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第五代導演”狹義上是指1978年入學,1982年以後陸續畢業於
北京電影學院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他們在電影創作上表現出文化觀念、審美旨趣、創作風格上的某種共性,在20世紀80年代集體崛起,創造中國電影神話,被約定俗成地視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群落”。包括
張藝謀、
陳凱歌、
田壯壯、
霍建起、
吳子牛、
孫周、
夏鋼、
張軍釗、
張建亞、
黃建新等。
張軍釗1983年執導的《
一個和八個》揭開了第五代導演的序幕,而後陳凱歌拍出《
黃土地》、田壯壯拍出《
獵場札撒》,第五代導演經歷了第一個重要時期。1988年張藝謀處女作《紅高粱》問世,獲得
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成為第一部獲得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的華語電影,標誌著第五代導演正式進入創作的巔峰時期,之後張藝謀執導的《
秋菊打官司》和《
一個都不能少》兩度榮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榮獲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第五代導演包攬了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完成了華語影壇一大壯舉。此外,田壯壯也憑藉《
藍風箏》獲得東京電影節金麒麟獎。
“第五代導演”——經歷10年浩劫的磨難,又處於改革開放的時代中。他們的思想敏銳,接觸到人民大眾,聆聽最低層人民的聲音,所以他們的影片有生命、有張力,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他們既遵從傳統,又有所創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彆強烈。
成長曆程
“第五代”年輕電影人因為歷經文革浩劫,在動亂底層頑強搏擊,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電影專業知識,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這些反規範的精神品格,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有深厚的生活積澱,他們的影片才如寒冬後嫩草,新鮮獨特。正如
陳凱歌所說:“所有的一切,都與創作者的經歷與感受分不開的。十年憂憤,四載攻讀,而後一瀉而出,能不令‘六宮粉黛無顏色’?”“感於先而後工於形,今古佳作無別”(陳凱歌《秦國人》《當代電影》1985年第4期)
與大陸第五代一樣,香港新浪潮沒有宣言和綱領,也沒有共同組織,正如
許鞍華所說,新浪潮導演並沒有一致的意識形態。但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影片中找出一種把現代香港的浮華表面撕去,將真相赤裸裸呈現出來的視界。這種現實視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這批戰後出生的影視人面對都市文化的勃興,勇於表達著本土傳統與外來衝擊下的諸般感受。
分類
電影導演
電視劇導演
紀錄片導演
蕭同慶、嚴冬、陳曉卿、吳文光、洪宇、魏斌、童寧、徐小惠
電視專題導演
吳小中、張濤、李卓玉、徐小惠、張越、洪眉、柯偉兵
短片導演
附錄
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湧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
張石川、
鄭正秋、但杜宇、
楊小仲、
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
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以
陳懷皚、
桑弧、
崔嵬為代表。
謝晉、
謝鐵驪,他們的電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現在大螢幕上,很多老一輩的電影人都看得熱淚盈眶。
主要作品
“第五代”影片也以強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體意識去觀照且獨特表現紛繁複雜的歷史和現實,以深沉的歷史思考和敏銳的哲理思辨角度來揭示社會變化的歷史淵源,剖析陳腐的傳統理念,展現民族的生動氣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情感。正如陳凱歌所言: “我們的感情是深摯而複雜的,難以用言語一絲一縷地表述清楚。它是一種思前想後而產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緒,是一種縱橫古今的歷史感和責任感,是一種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作品,使這種信念和情感得以抒發”(陳凱歌〈懷著深摯的赤子之愛〉〈電影藝術參考資料〉
主要人物
張藝謀
張藝謀(1951-)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最初擔任攝影師,其在《一個和八個》、《黃土地》等中的攝影以追求畫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徵性而廣受讚譽。1986年因出演
吳天明導演的《
老井》,獲
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成為我國第一位A級國際電影節影帝。1987年獨立執導《
紅高粱》,之後連續導演了《
菊豆》、《
大紅燈籠高高掛》、《
秋菊打官司》、《
活著》等作品,幾乎所有作品都入圍了國際重要電影節,獲得2次
金獅獎、1次
金熊獎,曾3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張藝謀作品的突出特點是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同時也飽含對女性反抗精神的謳歌和讚頌,他在強烈的色彩、大量的構圖背後嚴格堅持了生活的真實和敘事的抒情。張藝謀在電影風格和語言上不斷探索、創新,代表了新的電影潮流的崛起。
年份 | 電影 | 演員 |
---|
1987 | 《紅高粱》 | 鞏俐、姜文、滕汝俊 |
1989 | 《代號美洲豹》 | 鞏俐、葛優、于榮光 |
1990 | 《菊豆》 | 鞏俐、李保田 |
1991 | 《大紅燈籠高高掛》 | 鞏俐、何賽飛 |
1992 | 《秋菊打官司》 | 鞏俐、雷恪生、劉佩倚 |
1994 | 《活著》 | 鞏俐、葛優、姜武、郭濤 |
1995 |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 鞏俐、李保田、孫淳、李雪健 |
1997 | 《有話好好說》 | 姜文、李保田、瞿穎 |
1999 | 《一個都不能少》 | 魏敏芝、張慧科 |
1999 | 《我的父親母親》 | 章子怡、孫紅雷、鄭昊、李濱 |
2000 | 《幸福時光》 | 董潔、趙本山、傅彪 |
2002 | 《英雄》 | 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陳道明 |
2004 | 《十面埋伏》 | 章子怡、劉德華、金城武 |
2005 | 《千里走單騎》 | 高倉健、寺島忍 |
2006 | 《滿城盡帶黃金甲》 | 周潤發、鞏俐、周杰倫、劉燁、倪大紅 |
2009 | 《三槍拍案驚奇》 | 閆妮、孫紅雷、小瀋陽、倪大紅 |
2010 | 《山楂樹之戀》 | 周冬雨、竇驍、奚美娟 |
2011 | 《金陵十三釵》 | 倪妮、克里斯蒂安·貝爾、張歆怡、張逗逗 |
2014 | 《歸來》 | 鞏俐、陳道明、張慧雯、閆妮、劉佩倚 |
2016 | 《長城》 | 馬特·達蒙、威廉·達福、劉德華、景甜 |
陳凱歌
陳凱歌(1952-)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自1984年至今,他導演了《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邊走邊唱》、《霸王別姬》、《風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圍重要國際電影節,獲得1次
金棕櫚獎,曾1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陳凱歌的成就,首先在於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對人的本體與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他善於解析歷史和傳統的重負對人精神的制約與影響,展現人的複雜性,同時,針對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點。他的影片充滿了對更和諧、更明智的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切與嚮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紮實的藝術功力,表達強烈的人文意識和美學追求,並調動多種電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電影風格。
年份 | 電影 | 演員 |
---|
1984 | 《黃土地》 | 王學圻、薛白 |
1986 | 《大閱兵》 | 王學圻、孫淳 |
1987 | 《孩子王》 | 謝園 |
1991 | 《邊走邊唱》 | 黃磊、許晴 |
1993 | 《霸王別姬》 | 張國榮、鞏俐、張豐毅、葛優、英達 |
1996 | 《風月》 | 鞏俐、張國榮、何賽飛 |
1999 | 《荊軻刺秦王》 | 鞏俐、張豐毅、李雪健、孫周、王志文 |
2002 | 《和你在一起》 | 劉佩倚、陳紅、王志文 |
2002 | 《殺死你的溫柔》 | 海瑟·格拉漢姆、約瑟夫·費因斯 |
2005 | 《無極》 | 張東健、真田廣之、張柏芝、劉燁、謝霆鋒、陳紅 |
2008 | 《梅蘭芳》 | 章子怡、黎明、王學圻、孫紅雷、於少群、陳紅 |
2010 | 《趙氏孤兒》 | 葛優、王學圻、黃曉明、范冰冰、海清、趙文浩 |
2012 | 《搜尋》 | 高圓圓、姚晨、王學圻、趙又廷、陳紅、王珞丹 |
2014 | 《道士下山》 | 王寶強、元華、房祖名、范偉 |
田壯壯
田壯壯(1952-)於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先後執導影片《九月》、《獵場扎撒》、《盜馬賊》,獲得1次金麒麟獎,田壯壯創作的突出特點是影片對人的心靈,對大自然的關注;《獵場扎撒》中對樸素淳厚的蒙古族習俗的歌頌,對遼闊壯美的大自然景觀的展現,表現了創作者心目中天、地、人之間和諧、平衡的理想境界。《盜馬賊》則從人類生存和心理的需要探求了人與宗教、人與自然的關係。田壯壯影片以敘事的模糊、哲理的飽滿,情感描寫的細膩流暢,形成創作上的別具一格,同時也造成與多數觀眾的疏離。其後來拍攝的《鼓書藝人》、《搖滾青年》、《
大太監李蓮英》在影片風格上又有較大改變。
年份 | 電影 | 演員 |
---|
1984 | 獵場札撒 | 巴雅爾香、敖特根巴雅爾 |
1984 | 九月 | 汪韻輝、王明智 |
1986 | 盜馬賊 | 旦枝姬、才項仁增 |
1987 | 鼓書藝人 | 李雪健、朱旭 |
1988 | 特別手術室 | 李雪健、謝園、丁嘉麗、史可、徐帆 |
1988 | 搖滾青年 | 陶金、馬羚、史可 |
1991 | 大太監李蓮英 | 姜文、劉曉慶、朱旭、徐帆 |
1993 | 藍風箏 | 呂麗萍、濮存昕、李雪健 |
2002 | 小城之春 | 胡靖釩、吳軍、辛柏青 |
2004 | 德拉姆 | / |
2006 | 吳清源 | 張震、張艾嘉、松板慶子、黃奕、香川照之 |
2009 | 狼災記 | 小田切讓、李美琪、庹宗華 |
典型特徵
“第五代”導演主要成員是“文革”後在新時期崛起的一批電影導演,大多是恢復高考制度後北京電影學院招收的第一批學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第五代”導演及其影視作品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精神代言人。因為他們共同的努力,中國銀幕上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電影。“第五代”對中國鄉土的關注和解讀,對社會底層的注視和同情以及在他們藝術作品中透漏出來的對民族的深切熱愛、憂患意識,對生存狀態的拷問都是具有歷史價值的------我們不能否定,在那個年代,即便是簡單的,不完全的對現實、對社會底層的關懷也是相當有力的。
第五代導演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了影壇,雖然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歷經文革浩劫,在動亂底層頑強搏擊的經歷,使他們有著深厚的生活積澱。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如寒冬後的嫩草,新鮮獨特,是一種思前想後而產生的有喜又悲的情緒,是一種縱橫古今的歷史感和責任感,是一種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念。
在第五代導演中,有沉重犀利、平和激越的陳凱歌;有曲高和寡、悶騷深刻的張藝謀;有嚴峻粗獷、獨樹一幟的吳子牛;有細膩和諧,真誠樸素的田壯壯。在這些風格迥異的導演帶領下,中國電影,迅速成長,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市場,展現出了藝術新風氣。
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電影業也必須去適應改革大潮,也必須遵循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則,電影業在市場經濟中也面臨著空前的挑戰,一方面要爭取電影的製作資金,另一方面它們也必須為自己的電影產品找到市場。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歐洲電影、美國大片、香港電影、台灣電影、日本韓國影視劇等都大量湧入中國電影市場,中國電影要想在巨大的競爭中生存,就必須改變原有
計畫經濟體制下的製作模式以及影視創作風格。到了21世紀初,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劇作的商業化路線。張藝謀的《
英雄》在海外市場的票房累計超過11億人民幣,而《
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場的票房僅在日本、韓國以及中國香港、台灣地區就達2.8億人民幣。陳凱歌也有《和你在一起》、《無極》這樣的商業電影,其中《無極》的資本投入創下了
中國電影史上的記錄,並且動用了亞洲極為強大的名演員陣容加以包裝。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張藝謀、陳凱歌等“第五代導演”在電影製作、票房收入以及電影市場等方面的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分析一下他們的影視主題我們就不難發現,他們在主題方面和創作初期相比已經變的面目全非,不再是對中國鄉土進行關注和解讀,同樣也不再注視和同情中國社會的底層,只能說他們在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中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對社會底層的關懷。
在第五代導演光環縈繞下的第六代導演,沒有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而是以叛逆和反思為主線,彰顯個性為旗幟。各種新舊觀念的消融與崩潰,新潮思想、觀念的發生與建立,伴隨著第六代導演的成長。因為經歷了電影從神聖的藝術走入日常生活的尷尬,被還原為一種文化消費品的無奈,所以第六代導演要么極度追求影象本體,要么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么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
影史成就
第五代導演開創了藝術風氣之先與不斷創造獲獎的輝煌之外,用了整整20年的時間打造了自己的強者形象。
1、中國電影第五代讓中國電影走向了世界
2、中國電影第五代讓中國電影走向了市場
3、中國電影第五代打造了中國電影的藝術新風氣
相關點評
第五代導演們創造了中國電影的一代輝煌。它不但全然改觀了中國電影傳統的歷史面貌,更完成了中國電影人幾十年的宿願,實現了中國電影與世界的同步接軌,成就了“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電影先輩們早年的夢想,他們的崛起,預示了中國電影的未來和希望。是他們讓中國電影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市場,打造了中國電影的藝術新風氣。我相信,只要中國的電影導演們為著自己的理想,為了中國的電影事業而不斷地奮鬥著,終有一天我們可以將電影的精英文化因素融入大眾的文化主流中,中國的“好萊塢”並不遙遠!
陳凱歌導演的《
無極》被
胡戈的“無稽”胡搞一通時,我們不由自主的又想到了中國電影界的驕傲——第五代導演。
1978年5月,北京電影學院恢復招生。9月,78級的153名新生分別進入電影學院的導演系、表演系、攝影系、美術系和錄音系。1982年7月,“78班”畢業。1983年,《一個和八個》拍竣。1984年,《黃土地》問世。“第五代電影”由此隆重登場。第五代導演是成長於亂世的一代。可以說他們是文革的“產物”,他們的青少年時代有十年被深深地打上了文革的烙印,也是這一段經歷造成了他們在前10年15年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耿耿於懷的電影表述。在新時期以前的一個長時期內,電影作為政治的工具或附庸,它的形式、語言等特殊藝術規律,都不予以重視,藝術家獨立的審美個性,處於受鉗制狀態,陳陳相因,習以為常,幾近麻木的邊緣。從1983年發端,短短四、五年間,這群第五代新人,以一種從刻板的藝術模式里突圍而出的銳氣,創作了曾引起世界矚目的《黃土地》、《盜馬賊》、《黑炮事件》、《紅高粱》、《
晚鐘》等樹一代新風的“新電影”。他們在前輩藝術創新的基礎上,近一步探索電影自身的表現潛能,構成一種以聲畫表意為主的全新的電影形態。他們視野開闊,思想開放,強調創作的個性化,運用獨特的電影造型語言,表現現實與歷史生活中的紛繁現象與深層哲理,力圖使影片達到更大的認識價值與藝術魅力,並希望觀眾能認同他們的審美觀,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辨領域。他們具有獨特的藝術主張和藝術風格:象徵性、寓言式、民俗儀式化、黃河、黃土高原和對民族性格的思考,其影片亦烙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人文色彩。
第五代導演在商業片的道路上走的似乎並不是一帆風順,有的影評家甚至已經開始指責他們無法在引領中國當代電影的發展。他們的前期電影例如:《黃土地》、《紅高粱》、《霸王別姬》等等,都在世界電影節上獲得了嘉獎,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可是,在向商業化的道路轉變時,卻鮮見他們的電影再拿獎。比如最近幾年的作品:《英雄》、《十面埋伏》、《刺秦》等,雖然追求了場面、效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增加了大量的電影特效,然而其取得的效果似乎總是讓人覺得“美中不足”。這也許是當今中國大陸導演的一個怪圈:有了票房卻沒有了“深度”,而有“深度”時卻又無法保證票房。直到凱歌雄心勃勃的《無極》被胡戈的一個“血饅頭”砸的粉碎的時候,個性思考與票房壓力的矛盾達到一個頂峰!導演拍片受到的來自方方面面的制約,既要考慮如何說故事,又要考慮形成自己的風格,既要考慮控制成本預算,又要考慮是否能迎合大眾的口味,取得較好的票房成績。雖然在自己的個性風格與商業運做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隔閡”,但是中國的第五代電影導演人始終沒有放棄對電影的追求與探索,他們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努力不斷地推動著中國電影事業的前進。導演們在新的藝術探索中既保持了以前的藝術個性,又打破傳統電影的敘事方式,靠塑造典型形象來表達藝術家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同時又努力走出前期創作中頑強追求個人思想意念與情感體驗的路子,體現出這一代導演在價值觀念上的轉移與重構,顯示了新的藝術創作動向。這些“探索電影”突破了高層次文化和低層次文化的界限;汲取了傳統現實主義的某些長處,又保留了現代主義的可取之處;拽回了電影的商業性,揚棄了傳統電影的單純淺薄和
現代主義電影的艱深晦澀。使“國產”電影不斷地上升到一個有一個新的高度,為世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