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出自佛教重要經典《金剛經》,講傳播佛法真諦的重要性,從佛法生髮智慧就是“依法出生”。通常意義上的捐錢捐物是指“財布施”,傳播佛法真諦,則是“法布施”,在佛教的價值觀中,法布施的意義要勝過財布施。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1),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2),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3),乃至四句偈(4)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5)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七寶:佛經所說七寶,各經說法稍有不同,按《般若經》,七寶是琉璃、硨磲(讀作“車渠”,一種介殼呈三角形的軟體動物)、瑪瑙琥珀珊瑚
(2)福德性:指覺悟了佛法後所達到的境界。與通過布施所得到的福德比較是更高的境界。
(3)於此經中受持:從這本《金剛經》中修行獲益。
(4)四句偈:關於何謂四句偈,古今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彌勒佛回答天親菩薩,說四句偈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有說是指《金剛經》第二十六品和第三十二品中的兩首偈語
(5)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的智慧和覺悟,大徹大悟

作品譯文

須菩提,你的意思是怎么樣?如果有人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做布施,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說:很多,世尊。為什麼呢?像這種福德只是虛幻相,並不是不生不滅的福德實相,所以如來只能說福德多。如果有人,實踐此經中的義理,甚至只是用四句偈語來為他人解釋說明,他的福德要勝過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所獲得的福德。為什麼呢?須菩提,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一切諸佛,以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法,都是從這部經典出生的,如果有人實踐讀誦此經,就是親近了無上正等正覺,如果還沒有悟道,當可從經義中發現無上正等正覺心。

作品評析

校是比校,勝是殊勝。即就福德,以智慧來比校。有人說,《金剛經》教人不住相,又何以處處以福德比校?此有四種要義:
一,要人明了福慧應雙修。專修慧不修福,卻不可。假如講經說法,原為度生。而眾生偏不喜聽汝之說,即缺少福德之故。故福德甚要緊。福慧雙修,即是要人悲智具足。智即慧,悲即福。諸佛如來,皆以大悲心為體。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故大乘佛法,建立在眾生分上。觀普賢行願品,即知普賢之願,是大悲所發。中有一段云:“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滅除五無間業。又說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是知眾生如能圓滿普賢功德,即能滅罪得福。而修普賢行願,先要發大悲心。故悲即是福。本經所說福德,皆由大悲而發,並非令人求人天福報也。
二,福德如此重要,宜發大悲心。然若無智慧,則菩薩道不能行。故大智尤為重要。古人云:福慧二輪。可見如來必有兩輪,方能行化。然兩輪之力,如左右手,以右方為重。福德固要,而智慧尤要。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也。
三,藉此校勝即將前文收束。佛說法雖一往之談,中間必處處收束。此經校勝處,即章句收束處。
四,《金剛經》校勝多次,每次必加勝,愈校愈勝。並非後文深於前文,相差如此之遠。乃就眾生而言,指其功行愈勝,福德愈多也。
所謂無自性,就是說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永遠存在的。佛說的這個德,“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換句話說,佛有一句秘密的話沒有講出來,那就是,真正的福報是悟道,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脫了現實世界而得的大成就,這個成就不是世間一切福報能夠辦得到的。所以如來說福德多,就是佛告訴你的,這樣布施的結果,福德非常的多。實際上,佛說的福德多,是教育上的一個鼓勵。
須菩提明了世尊之意,故云甚多。又恐人不了解前此明明說不住相,此忽雲甚多,斤斤較量,豈非住相耶。何以故下,即自己釋明答曰甚多之所以然。本經是名即非之文句頗多。此處乃是第一次見,故語意較詳。特舉出“性”字,使人了解以後凡說即非,皆指性言。是故說猶言是名,使人了解以後凡說是名,皆指相言。就相上說,名是名字相,言是言說相。凡物之大小、長短、高低、遠近、表里,有對待者皆是相。相有變動,是虛妄。性則不動,是空寂。故就性上言,一切不可說。須菩提意謂若是福德之相可以說多,即非福德之性。若是福德之性,空空寂寂,即福德二字,亦安不上,那裡有多少可說。以下凡遇即非是名,皆如此解。此處特加如來二字,如來是性體之稱。說福德多,是就相言。何故舉如來,此含要義。蓋性是里,相是表。性是本,相是末。有里方有表,有本方有末。意謂有如來之性,方有福德可說。若無性,則有何福德可言。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表面說是福德,實指示我們不可著相。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就是說有是性,方有是相,令我們會相歸性。
此科是佛語,應有佛言或須菩提字樣,今略之。若復之復字,再也。或致誤會,以為讀誦金剛經,其福即勝過大梵天王。實則應注意受持二字。是人能受持此經,又能布施,方勝過於彼。受是領納,是指真能領會經義,而得受用者,比解字更進一層。持即拳拳服膺一刻不放鬆之意,比受字又進一層。既受持,無有不讀誦者,故只用受持二字。乃至者,超略之詞。謂或全部受持,或一部分受持,最少則四句,故置等字。偈,字書本音傑,古德改讀去聲,與解字一例。此本是印度之詩,因韻文難翻,故翻譯時,或有,或無韻,特改稱為偈誦。印度原文,每四句為一章。此四句偈,不指定經中某處四句,任何四句,均可稱之。以上是自利。下文為他人說,是利他。其字即指持說之福。勝彼者,超過前人,彼只做到布施,且是財施,是福德相。是人既能受持以修慧,又能為法施以修福。福慧雙修,悲智具足,乃是福德性,故勝過於彼也。
佛強調智慧的重要,教化的重要,教育的重要。前面講到,一個人拿一佛世界的七寶布施,這個人福報是很大。但是,假使有一個人,對金剛經有些了解或者四句偈了解了,再勸導人家,解脫了人家的煩惱,這個人的福報,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福報,還要來得大。
佛說一切成佛的,得大徹大悟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悟道的,這個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最後的大徹大悟,都是從金剛經這個裡面出來的;從般若,自己真正智慧裡頭透出來的。金剛經所講的,是智慧透出來以後的一個報告而已;真正的佛法,都是從自我的智慧里透露出來的。因此,也可以拿金剛經作代表,一切佛同佛的智慧,都從金剛經里來。

出處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