷達在地面開機的話可以煮熟一千米外的兔子,可想米格-31雷達的功率之大。該機的研製背景是,1970年代起美軍開始裝備多種新型作戰飛機及空地武器,包括SR-71超音速高空戰略偵察機、B-1B超音速戰略轟炸機、BGM-109“戰斧”及AGM-86B巡航飛彈等。這些武器的能力與特點與以往的美軍相應型號大為不同,特別是新型戰略轟炸機及其攜帶的空地武器突出了超低空高速飛行性能,並具備先進的地形跟蹤或地形迴避能力,使得已裝備的蘇軍防空截擊機探測與攻擊這些目標的難度大幅增大。
蘇聯防空軍希望米格-31在米格-25的基礎上,能裝備大功率相控陣雷達,增加下視/下射能力,增大航程,並改善飛行性能,以完成攔截上述目標的作戰任務。米格-31沿用了米格-25優良的總體布局,改進和更新了進氣道、發動機、起落架、雷達、機載設備、燃油系統和材料,對機翼形狀、副翼、襟翼等也作了改進。雙垂尾作了重新安置,尾噴管從垂尾後緣向後延伸。加強了機體結構強度,可承受較大的過載。但作為重型截擊機,機動性無法與空優戰鬥機相比。

米格-33

米格-33(MiG-33)實為米格-29M,是在米格-29基礎上經全面現代化改進而成的新型多用途殲擊機。按照俄羅斯的戰鬥機劃代標準該機被視為從第四代向第五代過渡的“四代半戰鬥機”。而按照國際通行的戰鬥機劃代標準,則應劃為第三代戰鬥機。米格-33的氣動外形與米格-29相比變化不大,但作戰效能有大幅度提高。米格-33的首架原型機米格-29M於1986年4月25日首飛,1991年和1995年曾先後兩次計畫作為俄羅斯首批標準多用途戰鬥機投入批量生產,但由於資金困難而未能實現。
參數
相關參數技術數據
外形尺寸
11.4米(翼展)× 17.3米(機長)×4.7米(機高)。
起飛重量
16680千克(正常)、 23000千克(最大)
最大速度
2500千米/時
最高升限
17000米
海平面爬升率
330米/秒
航程
2000千米(不帶副油箱)、3200千米(帶副油箱)。
武器裝備
左側邊條翼根內裝一門 30毫米機炮,共9個外掛架
動力裝置
兩台PⅡ-33K渦噴發動機,加力推力 2*86.2千牛

米格-35

米格-35(MiG-35)是在米格-29M/M2和米格-29k/kub技術基礎上的發展機型,在俄羅斯的分級中,被列為4.5代戰鬥機,唯一的原型機是利用原先供應米格-29M2的驗證機機身經過三次改進而成。米格-35的最大起飛重量較米格-29M2增加了30%,因此被列為中等重量的戰鬥機,超過了原先的分類標準。俄羅斯正在為該機尋找海外市場,印度和阿爾及利亞為最大的潛在客戶,該機預計2009年開始量產。
三大亮點
米格-35是高性價比米格戰機。從作戰性能來看,米格-35足足跨上了一個大台階,而且造價也是相對便宜,因此贏得了“高性價比米格戰機”的美名。還有三大亮點:
首先,該機具有一定隱形能力。其機體採用了大量吸收雷達波材料,遠程雷達很難發現它,同時還改寫了米格戰機隱形能力不佳的歷史。
其次,機載航空電子系統先進。新戰機不僅配備了“智慧型化座艙”,原先的機械儀錶板已被更為先進的液晶屏所取代。
第三,空戰的武器系統有所增強。新戰機可以裝配最新的機載武器系統,包括RVV-AE空空飛彈和“牛虻”空對地飛彈。
雷達系統在莫斯科的Phazotron-NⅡR公司正在對甲蟲(Zhuk-MAE)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的兩部原型樣機進行組裝,目標是裝備米格-35戰鬥機。
米格-35戰鬥機裝備了全新的相控陣雷達。武器:2x100公斤(220磅)炸彈,兩個化學戰劑/燃燒劑播撒裝置或六枚直徑為82毫米的RS-82非制導火箭彈。
技術參數
仍處於發展過程中,下面是列出的初步信息,可能會發生改變
相關參數技術數據
外形尺寸
19(機長)×15(翼展)×6(機高)米
人數
1或2
空重
1500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22700公斤
速度
2.4馬赫(2556公里/小時1587英里每小時在海拔)
升限
1.89萬米
爬升率
330米/秒
發動機
2×克里莫夫RD-33mk加力發動機,8800kg載荷
範圍
2000公里
載彈量
1.4萬磅
武器裝備
1×30mmGsh30-1機炮。備彈250發;
9個武器外掛點;
可攜帶R-27,R-60,R-73,R-77,電視和雷射制導航空地面飛彈和炸彈,其中包括1中線塔
米格-29和米格-33比對
MiG-33的氣動外形與MiG-29相比變化不大,但作戰效能有大幅度提高。主要改進有:
一、修改了邊條形狀,增大了副翼、前緣襟翼和水平尾翼的面積,水平尾翼前緣帶鋸齒;
二、採用了CⅡY-915三餘度電傳操縱系統
三、升高了座椅位置,使飛行員向下視野從1.5度增大到15度,座艙內採用了多功能顯示器;
四、修改了進氣道、輔助進氣門結構,加大了機背高度,在這些空間增設的油箱使燃油量增大了1445升;
五、換裝了新型H-010“甲蟲”雷達和多樣化的武器裝備,在充分保留並發展了MiG-29卓越空戰性能的同時,還進一步提高了對地面和海面目標的攻擊能力;
六、換裝了增大推力的PⅡ-33K發動機。

遊戲中的米格

在紅色警戒:尤里的復仇中,蘇軍的英雄鮑里斯可以通過紅外系統召喚空中打擊,執行者便是米格戰機,在鮑里斯達到三星後,召喚戰機數更可達到四架。
在命令與征服:將軍及資料片絕命時刻中,米格1.44是中國陣營的主力空中戰機,具有空地通吃的超強本領。核武將軍擁有的核米格加成,使米格在奪取制空權或者轟炸地面部隊方面都有較大的進步。
在紅色警戒之兵臨城下(MOD)之中,蘇軍告別了空軍不發達的歷史,蘇軍的空軍戰機就是米格-29。這種戰機擁有強大的攻擊能力,特別是對於有生部隊,只需3架,就能給予對方沉重打擊。並且移動速度比盟軍所有的兵力快(逾時空除外)。
在紅色警戒3中,蘇軍的主力戰機便是米格戰機,具有強大的對空能力,缺點是血量較少。
在鎖定皇牌空戰中收錄了多種米格戰鬥機(米格-19、21、23、25、27、29、31等)玩家可駕駛米格-29A和米格-29S兩種。
在模擬空戰遊戲《鷹擊長空》(HAWX)和《壯志凌云:保持鎖定》(Top Gun: Hard Lock)中會出現多種米格戰機(米-21、23、29、33等),主要作為敵人出現,在壯志凌雲中,玩家也可以駕駛該型戰機。
在《戰機世界》1.60版本,蘇系將會添加米格戰機新線(從伊17分支出去,5-10級戰鬥機),米格3、伊210、伊220、伊250、米格9、米格15、米格15比斯、米格1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