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通常策略規劃的內容有四個方面內容:
1、公司的使命與目標
3、策略的制定
4、策略的執行
步驟
1、首先是自我評估,尋找比較出優劣勢,檢視過去的策略,分析掌握的資源以及企業的成本、品質、品牌、效率、規模、技術等之優勢而後再確定目標;
2、其次是偵測環境(包括整體環境、產業環境及競爭環境等)找出環境的機會與威脅;
3、最後提出策略構想,且必需考慮是否與企業經營的目標吻合。
策略規劃必須探討的問題
1. 對於“外在環境”的評量如何?
政治環境、政府管制、社會環境、經濟環境、人口趨勢、新科技、產業聯盟、影響產品需求的有利及不利因素。
2. 對於“客戶”及“市場”的了解有多少?
誰才是購買的真正決策者? 購買行為?
舉例來說,大公司的採購決策者通常為工程師及採購部門,小公司的採購決策者通常為CFO甚至是CEO。
3. 能兼顧獲利的最佳成長之道為何?
是否需要開發新產品? 是否要為現有產品拓展新通路及新客戶? 是否需要收購其他企業? 成本與競爭者相比差異如何,是否需要改善?
4. “競爭者”是誰?
小心避免低估或高估競爭者。
低估競爭者的例子: 削價競爭,認為競爭者成本較高,不會跟進較低的價格。結果競爭者跟進調降售價,導致整個產業價格水平下跌,每個人都成為輪家。
高估競爭者的例子: 軟體公司高估微軟的威脅及能力,不敢大張旗鼓宣傳自家的產品,調整心態後,產品大為成功。
5. 企業是否具備執行策略的能力?
企業內部需坦誠評量自身的能力,同時根據客戶及供應商的回饋評量企業的能力。
是否有適當的人員能夠執行策略?
企業的營運流程是否需要根據策略進行調整?
6. 計畫執行過程中的“階段性目標”為何?
特別對於循環周期短的產業,需要定期檢討,以便即時因應快速的市場變化做調整。
7. 能否兼顧短期與長期的平衡?
必須找出可能發生變動的因素,設法因應這些變動,才能兼顧到長期的可行性。
8. 企業面對的“關鍵議題”為何?
舉例來說,Honeywell 在 2002 年汽車類產品的關鍵議題: 在日本的表現不如預期,該如何設法改善? 產品的下一波技術演進為何? 該如何加速零件市場的成長?
9. 如何追求“持續性的獲利”?
需要說明從各項企業基礎因素的分析,目前及未來如何持續獲利。企業基礎因素包含: 現金收入來源、營業利潤率、營收成長率、市占率、競爭優勢。
意義
策略規劃是一種過程,最終目的是要找出策略,好的策略需有好的組織相配合,才可達到目標或給公司帶來預期的利潤,策略無法以達成需檢討其原因,是策略與部門政策或部門組織之聯結關係出了問題,還是沒有宣導,導致沒有共識,因此策略規劃並能保證成功,先有策略才有行動,最大的好處是知道為什麼行動成功,你就可以確定這樣的策略,可能是正確而有用的,如此可以有效累積經驗,萬一行動失敗,則可以有系統地去追查那一個環節做了錯誤的判斷,而累積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