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1899年12月11日,楊小仲出生,因父親早逝,家境窘迫,楊小仲僅讀了幾年書便綴學了。
1916年,楊小仲考入上海
商務印書館補習學校半工半讀,兩年後轉入該館機要科工作。這年該館成立了活動
電影部,開始拍攝影片。楊小仲得益於母親的文化教育,又受母親愛好文學的影響,對
電影拍攝很感興趣,經常去現場觀看,還常到電影院觀摩美國影片,逐漸悟出了一些電影的基本特性,並對電影創作躍躍欲試。
導演經歷
1922年他又編寫了《好兄弟》和《
松柏緣》兩個電影
劇本。
1925年開始,他便獨立拍片了。他執導的第一部影片是《醉鄉遺恨》,在片中他大膽選用一些教師和學生擔任角色,擺脫了當時電影界對文明戲演員的依賴。同時,他利用模型代替實景,利用自然景色襯托人物的思想感情,運用特技攝製火燒和
暴風雨等場面,這些措施,對處於初創時期的
中國電影具有一定的革新意義。
1927年後,他先後在五六家影片公司任
編導,拍攝了三十餘部影片。其中如控訴封建禮教罪惡的《
良宵》(1934)、暴露社會黑暗的《蛇蠍美人》(1935)和《小姐妹》(1935),以及描寫太平天國金田村起義,頌揚農民的反抗鬥爭的《紅羊豪俠傳》(1935),都是他在這一時期里較好的作品。
年輕時的楊小仲七七事變後,他曾去綏遠抗日前線拍攝
紀錄片。1937年11月——1949年,他受僱與
電影商人,思想有所退化,雖拍攝了四、五十部影片,但多屬平庸之作。只有幾部影片,如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的《家》和有一定現實意義的諷刺喜劇《痴男冤女》等,還應予以恰如其分的肯定。
建國後,他喜獲新生,精神煥發。由於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熟悉
電影攝製的技巧,在拍攝兒童片和戲曲片方面作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導演的兒童片有《蘭蘭和冬冬》(1958)、《好孩子》(1959)、《寶葫蘆的秘密》(1963);戲曲片有《庵堂認母》(1956)、《陳三五娘》(1957)、《周信芳的舞台藝術》(1961)、他與俞仲英合作導演的紹劇戲曲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充分發揮
電影藝術的特長,利用鏡頭轉換和場景剪接等導演手法,使影片出神入化地表現了人妖變幻、神鬼鬥法的神話情節,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善辨真偽、頑強樂觀的孫悟空的神話英雄形象。影片上映後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
周恩來總理的讚揚。
主要作品
1930年前
《閻瑞生》(編劇)1921
《好兄弟》(編劇)1922
《卿何薄命》(編劇/導演)
1948年
《十步芳草》(導演/編劇)
《古屋魔影》(編劇)
《六二六間諜網》(導演)
《痴男怨女》(導演)
《懸崖勒馬》(導演/編劇)
1949年
《殘冬》(導演)
《庵堂認母》《荒園艷跡》(導演)
《異想天開》編劇/導演)
1951年
1951年
《婦女春秋》(導演)
《紅樓二尤》(導演/編劇)
《大家歡喜》(導演/編劇)
《陳三五娘》(導演)1957
《蘭蘭和冬冬》(導演)1958
《好孩子》(導演)1959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導演)1960
《周信芳的舞台藝術》(導演)1961
《寶葫蘆的秘密》(編劇/導演)1963
代表作
基本資料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MonkeySubdustheWhite-BoneDemon
主演:
劇情
唐僧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艱難跋涉,來到宛子山。山中
波月洞內住著一隻千年屍魔
白骨精。她殘暴、狡猾,善用伎倆,陰謀吃到
唐僧肉以保長生不老。為讓計謀得逞,她幻化成
村姑但被孫悟空識破,後又變成一個
老嫗,又被孫悟空識破。孫悟空兩次將妖怪的肉身打死,但唐僧不識妖怪,反而責怪孫悟空連傷母女二人,恣意行兇。白骨精第三次化身為一個老丈,再次來到唐僧面前,孫悟空一眼認出妖怪,為保師傅安全,強忍緊箍咒的痛苦,將妖怪再次趕跑。白骨精失敗三次,又生
毒計,假冒佛祖之名責怪唐僧處事不當。唐僧果然中計,貶走了孫悟空。孫悟空懇求不成只得隻身返回
花果山。隨後,唐僧、
沙僧中計就擒,八戒僥倖逃出,知道妖怪厲害,跑到花果山請孫悟空回來救師父。孫悟空得知師父遭難,毅然與八戒離開花果山,智斗妖精,救出唐僧,師徒四人又同心同德踏上西行的征途。
幕後製作
影片取材於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通過唐僧師徒與妖怪之間的矛盾鬥爭,突出了
孫悟空明辨真偽、嫉惡如仇、一心為師的
英雄形象,同時批評了唐僧人妖不分、為假象所惑的錯誤。劇中角色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體現了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徵,具有較好的啟發和教育意義。該片由舞台
紹劇改編,在原舞台劇基礎上,充分調動
電影的特殊手法,使影片呈現出光影交錯、色彩艷麗的視覺效果。
影評
該片取材於
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由紹劇改編。影片以人妖矛盾為主體,勾勒出尖銳的戲劇衝突,讓劇中角色在衝突中一一展示其個性特徵。全片著力刻畫了孫悟空神通廣大、機智勇敢、明辨真偽、嫉惡如仇的英雄形象;並表現出他不為假象所迷惑,征服邪惡勢力,護衛
唐僧取經的艱難歷程,同時也以深刻的筆觸,批評了唐僧人妖不分、認敵為友的錯誤。
影片以舞台演出為基礎,充分調動
電影藝術在光影、色彩方面的特長及特技和剪輯的作用,表現了人妖變幻、神魔鬥法等神話內容,以及仙境
鬼域等場景,達到了舞台演出無法實現的效果,使影片呈現出一個
神奇的世界。在這裡,人間、仙界與
鬼域共存,人、神、妖瞬息萬變,寓深刻的哲理於神奇之中,令人嘆為觀止、讚不絕口。
自從看了
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相關的戲曲、電視劇、美術作品,感慨頗多。‘
白骨夫人’是孫行者滅了白骨精以後,
骷髏上的四個字。既然是夫人,卻不敢公開表白是誰的夫人,倘若是妖魔的夫人不會那樣隱藏,所以懷疑是否為哪個
神仙的二夫人;還有,美猴王每每除妖,只要與神將有連帶的,就會有人出面干涉,譬如:一本正經的
觀世音、
太上老君、文殊天尊,道貌岸然、自詡道家弟子的李天王
李靖、甚至天竺如來佛祖,偏偏白骨夫人沒人出來講情,既然是夫人,夫人這個稱呼想必不是一般神怪的妻室所能享有的.很可能她並非明媒正娶、是哪個半大不小甚至尊位顯赫的神怪的二夫人(至少在公開場合無名份),怕出來干涉傳出去對自己的名望、地位等不利,如果是
山寨的地方勢力或
地頭蛇,更怕曝光後丟了生存的資本。君不見《西遊記》白骨洞附近荒山野嶺的連問話的土地
山神都沒有,想必都被白骨夫人及其豢養者驅逐、攆走了;孫大聖真是為當地除了一害。
讚譽
紹劇戲曲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充分發揮電影藝術的特長,利用鏡頭轉換和場景剪接等導演手法,使影片出神入化地表現了人妖變幻、神鬼鬥法的神話情節,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善辨真偽、頑強樂觀的
孫悟空的神話英雄形象。從而獲得影片上映後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
周恩來總理的讚揚。
拓荒者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湧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
但杜宇、楊小仲、
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導演”是
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
故事片。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從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不了解什麼是
電影,他們往往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拍攝時沿用戲劇舞台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第一代導演”中成就最大的是
張石川(1889—1953)、
鄭正秋(1888—1935)。
中國第一部短
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
武俠片《火燒紅蓮寺》,以及早期最有影響的《孤兒救祖記》等都出自他們兩人之手。但兩人相比,鄭正秋比張石川更有藝術主見與追求,張石川的製片方針是“處處惟興趣是尚”,鄭正秋則提出影片不僅要迎合觀眾,而且要引導觀眾的欣賞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強,結構嚴謹,
戲劇衝突較強。
社會任職
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理事
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
人物評價
楊小仲從影四十多年,經歷了無聲、有聲、彩色電影各個發展時期,他一生執導影片近百部,是中國電影史上拍攝影片最多的導演之一,故有“百部導演”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