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4th Cannes Film Festival Golden Palm)又名第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大獎(4th Cannes Film Festival Grand Prix),是由法國工商部主辦的電影類獎項。
該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共設定長片單元、短片單元2個評獎類別,共13個獎項,有36部長片入圍主競賽單元。最終《米蘭的奇蹟》和《茱莉小姐》獲得最佳影片大獎,路易斯·布努埃爾憑藉《被遺忘的人們》獲得最佳導演獎,麥可·雷德格瑞夫憑藉《白朗寧版本》獲得最佳男演員獎,貝蒂·戴維斯憑藉《彗星美人》獲得最佳女演員獎。
法國時間1951年4月20日,該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在坎城電影宮舉行頒獎典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 外文名:4th Cannes Film Festival Golden Palm
- 別名:第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大獎
- 類型:電影類獎項
- 國家地區:法國
- 頒獎時間:1951年4月20日(法國時間)
- 頒獎地點:坎城電影宮
- 影帝:麥可·雷德格瑞夫
- 影后:貝蒂·戴維斯
- 主辦方:法國工商部
獎項歷程
法國時間 | 日程 |
---|---|
1951年4月3日 | 開幕典禮 |
頒發法國電影勝利獎 | |
1951年4月5日 | 正式新聞發布會 |
1951年4月20日 | 頒獎典禮 |
獎項評審
評審類型 | 評審姓名 | 評審職業 | 備選海報 |
---|---|---|---|
長片單元 | |||
評審團主席 | 法國作家 | ||
評審團成員 | 雅克·弗朗索瓦·安東·伊貝爾 | 法國作曲家 | |
Evrard de Rouvre | 法國製片人 | ||
Louis Chauvet | 法國記者 | ||
Guy Desson | 法國下議院官方代表 | ||
法國演員 | |||
Georges Raguis | 法國工會代表 | ||
法國影評人 | |||
卡洛·里姆 | 法國編劇 | ||
Louis Touchagues | 法國藝術家 | ||
Paul Vilar | 法國作家 | ||
Madame Georges Bidault | - | ||
Alexandre Kamenka | 法國製片人 | ||
Paul Verneyras | 法國下議院官方代表 | ||
Paul Weill | 法國電影愛好者 | ||
註:坎城國際電影節官網無職業信息。 註:坎城國際電影節官網無短片單元評審名單。 | |||
參考資料來源: |
入圍名單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長片單元 | ||
《米蘭的奇蹟》 | 義大利 | |
《光明的勝利》 | 美國 | |
《白朗寧版本》 | 英國 | |
《凱薩拉》 | 阿道夫·賽利、湯姆·佩恩、約翰·沃特豪斯 | 巴西 |
《火之舞》 | 丹尼爾·蒂奈爾 | 阿根廷、西班牙 |
《魔鬼是個女人》 | 墨西哥 | |
《金星英雄》 | 猶·萊殃漿遙戒支曼 | 蘇聯 |
《愛德華與卡羅琳》 | 法國 | |
《落日星》 | 哈拉爾德·布勞故歸斷整恩 | 西德 |
《被禁止的基督》 | 馬剌帕爾脫 | 義大利 |
《吉普車上的四個人》 | 伊莉莎白·蒙塔古、利奧波德·林特貝格 | 瑞士 |
《鎖的誠實》贈殼槓 | 西班牙 | |
《島民》 | 阿根廷道乎頌 | |
《朱麗葉或夢的鑰匙》 | 法國 | |
《奇婚記》 | 馬爾東·蓋來季 | 匈牙利 |
《茱莉小姐》 | 瑞典 | |
《彗星美人》 | 美國 | |
《最後櫃再歸的任務》 | 尼科斯·齊福羅斯 | 希臘 |
《大麻》 | 阿根廷、西班牙 | |
《穆索爾斯基》 | 蘇聯 | |
《解放了的中國》 | 蘇聯、中國大陸 | |
《被遺忘的人們》 | 墨西哥 | |
《巴黎副班長》 | 赫爾維·布龍貝熱 | 法國 |
《越境者》 | 義大利 | |
《郎心似鐵》 | 美國 | |
《巴拉拉薩》 | 何塞·安東尼奧·涅維斯·孔德 | 西班牙 |
《課程》 | 西班牙 | |
《那不勒斯百萬富翁》 | 義大利 | |
《瘋狂的星期三》 | 美國 | |
《曲終夢回》 | 麥可·鮑威爾、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 | 英國 |
《致命的幻想》 | 保羅·馬丁 | 西德 |
《過去》 | 馬丁·弗里奇 | 捷克斯洛伐克 |
《不屈的城》 | 耶日·扎茲基 | 波蘭 |
《吉普賽的處女》 | 西班牙 | |
《伊莎貝爾的帆船午後到達》 | José María Beltrán | 委內瑞譽仔拉、阿根廷 |
《荷蘭鏡像》 | 伯特·漢斯特若 | 荷蘭 |
短片單元 | ||
《Saranno Uomini》 | 義大利 | |
《Schwarze Gesellen》 | Walter Hege | 西德 |
《Siena, Citta Del Palio》 | - | 義大利 |
《Soutyeska》 | Pierre Maihrovski | 南斯拉夫 |
《荷蘭鏡像》 | 伯特·漢斯特若 | 荷蘭 |
《Suite de Danses Berbéres》 | Serge Debecque | 摩洛哥 |
《Sul Lago di Boselna》 | - | 義大利 |
《Turay》 | 恩里科·格拉斯 | 烏拉圭 |
《Ukraine en Fleurs》 | Mikhail Slutsky | 蘇聯 |
《Vértigo》 | Eusebio Fernández Ardavín | 西班牙 |
《A Propos d'une Maquette》 | - | 比利時 |
《Art Prehistorique Indien》 | - | 德國 |
《Así es Madrid》 | Joaquín Soriano | 西班牙 |
《Azerbaidjan Sovietique》 | F. Kissiliov、M. Dadachev | - |
《Bali, Eiland der Goden》 | Nikola Drakulic | 荷蘭 |
《小驢比姆》 | 法國 | |
《Carnet de plongée》 | 雅克·伊夫斯·科斯托 | 法國 |
《Chasseurs du Pole Nord》 | Nils Rasmussen | 加您埋凝拿大 |
《Es werde Licht》 | - | 德國 |
《Colette》 | 法國 | |
《黃色大教堂》 | Eugen Schuhmacher | 西德 |
《Der Goldene Brunnen》 | Walter Kolm-Veltée | 奧地利 |
《Der Zee Ontrukt》 | Herman van der Horst | 荷蘭 |
《En Sevilla hay una fiesta》 | Joaquín Soriano | 西班牙 |
《Esthonie Soviétique》 | V. Tomberg、I. Guidine | - |
《Ett hörn i norr》 | 瑞典 | |
《Family Portrait》 | 亨弗萊·詹寧斯 | 英國 |
《Festival Time》 | Mohan Dayaram Bhavnani | 印度 |
《French Canada : 1534-1848》 | Bernard Devlin | 加拿大 |
《Histoire d'un Faucon Royal》 | István Homoki-Nagy | 匈牙利 |
《Homme des Oasis》 | Georges Régnier | 摩洛哥 |
《Inondations》 | Morten Parker、Al Stark | 加拿大 |
《L'Algerie Humaine》 | Jean-Charles Carlus | 阿爾及利亞 |
《L'autre Moisson》 | 勒內·魯克 | 法國 |
《L'epeire》 | Alberto Ancillotto | 義大利 |
《L'eruption de L'etna》 | 多梅尼科·保萊拉 | 義大利 |
《La Prince Bayaya》 | - | 比利時 |
《La Vie Du Riz》 | Jinkichi Ohta | 日本 |
《La Voie Est-Ouest》 | K. GORDON | 波蘭 |
《Lettonie Soviétique》 | F. Kissiliov | - |
《吸血蝠》 | 讓·潘勒維 | 法國 |
《Les hommes et les bêtes》 | Jacques Kupissonoff | 比利時 |
《Pour Une Vie Joyeuse》 | - | - |
《Magnetism》 | John Durst | 英國 |
《New Pioneers》 | Baruch Dienar | 以色列 |
《Notre Dame de Luxembourg》 | Florent Antony | 盧森堡 |
《Oton Joupantchitch》 | France Kosmac | 南斯拉夫 |
《Private Life of Silk Worm》 | Mohan Dayaram Bhavnani | 印度 |
《Rajasthan N° 1》 | Mohan Dayaram Bhavnani | 印度 |
《River of Steel》 | Peter Sachs | 英國 |
註:坎城國際電影節官網無導演信息。 註:坎城國際電影節官網無國家地區信息。 | ||
參考資料來源: |
獲獎名單
獎項名稱 | 獲獎名單 |
---|---|
長片單元 | |
最佳影片大獎(Grand Prix) | 《米蘭的奇蹟》 |
《茱莉小姐》 | |
評審團特別獎(Special Jury Prize) | |
最佳導演獎(Award for Best Director) | |
最佳劇本獎(Award for Best Screenplay) | |
最佳男演員獎(Award for Best Actor) | 麥可·雷德格瑞夫《白郎寧版本》 |
最佳女演員獎(Award for Best Actress) | 貝蒂·戴維斯《彗星美人》 |
最佳音樂獎(Prix de la Meilleure Partition Musicale) | 約瑟夫·寇斯瑪《朱麗葉或夢的鑰匙》 |
最佳攝影獎(Prix de la Photographie) | José María Beltrán《伊莎貝爾的帆船午後到達》 |
最佳藝術指導獎(Prix Pour le Décor) | Abram Veksler、Nikolai Suvorov《穆索爾斯基》 |
傑出獎(Prix Exceptionnel) | 《曲終夢回》 |
短片單元 | |
國際電影節最佳科技電影大獎 (Grand Prix du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 Pour Le Meilleur Film Scientifique) | 《L'eruption de L'etna》 |
評審團特別獎(Special Jury Prize) | 《Azerbaidjan Sovietique》 |
《Esthonie Soviétique》 | |
《Ukraine en Fleurs》 | |
《La Voie Est-Ouest》 | |
《Lettonie Soviétique》 | |
榮譽獎項 | |
法國電影勝利獎 (Victoire du Cinéma Français Award) | |
註:該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高獎的名稱為大獎,但為方便表述,該詞條名採用第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作為標準名。 | |
參考資料來源: |
獎項幕後
- 1951年前舉辦的三屆坎城電影節均在9月舉辦,但從該屆開始,為了在時間上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坎城電影節開始改在每年5月舉辦。
- 該屆海報將電影元素和坎城風光相糅合,海報主體為電影膠片圍繞著太陽將陽光灑在法國坎城這片土地的上空,由設計師A.M.Rodicq設計。
- 冷戰給該屆金棕櫚的舉辦增加了壓力,蘇聯因不滿瑞士的參賽影片《吉普車上的四個人》對蘇聯的刻畫,表明該片如果獲獎的話,會退出此後的坎城電影節。
獎項評析
獲獎名單
獎項名稱 | 獲獎名單 |
---|---|
長片單元 | |
最佳影片大獎(Grand Prix) | 《米蘭的奇蹟》 |
《茱莉小姐》 | |
評審團特別獎(Special Jury Prize) | |
最佳導演獎(Award for Best Director) | |
最佳劇本獎(Award for Best Screenplay) | |
最佳男演員獎(Award for Best Actor) | 麥可·雷德格瑞夫《白郎寧版本》 |
最佳女演員獎(Award for Best Actress) | 貝蒂·戴維斯《彗星美人》 |
最佳音樂獎(Prix de la Meilleure Partition Musicale) | 約瑟夫·寇斯瑪《朱麗葉或夢的鑰匙》 |
最佳攝影獎(Prix de la Photographie) | José María Beltrán《伊莎貝爾的帆船午後到達》 |
最佳藝術指導獎(Prix Pour le Décor) | Abram Veksler、Nikolai Suvorov《穆索爾斯基》 |
傑出獎(Prix Exceptionnel) | 《曲終夢回》 |
短片單元 | |
國際電影節最佳科技電影大獎 (Grand Prix du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 Pour Le Meilleur Film Scientifique) | 《L'eruption de L'etna》 |
評審團特別獎(Special Jury Prize) | 《Azerbaidjan Sovietique》 |
《Esthonie Soviétique》 | |
《Ukraine en Fleurs》 | |
《La Voie Est-Ouest》 | |
《Lettonie Soviétique》 | |
榮譽獎項 | |
法國電影勝利獎 (Victoire du Cinéma Français Award) | |
註:該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高獎的名稱為大獎,但為方便表述,該詞條名採用第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作為標準名。 | |
參考資料來源: |
獎項幕後
- 1951年前舉辦的三屆坎城電影節均在9月舉辦,但從該屆開始,為了在時間上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坎城電影節開始改在每年5月舉辦。
- 該屆海報將電影元素和坎城風光相糅合,海報主體為電影膠片圍繞著太陽將陽光灑在法國坎城這片土地的上空,由設計師A.M.Rodicq設計。
- 冷戰給該屆金棕櫚的舉辦增加了壓力,蘇聯因不滿瑞士的參賽影片《吉普車上的四個人》對蘇聯的刻畫,表明該片如果獲獎的話,會退出此後的坎城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