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宦官時代

第三次宦官時代

第三次宦官時代是柏楊中國人史綱》中的一個章節,敘述十五、十六世紀的明朝宦官干預朝政。

基本介紹

  • 書名:第三次宦官時代
  • 作者柏楊
  • 類別:歷史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出處中國人史綱
宦官的禁制,打破禁制,宦官學習機會,宦官權力發展,宦官時代結束,

宦官的禁制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權,實行極權專制體制,洪武十三年罷相,集君權、相權於一身,朱元璋在位時,平均每天要批閱一百五十件奏章,裁決四百種案件,又設立「內閣」,長駐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辦公。大學士的職責和現在的秘書相同(也就是總統府秘書長),即幫助皇帝處理信件,奏章,分析案情,代寫文稿,把自己的意見上呈皇帝,他們有宰相的工作量,但沒有宰相的實權。大學士簽注的意見皇帝會不會採納,大學士並不知道,他們和皇帝之間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他們的意見要靠宦官來轉達,這些奏章稱為“票擬”,這樣宦官就有干政的機會,例如張居正馮保的關係一樣。另一方面,朱元璋也明白宦官干政事態嚴重,他曾立鐵牌「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更嚴禁宦官識字,以防其舞文弄墨。但這樣的局面卻被朱棣輕易的打破。

打破禁制

建文帝踐位時,御中官日嚴,下詔「出外稍不法,許有司械聞」,燕師朱棣起兵時,宦官多逃入其軍。靖難之役後,朱棣奪得皇位,得助於宦官,“以為忠於己,而狗兒輩復以軍功得幸,即位後遂多所委任”,在他掌權之後,開始重用宦官,例如派遣鄭和侯顯王景弘等率船隊七下西洋,宣揚國威。又設東廠特務機構,交由宦官主持,“令嬖暱者提督之”,“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許多朝臣為一己之權益,往往結納宦官,來排除異己。宦官之氣焰日益囂張。

宦官學習機會

明宣宗時又設「內書堂」,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從此宦官可以讀書識字、舞文弄墨,“曉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司禮監又取得「批紅」之權,可代理皇帝批奏章,“後來嗣主之怠荒,即人主不與政,惟有秉筆太監與政矣”。不過由於明朝宦官可以受到正式教育,所以他們的知識和道德水平,整體上比第一、二次宦官時代的宦官高。皇帝也仗重官宦官處理政事的能力,與士大夫集團對抗,這也與第一、二次宦官時期,宦官只以親近皇帝得以掌權又不一樣。

宦官權力發展

第三次宦官時代,由司禮監太監王振揭開序幕,1435年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司禮太監王振帶著他遊戲,控制錦衣衛,正統七年(1442年)毀去宮門所鑄太祖禁內臣預政之鐵碑,又勸英宗御駕親征,最後發生了「土木之變」。
影視作品中的魏忠賢影視作品中的魏忠賢
明憲宗時設西廠,由宦官統領,自此明朝宦官之權勢無以復加。明朝第十四任帝朱翊鈞在位時,最後的三十年只在金鑾殿亮過一次相。大學士數十年見不到皇帝,不能向皇帝面呈“票擬”,所有的“票擬”都要仰仗宦官轉達,宦官的權力遂日形膨脹。魏忠賢專權是明朝宦官為患最烈的時期,皇帝整天忙著木工,沒時間批閱公文,這給了魏忠賢很好發輝的舞台,當時政府高級官員和士大夫階層,公然爭先向宦官賣身投靠,甚至建立生祠
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國子監生陸萬齡上書,稱魏忠賢可與孔子相提並論,因為“孔子作《春秋》,忠賢作《要典》。孔子誅少正卯,而忠賢誅東林”。其後,魏忠賢生祠“幾遍天下”,“每一祠之費,多者數十萬,少者數萬”,且“剝民財,侵公帑,伐樹木無算”黃運泰造生祠迎塑像時,“五拜三稽首”,“率文武將吏列班階下,拜稽首如初”。魏忠賢更嚴酷打壓復社東林黨

宦官時代結束

宦官時代的結束,隨著而來的,是王朝的覆亡。明思宗的時代,宦官人數有十萬人之眾,雖然清除了閹黨,但明朝內憂外患,積重難返,挽救不了明朝的江山,李自成在北京時“下令盡逐內監,無老幼貴賤,即以其杖驅之,皆號泣徒跣,破面流血而去”。《國榷》甲申年四月戊午朔,述“(李自成軍)盡驅內官出城,毋再入。凡數百人,各大棍逐之。初城守時,內官坐城上,士卒作白楊木棍,塗以朱,至是即以驅閹人,都人稱快。”第三次宦官時代始於1435年王振當權,終於1644年明朝覆亡前夕,歷時209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