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交響曲

第4交響曲

G大調第四交響曲 - Symphony 4. 下筆如神的馬勒,喜好在鋼琴上構思樂曲,每當激情噴涌而出,受惠者應該是深具作曲天賦的愛妻--阿爾瑪。除了聆聽,就是他們在人交談中一再提到的那種對天堂生活的嚮往。尤其是馬勒,大自然的深情早已貫穿於他的全部身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4交響曲
  • 外文名:Symphony No. 4 in G major
  • 版本:Waart, NeRPO, 1995
  • 發行時間:1996年
基本信息,專輯介紹,音樂徜徉天國,涵蓋馬勒音樂的全部,最初藍圖,第1樂章旋律,第2樂章詼諧曲,第3樂章變奏曲,最後樂章色彩女高音,歌詞,專輯曲目,

基本信息

Mahler 馬勒 -《第4交響曲》(Symphony No. 4 in G major)Waart, NeRPO, 1995
中文名稱:第4交響曲
專輯歌手:Mahler 馬勒
地區:德國
語言:德語

專輯介紹

音樂徜徉天國

後者,已令他懷揣大作三部。終了,不是屬天,便是永恆。之於《第四》,莫不如此。馬勒要用音樂來寫一部”徜徉天國的“遊記”,為了追尋那種屬大的感覺,馬勒將居所遷往奧地利南部景色誘人的麥亞尼格。無論是作為指揮家的馬勒多么繁忙,他都在見縫插針,懷抱那個天國之夢而作深情地天吟。這樣,從1899年開始執筆,到了1900年夏日,具有世紀意義的《第四》終告完成。那一年,歷史就在標明,馬勒是坦然而又自信地站到了世紀之交的中心點上,成了那個時代屈指可數的影響未來世紀文化發展的藝術天才的代表之一。

涵蓋馬勒音樂的全部

實際上,馬勒寫作這部作品的緣由,概出自於是對《第三交響曲》的那個被刪除了的第七樂章的迷戀。這個題為“兒童告訴我”的樂章取材於他的聲樂套曲《少年的魔角》第十首中的“我品嘗了天國的歡樂”。他的創作構思正批從這兒起步。其中的歌詞喚起了馬勒對童年生活的無限光戀。瞧哪,童貞般的戲嘻,多么可愛!聖約翰偷羊、聖路克宰牛、聖彼德捕魚、聖瑪撒調烹,還有聖西利亞與樂隊的歡唱……
馬勒稱,每當構思大作,總要藉著歌詞來完成樂思。歌詞的抒情性決定著樂曲的抒情風格。然而,這個確立了抒情風格的作品並非人們想像的那么的純和優雅。馬勒稱,前三樂章融合沉靜肅穆意味,即便像無比深情的第三樂章,他也說是由對墓群的感想而作。第四樂章的《天國歡樂》,有著無比歡愉之感,馬勒同樣要求在演繹上要有暗淡陰晦之感。對此,聆聽他音樂的第一人阿爾瑪如是說:“馬勒的音樂總是有幻火之感。”此語一矢中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涵蓋馬勒音樂的全部。

最初藍圖

《第四交響曲》是馬勒第一個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在1899一1900年間寫成。作品最初的藍圖表明,它構思於《第二交響曲》和《第三交響曲》之前,作者曾經考慮把它寫成一首交響幽默曲,也曾構想用它作為《第三交響曲》的最後樂章,但最後終於寫成現在的這部交響曲。《第四交響曲》是馬勒最受歡迎和通俗易解的一部交響曲;它保持了古典式的四樂章結構,旋律典雅而清新,充滿明朗的抒情性;它的情調閒逸,也有一些可親的幽默因素;它所擁有的大多數主題,同維也納交響樂的歌曲性傳統有活生生的聯繫;有人曾把這部作品比作“童年的畫頁”,也有人認為可以用“田園詩”一詞來概括它的內容。
總的說來,這是馬勒充滿戲劇性和悲劇性的觀念世界中的一首別出心裁的間奏曲,是他浪漫主義幻想世界的最後和最集中的一次表現。同規模龐大的《第二交響曲》和《第三交響曲》相比較,這部交響曲使用的樂隊顯然要收斂得多,它接近於一般的三管編制,打擊樂器除定音鼓外還加用大鼓、鈴、三角鐵、鐘琴、拔和鑼等,但由於樂隊中不用長號和大號等渾厚沉重的音響,整個樂隊的效果多半是室內樂性的,有如水彩畫一般。

第1樂章旋律

第1樂章的旋律,其音樂素材之清新、無邪,容易使人聯想到海頓。樂章開始時三小節前引中的叮檔鈴聲,產生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效果。這段旋律後來在樂章中還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樂章的第一主題就在鈴聲未盡的當兒,立即由第一小提琴奏出,它的旋律進行安逸如歌,表現一種叫常愉悅但又相當憂鬱的心情。同這支樸實無華的旋律相呼應,隨後從低音弦樂器上升起一段八分音符的樂句,接著又有一些三連音的音型在法國號和木管樂器上出現,都很引人注目。第1主題的這些旋律樂句稍經反覆和發展,富有浪漫主義詩意的第2主題突然由大提琴輕聲奏出,這是一個寬廣的詠唱,但它的樂思同前一主題同樣單純、愉悅,這一樂章守全是種安然閒逸的情緒。發展部依然從引子的鈴聲開始,在第1主題重現後又有一個新主題出現,它由長笛奏出,而用低音提琴均勻的撥弦作為伴奏,這段音樂具有沁人心胸的美質,似是極樂世界的一個幻象。樂章的高潮位於它的再現部中,第2主題按例轉入原調,尾聲在全曲中也是最動人的篇頁之一。

第2樂章詼諧曲

第2樂章是一首詼諧曲,用自由的迴旋曲形式寫成,也很象是一首德勒舞曲式的幻想曲。馬勒在這裡安排了一個相當重要的獨奏小提琴聲部,把它的四根琴弦全都調高一個全音,由此而來的獨奏小提琴的特殊音色,再現了中世紀古提琴的音響,很容易使人想像為死神在拉它那大聲吼叫的提琴一這種效果同聖一桑在他的《骷髏之舞》中的做法頗為相似。關於這一樂章,馬勒有過這樣一段說明:“使我驚奇的是,我清楚地感到我已經進入一個全然不同的王國,好像在睡夢中,一個人想像著自己在天堂的百花芬芳的花園中漫步,而突然間這一切變成了一場惡夢,我發現自己處身於恐怖的地獄之中。象這樣神秘而可怖的世界的印跡,在我的作品中常可見到。但這一次是一個神秘而可怖的森林,就是它迫使我把它編織入我的作品之中。”詼諧曲樂章由法國號一個不斷反覆的音型導入,它的筆法清新,象一支農村曲調。緊接著,樂章的基本主題立即由獨奏小提琴奏出,它的旋律進行有些稜角,正符合詼諧性的要求。

第3樂章變奏曲

第3樂章用主題與變奏曲形式寫成,開頭顯得極為平靜,但感情依然嚴肅而強烈。樂章開始時只用弦樂器來表達,隨後才加入少量木管樂器,基本主題由大提琴緩慢而深情地奏出,純粹是歌曲性的旋律,其中低音提琴的伴奏音型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這段音樂的調性之穩定,也是馬勒作品中少能遇到的。這一主題的發展中,曾在小提琴上衍化出一段對比性的旋律,用以豐富基本主題的陳述。接著,雙簧管和小提琴奏出e小調副主題,它的進行有如平靜的訴述一般。這兩個主題相繼進行一次變奏:基本主題由單簧管和大提琴構成對位的進行,而副主題則移入g小調。隨後基本主題的第二次變奏轉為舞曲風的旋律,從八三拍子經四二拍子而回到原先的四拍子,逐漸形成一個號角齊鳴般的高潮,在樂章近結束時這段壯麗的瞬間,令人聯想到宗教壁畫中描繪天堂的景象。之後音響重又減弱,最後是一片寂靜。

最後樂章色彩女高音

最後樂章占主導地位的是色彩女高音獨唱聲部。象這樣在交響曲中運用聲樂的因素,是馬勒交響曲的重要特點之一,這是因為他在構思大型音樂作品時,每每喜歡在一定的場合“適時地讓語言來表達他的樂思。”話雖是這樣說的,但他用入交響曲中的歌曲,同柏遼茲、李斯特和理查·施特勞斯運用文學性標題的做法並不一樣。他的作品總的構思總是以音樂為根據。也就是說。決定音樂發展的總是音樂的邏輯,而不是文學的情節;他從所引用的歌謠中只汲取其情緒內容和旋律的神態,而不是去塑造文學的形象。馬勒的交響曲不是自傳體小說,而是哲學的抒情詩。
最後樂章引間歌曲集《少年的魔角》中一首叫做《天國的歡樂》的歌曲,歌詞所描述的是農村窮孩子們幻夢中的圖景一他們獲得了各種豐富的食品,而且都是由聖彼得、聖路加等聖徒親自為他們置備的;這裡音樂則通過純樸的歌曲旋律,著重表現這種天真、童稚、典雅而幽默的意境,顯得格外明淨、開朗,自此之後,從《第五交響曲》開始,馬勒便回到那充滿悲劇的“俗世”中來了。

歌詞

最後樂章的歌曲共有五節唱詞,女高音的歌聲怕然自得,充滿著慰安的感情:
歡樂的天國生活多美好,
俗世不再使我們煩惱,
一切全都如此清靜、平和,
人問的喧嚷這裡再也聽不到。
俗世的音樂不管有多美妙,
也不配同天國的音樂相比較,
看那天使甜美的歌喉,
能使所有的心靈振奮、歡躍!
女高音在樂隊伴奏下,抒懷天國,融著清脆的鈴聲,令人神往。全曲在豎琴的余的下緩緩結束。

專輯曲目

1.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I. Bedachtig. Nicht eilen
2.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II In gema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3.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III Ruhevoll
4.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IV Sehr behaglich. 'Das himmlische Lebe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