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十種曲

笠翁十種曲

《笠翁十種曲》是李漁創作的喜劇集,因附有版畫,在書史上別有盛名。

基本介紹

  • 書名:笠翁十種曲
  • 作者:李漁
  • 類別:喜劇集
簡介,內容,特點,作者,意義,

簡介

笠翁十種曲
中國古代戲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不乏女性。對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是劇作家反映社會生活、演繹故事情節、熔鑄作品主題。強化藝術效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戲曲作品思想價值的大小、藝術品位的高低、觀眾接受的多少,也往往取決於劇作家對女性形象塑造的圓缺和刻畫力度的深淺。

內容

《笠翁十種曲》是李漁創作的喜劇集,包括《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憐香伴》、《風箏誤》、《慎鸞交》、《凰求鳳》、《巧團圓》、《玉搔頭》、《意中緣》。劇作情節曲折,語言淺近易懂,在士大夫以及民間均頗受歡迎。也因雜有大量庸俗的惡諢而遭人詬病。其中的《憐香伴》是一部女同性戀題材的作品,在文學史上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笠翁十種曲》因附有版畫,在書史上別有盛名,《中國美術全集》版畫卷收錄並加稱譽。此本每種劇作前均冠序言、目錄、繡像,全部圖像七十二幅,完好無缺。

特點

清初著名戲曲家李漁的《笠翁十種曲》長期活躍在戲曲舞台上,受到廣大評論家的讚賞以及市民百姓的喜好,原因毋庸置疑是多方面的。但是,以個性解放思想為軸心,以衝擊封建禮教為旨趣。以藝術創新思維為突破。以揶揄、調侃、漫畫為技巧,遵循戲曲搬演的客觀規律,塑造具有時代精神因子、合乎人情物理本色的女性形象,不失為其中重要的原由之一。 但是它的格調不高,表現出媚俗的傾向,但作為明清間的一種戲曲流派,也代表了一種以娛樂為宗旨的文學傾向,在劇作中綜合運用了誤會、巧合、錯認、弄巧成拙、弄假成真等多種喜劇手法,為喜劇的創作和喜劇理論的發展提供了經驗材料。

作者

李漁(1610-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為李漁,字笠鴻,號笠翁,別署覺世稗官、笠道人、隨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浙江蘭溪夏李村人。既是清代著名的劇作家和戲劇理論家,又是一個傑出的小說家和美學家。李漁自幼聰穎,少壯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擅長古文詞,旁及雜藝,尤以小說、戲曲並擅。一生著述豐富,戲曲有《笠翁十種曲》,詩文雜著合編為《笠翁一家言全集》,其中《閒情偶寄》的《詞曲》、《演習》等部是重要的戲曲論著。小說方面,有白話短篇小說<無聲戲>和《十二樓》,還有長篇小說《合錦回文傳》、《肉蒲團》等。他還批閱《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為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藝術天才。
李漁的作品因為雅俗共賞,通俗易懂,故遍行於坊間,不少作品還被翻譯後流入日本及歐洲國家。從1651至1668年,李漁在流寓杭州、南京等地期間創作了《憐香伴》、《風箏誤》、《比目魚》、《凰求鳳》等大量劇本。他把《風箏誤》等十個劇本合稱《笠翁十種曲》出版發行,此書一經問世,便洛陽紙貴,搶購一空,並被當時的戲劇界推為“所制詞曲,為本朝(清朝)第一”。

意義

《十種曲》的問世,扭轉了在李漁之前戲曲創作上重“曲”輕“劇”,重填詞輕賓白的風氣。為了加強舞台演出效果,李漁十分重視賓白創作和運用,他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重視賓白的劇作家,也是賓白創作成就最高的劇作家。他主張“填詞之設,專為登場”,“傳奇不比文章,文章做與讀書人看,故不怪其深,戲文做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看,又與不讀書之婦女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十種曲》的題材全是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而且喜劇色彩十分濃郁,這是李漁傳奇最突出的地方。他說:“傳奇原為消愁設,費盡枝頭歌一闕;何事將錢買哭聲,反會變喜成悲咽。唯我填詞不賣愁,一夫不笑是吾憂;舉世盡成彌勒佛,度人禿筆始堪投。”李漁是中國戲劇史上第一個、也是惟一專門從事喜劇創作的作家,被後人推為“世界喜劇大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