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同(1780—1831),近代散文家。字異之。江寧上元(今南京)人。道光五年(1825)中舉,入安徽巡撫鄧廷楨幕。
基本介紹
- 本名:管同
- 字號:異之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江寧上元
- 出生時間:1780年
- 去世時間:1831年
- 主要作品:抱膝軒記
- 主要成就:道光五年(1825)中舉,入安徽巡撫鄧廷楨幕
文學特色,名篇賞讀,名篇,注釋,賞析,
文學特色
管同與同鄉方東樹與梅曾亮與劉開都是姚鼐高足弟子,論學為文一遵姚氏軌轍,史稱“鼐門下著籍者眾,惟同傳法最早”(《清史稿》),梅曾亮即受管同影響,才改習古文。然管同頗能自立,論學之作,往往直言姚氏所失,曾自嘆不得復見其師而更正之(《讀六韜》)。張舜徽說他“慮周思密,發昔人所未發。疑古之識,殆欲度越其師”(《清人文集別錄》)。所為文章,則特貴宏毅,偏重陽剛之美,“師姚先生之文而不襲其派”(鄧廷楨《因寄軒集序》)。但成就不及梅曾亮。
管同之文,長於議論,時有卓見。他本有志經世,然會試不中,胸懷所蓄,抒發為文。撰《擬言風俗書》、《擬籌積貯書》、《禁用洋貨議》等,縱論天下大計,指陳弊端,頗中肯□,逆料事態發展,亦時具遠識,傳誦一時。
名篇賞讀
名篇
抱膝軒記
自明祖都江寧[1],而楊吳城濠圍於城內,其水流日就狹。及其東至竹橋,有水穴城來會。古所謂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橋,再會鐘山之水[2]。又稍南,過大中橋,則淮水入東關,與相灌注,楊吳城濠雖就狹,而會是三水,半里之間,勢猶浩瀚。又其地北見雞籠[3],東北見鐘山。而東岸率果園菜囿,雜植桃杏韭菘之屬[4]。山林映帶,舟楫往來。雖居城中,殆無異於郊外。
予自歸江寧,家凡六徙[5]。近乃僦宅居是水之西[6]。老屋百年,塵埃滲漏。每暑日激射,陰雨連綿,蒸炕沾淋,顧視無可逃避。予居之未嘗不適也。獨其屋僅四間,自奉母處妻孥置廚爨外[7],了無燕息之所[8],意尚闕然。嘉慶十五年歸自山東[9],始即第二室屏後一楹地[10],葺為小軒,顏曰“抱膝”。借書滿架,置榻一張,偃仰嘯歌,即獲其所。然其為地,前近市廛[11],後連閨闥[12],而左則直接鄰家;不壁而板[13],凡夫行旅之歌唱,婦孺之謼嗁[14],雞犬之鳴吠,嘈雜喧闐[15],殆無時不至。而當予神會志得,抗聲高誦,家人每笑謂其音聒人[16]。三者之聲,蓋往往為所掩也。昔諸葛武侯隱處隆中,抱膝而吟《梁甫》[17]。時人問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軒,豈敢以武侯自命,蓋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18]。然予既厭薄文辭,又不汲汲然志在科舉[19],斗室一間,諷書不輟。有相問者,予將何以答之耶?軒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為人所招,不恆在家[20]。而其室遂廢。然一時之興,有不能忘,故追而記之。
柏川橋者,與予所居後戶對。其前戶所臨街,稱名多異。或曰:其地古屬綿鄉,名曰綿鄉營。或曰:柏川橋北百餘步外,其地為明之東廠;至今猶名曰東廠;而此地則明之餉營也[21]。是二說者,今皆不可考雲。
注釋
[4]菘:蔬菜名,有青菜、白菜之分。
[5]徙:遷,移。
[6]僦(jiù)宅:租宅。
[7]廚爨(cuàn):廚房。
[8]燕息:閒居、休息。
[9]嘉慶十五年:1810年。
[10]楹:量詞,一間屋為一楹。
[11]市廛:商店集中的處所。
[12]閨闥:內室。
[13]不壁而板:沒有隔牆。
[14]謼:同“呼”。嗁:“啼”本字。
[15]喧闐:哄鬧聲。
[16]聒(guō)人:聲大吵人。
[19]汲汲然:急切的樣子。
[20]恆:經常。
[21]餉營:軍營。
賞析
本文選自《因寄軒文集》卷七。這是一篇書齋記,詳細敘述了抱膝軒的地理環境和命名由來。作者既仰慕居隆中的諸葛亮,更願效仿“結廬在人境”,能“心遠地自偏”的陶淵明,在容膝小室之中、在四面喧鬧的環境中,“抗聲高誦”,讀書自娛。全文表達了作者安貧樂道、不慕功名的生活志趣。讀者也可藉此文窺知陶淵明式的生活情趣對文人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