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

第四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

2014年10月10日至10月12日,第四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和四川省首屆農民藝術節暨民間藝術節在四川達州隆重舉行。來自世界五大洲以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農民藝術家和文藝工作者相約金秋、相會巴渠,為達州人民上演文藝的盛會,獻上新農村建設的動人歌頌。期間,巴山書畫院揭牌,舉行了《鄉村志》長篇農村題材小說研討會,開幕式綜藝演出、群星獎音樂(舞蹈、戲劇小品、曲藝)大賽及三農文藝匯演、民眾萬人攝影體驗活動展、民間文化手藝廣場會、新農村龍舟大賽、農民達人秀以及“歡樂鄉村行”系列文藝惠民演出等活動密集開展。關愛農民工留守兒童·藝術品徵集義賣,“三農”文化徵文比賽暨田園講壇進農家等公益活動也積極推進,本屆展演暨藝術節的成功舉辦,取得系列綜合實效及巨大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四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
  • 時間:2014年10月10日至10月12日
  • 地點:四川省達州市
  • 主題:實現偉大中國夢·謳歌幸福新農村
  • 演職人員: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四川省21個市(州)和世界五大洲農民藝術家3950名
  • 優秀文藝節目:370個
  • 優秀攝影作品:400件
  • 優秀版畫作品:130件
  • 文化建設論文:555篇
  • 小品小戲作品:266件
  • 圖書品種:30家出版社600餘個
  • 非遺項目:17個
  • 特色農產品:230餘種 
農民的大舞台,民眾的歡樂匯,傳統民間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與經濟的互動,文聯等文藝組織的積極作為,讓民間藝術綻放光彩,

農民的大舞台

夕陽有夢——抓住青春的尾巴。本屆展演暨藝術節,為廣大愛好文藝的民眾提供了舞台,是新農村文化建設成就的集中呈現。在開幕式綜藝演出中,由達州市通川區、達川區、萬源市、宣漢縣、大竹縣、渠縣、開江縣共同選送的開場情景表演《巴山春色》氣勢恢宏,氣氛濃烈,難以想像這個30人構成的舞蹈團,成員平均年齡都是50歲左右的農民和退休人員。54歲的舞蹈團員鞠光清告訴記者:這次來參加展演活動,見識了很多愛好文藝的“老少朋友”,他們表演“技術都很高”,這讓我們也攢足了勁,覺得自己又年輕了幾歲一樣。她說,現在生活水平好了,不愁吃穿,身體也可以,愛好文藝活動的大家就建一個團,最開始家裡的晚輩們不讓我們去參加。他們覺得“鍛鍊身體什麼都可以鍛鍊”,不想我們到外邊去跳,“焦人吧撒的”,可是我們就覺得我們該找回自我。
第四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
“抓住青春的尾巴”——同樣54歲的團員唐輕春接過話頭:“有些人不了解我們,說我們是‘老妖精’,那又算啥?我們原來一直都喜歡跳,但是那時候沒有現在條件好,想跳跳不成,現在好了,生活好了,文化好了,我要跳,一定要跳下去。”兩位團員告訴記者,她們的舞蹈團後來跳出了名氣,先後到深圳、南京等地表演,多次拿到“大金獎”。現在,他們得到了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她們的演出也深受觀眾歡迎。
80歲舞蹈團長:團慶、國慶、節慶、喜慶,我們就是要跳!來自黑龍江的東北龍江說唱《咱村都是文藝人》登上本次的舞台。據四位來自黑龍江的表演者介紹,她們都是第一次到達州,節目《咱村都是文藝人》除了四位表演者外,伴舞團隊來自達州市關工委營轄藝術團,該藝術團有四十多個愛好文藝的民眾組成。團長單全傑已經八十歲了。據單全傑介紹,該團已有15年歷史,團員均在45歲到50多歲,除了自己自娛自樂,還經常參加大型活動。在“春節”、“元宵”、“五一”、“國慶”等節日,都會上台表演。“我們都是義務的”,單全傑特彆強調。
農村風情書畫展——展出農村新氣象。“畫話巴蜀”農村風情書畫展於2014年10月10日在達州展演基地文化走廊舉行。近千名民眾前來參觀。
達州市演展基地。農村風情書畫展現場。達州市演展基地。農村風情書畫展現場。
此次共有120餘幅書畫作品參展,均為全省“三農”題材。其中,井研農民畫展區內展出的50幅作品是從近年來創作的井研農民畫精品中遴選出來的,作品在立足於“民眾文化”“鄉土文化”“草根文化”。其餘70餘幅作品是從剛剛結束的四川博物院舉行的首次展覽後“移師”達州的,來自全省各地,既有農民畫家的創作,更不乏來自省內書畫名家之作,集中體現了巴蜀大地豐富多彩的農村民族風情。
此次展覽的部分藝術家將參展作品無償捐贈,參與“丹青繪蜀韻——關愛留守兒童書畫義賣”,義賣所得善款,將全部用於建設留守兒童之家,改善我省留守兒童文化教育環境,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
前來觀展的53歲的退休老教師張老師這樣說道:“我也很喜歡書法,這些參展作品,藝術水平都很高,尤其是展覽這樣的活動給了農民書畫家一個很好的機會和平台”。
傳統龍舟大賽——隊員心中的新農村。10月11日,新農村龍舟大賽在宣漢縣楊烈新村舉行。東道主楊烈新村隊奪得冠軍。隊員秦大爺今年61歲,他說到,別看他們隊平均年齡都在50歲上下,但大家身體都很好,有靠水吃水的駕船經歷。聽說這次在家門口比賽,“大家都卯足了勁”,“一定要拿第一名。”談起洋烈新村,秦大爺深有感觸:“之前村子經常遭受洪災,山里地少,又低洼,也什麼好收成。村里主要靠打漁維生,基本上是最窮(的村子)了。2010年的大洪災,村子幾乎全毀。那時我想:‘我們沒家了’,後來國家幫我們重建,條件比原來還好。幾乎一下到了天堂,生活也比之前強了不知道多少倍。我們村現在被稱為‘川東第一村’。我們洋烈人都很自豪,也永遠忘不了國家和黨的恩情!”
第四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
渠縣渠南村龍舟隊榮獲第三名,59歲的隊員唐大爺講述,他在家裡開了個小店,日子閒適、安逸,空餘時間都愛參加文體活動。據他講,當地推進新農村建設以來,農民的生產收入方式發生了變化,由傳統農耕經濟“看天吃飯”向旅遊新村轉變,農民們的勞作強度相對降低,因而閒置的青壯年都安心進城務工了。隨著當地農村經濟發展,鄉親們對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各項文體活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展起來。

民眾的歡樂匯

看節目:我們就像在過年一樣。連續密集開展的文藝活動,極大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贏得民眾的口碑。達川區的71歲農民李開學前來觀看開幕綜藝演出,他說到,以前吃過很多苦,現在生活安逸了,最大的心愿就是出去走走、看看,見更大的世面。但上了歲數,這個心愿就有些“不現實”了,還好來看節目,心裡一樣高興。因為這對於以前只看過鎮裡節目的他來說,是意外之喜。“比之前看到的大好多,人也多,節目也多,最主要的是能看到來自省外、國外的節目,對我們平時做農活的農民來說,就像過年一樣。”
李開學還主動介紹村裡的新變化:“以前村子裡的路,都是石板路,凹凸不平,一下了雨長青苔,很滑,我們背著背簍,一不小心就摔跤,至於山路更危險。現在好嘍,都換成了水泥路,走起來很安逸,一句話嘞,生活越來越安逸咯。”
愛文藝:達州就像剛升起的大太陽。59歲的通川區居民王先生和社區的3位鄰居同看演出。據介紹,他們原本是農民,後來農村轉社區,就搬進了新居。聽說有節目看,連忙趕來。原來,他們之前就是文藝愛好者,種地的時候,累了就在地頭吼兩嗓子兒,有廟會的時候,還會去扭秧歌。現在轉為社區之後,他們參加節目表演的機會也多,“只要有機會都會去演兩把過癮。”問到家鄉的變化,他說具體的也說不上來,只是心裡越來越覺得滿足,每天過得都很高興。“怎么說呢,打個比喻吧,自個兒覺得我們達州就像一個剛剛升起的大太陽。”他對未來充滿信心。
張光清:雜貨店與歌唱夢。家住蓮花湖六村五組的農民張光清,家裡平時賣雜貨。可他看到來自非洲的節目鼓舞《手鼓》時,在台下跟著手舞足蹈起來。原來,他自小有一個歌唱夢。“小時候特別愛唱歌,但沒有條件學,還要肩負家庭的重擔,更別談從事這個(音樂)了。不過雖然我現在賣雜貨小商品,也是自力更生,服務社會,‘服務社會一條路,利民利己有幫助’。”張光清說道。“雖然我唱歌達不到上台表演的水平,但服務生活、自娛自樂那是一流的,”他現場即興唱了一曲改編歌:“請把我的‘貨’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票子’留下,今天今天這個貨,比明天更好,希望大家來選購。”
第四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
張光清向記者表示:這樣的活動真希望能多看到,“現在國家富了,農民也興旺了。我就要‘跳’起來。哪怕我沒有那個實力登上舞台,但只要有機會我一定不會放棄!”
龍舟賽:昔日健將憶及輝煌。60歲的蒲老漢家住達州西外,他們夫妻兩人和好友一起過來看傳統龍舟大賽。從他那裡我們了解到,他以前就是各種龍舟比賽的參與者,在達州的蓮花湖舉辦的各種龍舟賽中一直擔當主力,幾乎每次都是第一名。他還拿出自己以前的參賽照。他說:“這些照片好些都是九幾年的,今天又來看看比賽,看得我心裡痒痒的,上不了場,好歹過把眼癮。想想自己年輕的時候,比賽真是一種享受!”

傳統民間文化的集中展示

開幕綜藝演出中,山東青島茂腔劇團帶來的節目《秧歌一扭幸福來》大受民眾歡迎,20歲的演員高帥介紹,他們來自於青島膠州,節目是由膠州秧歌加上鞭鼓融合而成,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次榮獲全國各類大獎。這種秧歌區別於傳統的秧歌,不僅熱鬧、喜劇,更加注重形態和舞姿,注重與其他鼓樂的配合。充滿樂觀、積極、樸實、豪情,“代表了俺們山東人豪邁的處事觀念。”他還說道:在這個大舞台看到這么多地方的優秀節目,自己感覺還是有點不足。“節目本身屬於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又是年輕人,加上排練的時間也比較短,所以我們更希望從別的優秀表演節目上學到東西。畢竟,舞蹈藝術,交流是很重要的。”
非遺節目——從家族傳承到組建團隊。開幕式演出中的山西吹打樂《歡天喜地鬧新春》,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由28位演員構成。據團隊負責人,37歲的陳小寧介紹,這個節目先後參加了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世博會以及全國性的很多比賽,這個非遺劇目最開始是家族傳下來的,他六歲就是從父親學習,到2003年,開始組建一個專門表演的團隊。雖然建團伊始遇到過種種困難,尤其是好多傳統的“老藝術”都面臨失傳的背景下,更覺得有責任把這門藝術傳下去。於是他們堅持了下來,直到被更多的人所知,取得一系列成績。
農民達人秀——傳統非遺的集中展示。在10月11日晚舉行的農民達人秀上,諸多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成的優秀節目集中亮相。難得一見的藏族山歌、彝族高腔、羌族肩鈴舞、推桿等極具民族特色的表演紛紛登場。鏗鏘有力的關河號子和巴山石工號子此起彼伏響徹舞台,巴中的高台鉸子嗩吶響亮、甩繩瀟灑,達州的川北皮影揮袖而舞、提槍廝殺、亦幻亦真,而聞所未聞的舌頭作畫更是技驚四座!演出最後,來自瀘州的雨壇彩龍和樂山的毛獅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營造出了一個幸福新農村的歡樂大舞台。
第四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
“唱關河來道關河……嗨喲!河彎水急險灘多……嗨喲!”這是宜賓關河船工《闖灘號子》。表演者年齡最大的73歲,最小的58歲。關河號子分為上水號子和下水號子,唱詞多為五言和七言句,一人領唱,眾人幫和,或慷慨激昂,或俏皮詼諧。關河號子傳承人馮旭奎表示,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宜賓的號子文化。
宜賓代表隊表演的蘆笙舞《擠蘆笙》,蘆笙和鼓既是伴奏樂器也是演出道具,伴隨牛皮鼓點,苗家小伙一邊吹奏蘆笙一邊將前空翻、肩肘倒立、滾山珠、錯腳蘆笙、山羊打架等高難度動作完成得趣味橫生,苗家女子則翩翩起舞,步伐優美、優雅靈活。整個表演節奏多變,時而牽手、時而分散,通過‘擠’這一競技元素增加舞蹈表演的趣味性,氛圍歡快熱鬧,為現場觀眾演繹了苗家民間文化的魅力。
達州代表隊的舞蹈《細娃滾燈》取材於川劇燈戲,16名川劇丑角妝扮的光頭娃娃頂碗功夫嫻熟、表情生動,他們並不是專業舞蹈演員,而是來自真佛山文武學校,只排練了三個月的農村留守孩子,年齡最小的8歲,最大的13歲。來自達川區黃庭鄉的袁升自豪地說:“我們的節目要參加‘我要上春晚’呢!”

文化與經濟的互動

借力本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和四川省首屆農民藝術節暨民間藝術節,達州市不僅充分整合資源,推動新農村建設和文化事業建設,構建更加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是趁此良機,打出了一套“經濟組合拳”,進一步推動川東北這片紅色革命老區的經濟繁榮。
節日期間,集中舉辦了中國·達州第五屆秦巴地區商品交易會,中國·達州農產品產銷現場對接活動,知名民企達州行投資合作座談會,中國·達州農產品產銷對接會,中國·達州秦巴地區商品線上交易會,秋季小商品展銷會以及建材、家居、五金機電、汽車展銷會等。交易會期間,商品交易額達到19.2億元,與企業現場簽訂95.7億元經濟契約。
系列“組合拳”,活躍了區域經濟,符合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關部署,符合民眾民生需求。對於樹立秦巴地區特色品牌,做大做強會展產業,提升秦巴地區知名度,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文聯等文藝組織的積極作為

作為一項全國性的文藝活動,本屆農村文藝展演的成功舉辦,收效明顯,影響巨大。在推動地方各項事業尤其是文藝事業,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極大的積極效用。除了中國達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運籌帷幄,中國文聯、四川省文聯、達州市文聯及達州各縣(區)文聯及各所屬文藝家協會高度協同、密切協作,整合文藝資源,發揮獨特優勢,團結各級、各戰線文藝工作者為新農村全國文化藝術展演和四川省首屆農民藝術節暨民間藝術節發揮巨大作用,演繹了“全國文聯一盤棋”的內涵。
第四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
達州市文聯積極作為,主動擔當,在系列展覽賽事、組織聯絡等方面充分發揮了文聯的文藝工作的優勢和特色,更在推動長篇小說《鄉村志》作品研討會這項活動中擔當主力,作品研討會的舉行,在歷屆新農村全國文化藝術展演立足舞台藝術的基礎上,為節日增添了新的內涵和理論高度。對此,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趙明仁同志高度評價:“首次將農村題材的文學創作納入農民藝術節,這是一大突破,也是一大特色。”

讓民間藝術綻放光彩

四川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林彤介紹,此次民間文化廣場既集中展覽、展銷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品,也在現場宣傳展示非遺傳承人及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為非遺產品及民間藝術品搭建銷售交易平台,銷售各類非遺產品和民間工藝品,推動非遺進一步融入大眾、融入當代生活。
參加展演活動的自然少不了全國各地的農民表演團隊。他們用本地特色的藝術節目,展示新農村文化的建設成果。土家族的歡快舞蹈、大巴山的鑼鼓打擊樂和達州本地的絲竹管弦在舞台上各展風采,習慣於在田園中放歌的農民兄弟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現代化大舞台。通過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很多瀕臨失傳的民族民間“手藝”得以重新走入大眾的視線。
第四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
四川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介紹,本次藝術節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順應新時代農民、農民工對文化的新需求,打造一批農民、農民工文化活動品牌。在熱情謳歌農村新面貌、讚頌農業新發展、展示農民新風采的同時,通過活動策劃與推廣,引發社會各界對農民群體的關注、幫助,讓農民民眾享受真正的實惠,讓農民藝術活動更加繁榮發展,讓民間藝術受到社會的關注和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