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布魯克納 E大調第七交響曲
- 外文名稱:BRUCKNER Symphony No.7 in E major
- 編曲:布魯克納
- 音樂風格:交響樂
作者簡介
作品分析
第一個樂章是一個中庸的快板。樂章的一開頭猶如清晨的煙霧漸漸升騰瀰漫,很有《羅恩格林》序曲的意境,第一樂章便在這種安詳與柔和中展開,木管的縹緲與弦樂聲部的輕柔反覆最終匯聚成一股不斷升華的主題,並在管樂的雄壯威嚴的號角中將樂章帶入一種寬廣坦蕩的氣氛,而在木管聲部的再次獨奏後,樂曲似乎進入了一種神秘肅穆的境界,銅管聲部莊嚴的令人略感不祥的感召後,樂曲又恢復了先前的平靜,而這種看似平和的氣氛下卻孕育著盪氣迴腸的激情,經過幾次迴旋往復之後,樂曲進入又回到了剛剛開始的那個安詳的主題,而這一次卻在弦樂營造出來的不斷上升的氛圍下升華並超脫,最終猶如日出雲層般的絢爛輝煌。
第二樂章是這部交響曲最著名的樂章,不僅僅因為這個柔板竟然長達23分鐘,而是因為無論從感染力還是這個樂章在以後引來的非議都促使它成為音樂史上最著名的柔板之一。
布魯克納創作這部樂曲時,剛好得到華格納去世的訊息,而且作曲家還在其中運用了華格納大號的著名樂段,所以這一樂章被認為是為華格納所創作的輓歌。樂曲莊嚴而緩慢,表達哀愁但並不傷感,卻有感恩贊的崇高,並將弦樂的顫音發揮到極致。這篇升華的樂章之中,時而插有溫暖抒情的旋律,也許寄託了對美好往事的懷念。旋律擊罄於耳邊,卻迴蕩在心間,耳所聞,心所思,情所動,如何令人不淚顏。樂曲升華到極致,如夕陽般輝煌,此後又靜謐安詳,如秋葉般悽美滄桑。和理查·施特勞斯的《死與淨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卻又多了一分龐然大氣。
第三樂章是一個很快的諧謔曲,銅管樂主導下的主題激情飛揚,有如滔滔江水,勢不可擋,有如對不平命運的反抗。中間的部分卻緩慢而柔和,似乎是對第一樂章的回應。終樂章是一個不太快,但是很激動的快板。小提琴輕盈跳躍的前奏引來了一個博大的主題。銅管樂令人緊張而陰暗的命運主題打斷了這種安詳,而後便是悲愴的反擊主題。這一過程反覆出現,而每次雄壯莊嚴的主題過後都緊緊跟隨著高潔如聖詠的弦樂主題及其變形。最後樂章又回到了開始那個蠢蠢欲動的主題,並升華到無比宏偉的氣勢,宛如天國般壯觀,仿佛是對死亡的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