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交響曲

第九交響曲

第九交響曲,是由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曲,於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該曲首演於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該曲一共四個樂章,一直以來,該組曲被認為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第九交響曲
  • 外文名稱:Beethoven Symphony No.9
  • 譜曲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 歌曲語言:合唱部分為德語
  • 又名:合唱
  • 首演時間:1824年5月7日
  • 首演地點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
  • 創作時間:1822年
貝多芬版,概述,作曲歷程,章節,評價,配器,備註,影響,綜合症,作曲家,

貝多芬版

概述

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因為樂曲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這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該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
這部交響樂構思廣闊,思想深刻,形象豐富多樣,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範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範,變成由交響樂隊、合唱隊和獨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壯麗頌歌。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鬥爭意志,並堅信這個鬥爭最後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人類必將獲得歡樂和團結友愛。
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也是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
從作品的醞釀到完成,第九交響曲傾盡了貝多芬數十年的心血,是其音樂生涯的登峰造極之作。全曲從頭至尾的演奏時間至少需要一個小時以上,但並無任何冗長拖沓之感。

作曲歷程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標題《合唱》。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經歷了人生風雨歷練之後,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開始創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誇張的是,為了保持創作激情和狀態,貝多芬先後搬了四次家。終於在埋頭一年半之後,在1823年的年底,這部凝聚著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響曲》完成了!雖然經歷的時間不算短,但作品的創作還是比較順利的,幾乎是一氣呵成。在很多人看來,這時候可以迎接歡呼和勝利了。
第九交響曲
但情況恰恰並非如大多數人所想,因為《第九交響曲》的首演充滿了坎坷。貝多芬的音樂風格在當時的維也納受到了羅西尼和義大利歌劇的強大衝擊,有些人甚至攻擊貝多芬的音樂已經過時。面對這種狀況,貝多芬憂傷受辱,將去倫敦定居,並想在那兒演出《第九交響曲》。這時候維也納聽眾熬不住了,反而又強烈的呼籲《第九交響曲》應該在維也納首演,很多人聯名寫信給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維也納,信中充滿了真切的感情。貝多芬為此回心轉意,開始籌劃作品在維也納的首次演出。
在演出前的排練過程中,又出現了很多問題。貝多芬的這部作品,確實是對樂團樂手的嚴峻考驗,有不少段落演奏起來頗具難度,需要樂手有紮實的功底和優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響曲》也是貝多芬最為引人入勝的一部交響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難度的段落令當時參加首演排練的歌唱家的表現不夠完美,而使貝多芬惱怒。綜合這些因素,第一次合練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議貝多芬改動某些段落,以減小表現上的難度。但是對藝術追求完美的樂聖堅持自己的理念,沒有改動一個音符。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幸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排練逐漸有了起色,並且越來越好!終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首演音樂會隆重舉行!這次演出可謂盛況空前,久違的歡呼、久違的熱烈,重新回到貝多芬的周圍。當整部作品演奏完畢之後,出現了很多令人驚異的場面,或許這是我們這代人一生都難以看到的音樂會場景——觀眾們近乎瘋狂的鼓掌、歡呼,很多人留下了激動的淚水,人群不住的朝著舞台的方向擁去,人們被這恢宏的旋律所打動,已經顧不得禮儀。在那裡,即使皇族降臨,習慣上也只是鼓三次掌,但觀眾們掌聲不息,熱情似火,連續五次熱烈鼓掌。而作曲家本人雖然因為耳聾,已經聽不到任何歡呼聲和掌聲,卻依舊被這超乎尋常的熱情場面激動得暈厥過去,一度不省人事……
如今距離1824年的首演盛況,已經過去近兩百年了,但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歡樂頌》卻成為了長盛不衰的經典作品。在這兩百年歲月中,幾乎所有的後輩音樂家、作曲家都被這部宏偉的作品所傾倒;更有無數業餘的聽眾被這部作品所帶來的音樂哲理、音樂氣度所感染!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成了神一樣的人物,《歡樂頌》成為了人類歷史長河中永遠不滅的自由、和平之明燈。

章節

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部作品。
《第九交響曲》一共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不太快的略呈莊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第二主題為bB大調,木管樂器顯現出一絲悲涼的氣氛。發展部為g小調,弦樂器緊張的搏鬥將樂曲引發至高潮。作曲家一上來就用一種嚴肅、宏大的氣勢表達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實這是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覆表現過的主題——鬥爭,也折射出鬥爭的必然過程——艱辛。旋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我們似乎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衝擊關口,前赴後繼企盼勝利的景象。
緊接著的第二樂章,按照傳統通常應該是慢板,但是在低沉壓抑的背景後需要出現帶有動力的諧謔曲,因此貝多芬打破了這一慣例,用了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8拍,而且是龐大的詼諧曲式。整個第二樂章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似乎給正在戰鬥的勇士們以積極的鼓勵,似乎讓人們一下子在陰雲密布的戰場上看到了和煦的陽光和藍色的天空,可是在其中人們依然可以體會到生活的艱辛。樂曲三聲中部主旋律中帶有奧地利民間舞曲“連德勒”的特徵(D大調),和諧而具有舞蹈性,輕鬆而細膩。但是仔細品味,大家不難發現,到了樂章最後,旋律重新開始急促起來,隱約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氣氛。
第三樂章倒是慢板樂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不規則的變奏曲式,可見貝多芬有意在編排上作了創新。這個樂章相對前面兩個樂章顯得寧靜、安詳了許多,旋律雖然平緩,但是不失柔美。法國著名作曲家、樂評家柏遼茲評價此樂章是“偉大的樂章”。第三樂章共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第二主題溫文爾雅(D大調-G大調),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在前兩個樂章表現出激烈的戰鬥場面之後,第三樂章似乎是大戰中短暫的平息,但樂曲在第三次奏完第一主題之後,卻出現了猛烈的號角聲,說明革命尚未結束。
第四樂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調,4/4拍。通常劃分為兩個部分 ——序奏以及人聲。在一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單獨占據一個軌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聲獨唱、重唱、合唱部分分為兩軌,但其實上兩者都屬於第四樂章這個整體。其中的人聲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但在人聲部分上台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宣嘆調),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著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雲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大提琴低音提琴奏響了歡樂主題,繼而加入中提琴大管、小提琴等樂器,意味著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經過了一系列的鋪墊,人聲部分終於浮上水面,開始了《歡樂頌》的吟唱!隨後,樂曲轉入bB大調,使歌唱聲更富有活力。緊接著樂隊奏出了多重賦格,將樂曲推向第一個高峰。待平息之後(D大調),合唱團閃現《歡樂頌》與《工人們團結起來》的旋律,將樂曲推向光輝燦爛的結尾。
前面就說到過,這首詩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鐘愛。所以在《第九交響曲》創作的最後關頭,貝多芬甚至還不捨得過早的就把歌唱《歡樂頌》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並不願意把《第九交響曲》作為自己在交響樂領域的封筆之作,作為自己最高理想的體現,當時他還在計畫著《第十交響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後樂聖還是妥協了。或許是宿命、或許是巧合,《第九交響曲》成了貝多芬最後一部交響曲,最終成為了他作曲生涯的巔峰。

評價

伴隨著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望。當然貝多芬並沒有照搬席勒的原詩,而是以自己獨到的理念,配合音樂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刪節和修改。在激動人心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個不同聲部人聲的獨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團的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升華,欣賞的人們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樂章的最後,這種氣氛被表現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情景下結束。
如今《第九交響曲》公認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樂家認為已經沒有任何作品能夠超越”貝九“的成就,無論這種說法是不是有偏頗的地方,《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都將是永恆的!歡樂頌精神永不滅!

配器

短笛(第四樂章)、2 長笛、2 雙簧管、2 單簧管(A調、降B調、C調)、2 低音管、低音巴松管(第四樂章)
銅管樂器
4 法國號(D調、降B調、降E調)、2 小號(D調、降B調)、3 長號(中音、次中音、低音,第二、第四樂章)
定音鼓大軍鼓(第四樂章)、三角鐵(第四樂章)、(第四樂章)
人聲(第四樂章)
4 獨唱家
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
混聲合唱團
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注意:有時為了渲染宏偉氣氛,在木管中採用三管編制,在銅管中採用四管編制,以配合天籟般的和聲)

備註

獻給Moritz和Von Fries伯爵,首次公演於1824年5月7日

影響

貝多芬之後的許多浪漫樂派作曲家都受該作品影響。
1831年復活節華格納將該作品改編為鋼琴獨奏。由於鋼琴無法演奏所有的聲部,所以華格納的取捨也有其自己的特色。
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末樂章主題與“歡樂頌”主題很相似。據說勃拉姆斯對此的回應是“笨蛋都看得出來”,因而可能是有意為之。又,勃拉姆斯的這部作品被譽為“貝多芬第十”。
布魯克納的《第三交響曲》中,也運用了半音構成的四度,與該作品首樂章尾聲基本相同。
馬勒的《第一交響曲》首樂章的開頭處,可能是在模仿該作品開頭的織體和氛圍。
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第三樂章對該作品諧謔曲致敬,尤其是下降的四度和鮮明的定音鼓音響。
在其它領域該作品亦有相當大的影響:
該作品對CD的發展也起了很大作用。當初飛利浦索尼公司都計畫用較小的光碟,但最終使用了直徑12厘米,因為這能裝下當時《第九交響曲》最長的錄音,富特文格勒1951年指揮的74分鐘版。然而也有說法稱事實並不是這么浪漫,容量的巧合只是牽強附會的理由。
在小說和電影《發條橙》中,該作品都處於重要地位,是主人公最喜愛的音樂作品之一。
冷戰期間德國分裂時,歡樂頌曾作為其奧運會聯合隊的隊歌。
1972年,歡樂頌的音樂(無歌詞)被採用為當時的歐洲共同體(現歐盟)之歌,1985年則成為歐盟盟歌
科索沃獨立後亦將歡樂頌作為其國歌。
歡樂頌也曾被改編為羅得西亞的國歌。
中國基督教協會出版的《讚美詩新編》第18首《快樂崇拜歌》也以此曲為歌譜。
日本美術片《新世紀福音戰士》多次出現該歌曲。

綜合症

所謂的第九交響曲綜合症是從我們偉大的貝多芬開始的,1827年他寫完了舉世聞名的第9部交響樂後就去世了,留下尚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在貝多芬之前,莫扎特寫了41部交響曲,海頓則有104部,但他老走後就留下了一道過不去的坎,很多古典音樂家都沒能邁過去。比較著名的有舒伯特馬勒德沃夏克
舒伯特,弗郎茨· 彼得(Franz Peter Schubert),他曾前往醫院看望病中的貝多芬。而後在1828年,無獨有偶的是舒伯特在寫完了他的《第9交響曲》後也去世了,離貝多芬辭世只有一年之隔。
時隔50年後,就在大家快要遺忘這個詛咒的時候,奧地利作曲家安東·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 也倒在他的《第9交響樂》前。
從此以後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們開始變得小心謹慎,企圖使用各種小小的花招來瞞過死神的眼睛。捷克作曲家安東尼·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別有用心的將他的第9交響曲命名為“第5號”(也有資料表明其實是當時只有五首被發表,因此當時被稱作第五號,其他手稿後來被發現,才有了今天第九號的編號)。然而他還是沒活多久,於1904年就斷氣了--當然還是在他完成第十部交響曲之前。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及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 Gustav Mahler 很擔心這個詛咒在自己身上應驗,於是狡猾的給自己的第9部交響樂取名為“大地之歌”,但第十部還沒完成他也死了,那是在1911年。人類妄想用這些小把戲與死神玩捉迷藏,結果都輸給了死神那雙無情又尖銳的眼睛,本來嘛,不然怎么叫死“神”呢!
此外,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 Alfred Schnittke, 俄羅斯作曲家。一生創作了九部交響曲,六部大協奏曲,四部小提琴協奏曲,兩部大提琴協奏曲和其他一些室內樂、芭蕾和聲樂作品和四部歌劇。他在1998年去世時,也留下了還沒完成的第10交響曲
包括瑞典作曲家,科特·艾特博格 Kurt Atterberg;著名美國作曲家,羅傑·塞欣斯 Roger Sessions;以及埃貢·威勒斯Egon Wellesz奧地利作曲家和音樂學家,被譽為拜占庭音樂的權威;英國作曲家 沃恩威廉斯· 拉爾夫 Vaughan Williams, Ralph 二十世紀前半期英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以及管風琴演奏者。和前不久剛剛過世的馬爾科姆·阿諾德爵士 Sir Malcolm Arnold, 這位被稱為是繼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沃恩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之後,最偉大的英國作曲家,也是直到21世紀仍然健在的古典音樂界的一尊活化石,不管他們生平創作了多少其他形式的作品,但對於交響曲來說,統統最多只有9部。
俄羅斯作曲家亞歷山大·康士坦欽諾維奇·葛拉祖諾夫(Alexande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1910年,他在創作了第9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後,直到後來去世的26年裡都沒有能完成這部交響曲。
唯有芬蘭作曲家讓·西貝柳斯 Jean Sibelius 看起來比較認命,他1924年完成了第8部交響樂之後,就金盆洗手不再寫交響樂了。這樣,他一直活到了92歲才進了天堂,也算是作曲家裡面的老壽星了。
逃過一劫的作曲家似乎只有蘇聯作曲家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士塔高維奇。1953年,蕭士塔高維奇寫完他的第九交響曲,正準備等死時,史達林卻死了,於是他馬上奮筆又寫了六部交響曲,後來於1975年辭世。

作曲家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揮家。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被也被尊稱為樂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