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六逸

竹溪六逸

竹溪六逸,是開元年間隱居於竹溪的六位名士合稱。開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東魯,與山東名士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在泰安府徂徠山下的竹溪隱居,世人皆稱他們為“竹溪六逸”。他們在此縱酒酣歌,嘯傲泉石,舉杯邀月,詩思駘蕩,後來李白《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中曾有“昨宵夢裡還,雲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對這段隱居生活的深情回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溪六逸
  • 代表作品: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
  • 時間:開元二十五年
  • 位置:山西南麓的乳山
歷史人物,名稱來源,作品,同名石刻,同名國畫,

歷史人物

名稱來源

六逸同隱的竹溪,位於徂徠山西南麓的乳山腳下,金代明昌年間泰安人安升卿在徂徠題刻中有“訪竹溪六逸於乳山”之語。這裡峰巒突起,一川縈迴,林木棉蒙,鳳尾森森。山前有一竹岩,石紋如深雕竹葉片片。攀上竹岩,可見到安升卿所書“竹溪佳境”四個大字,自此沿溪而行,但見溪水淙淙,逶迤西注,芳草葳蕤,雜樹生花。這裡便是六逸堂故址所在。“迄今人去已千載,流風餘韻猶宛然”。而今的竹溪,雖已無復唐代碧玉千竿的勝境,但清流依舊,山月無恙,猶使人時時追懷太白詩仙的遺韻。
世人仰慕他們,儘管總是覺得有些狂妄而不可狎近。他們有著隱士與逸民的心理特徵,性之所至,高風絕塵。他們寄情于山水林泉,桀驁不馴,放曠不羈,柴門蓬戶,蘭蕙參差,妙辯玄宗,尤精莊老,那是一種悠然自在的文化態度,更是一種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

作品

《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
李白
獵客張兔罝,不能掛龍虎。
所以青雲人,高歌在岩戶。
韓生信英彥,裴子含清真。
孔侯復秀出,俱與雲霞親。
峻節凌遠松,同衾臥盤石。
斧冰漱寒泉,三子同二屐。
時時或乘興,往往雲無心。
出山揖牧伯,長嘯輕衣簪。
時宵夢裡還,雲拜竹溪月。
今晨魯東門,帳飲與君別。
雪崖滑去馬,蘿逕迷歸人。
相思苦菸草,歷亂無冬春。

同名石刻

作者:徐瑋
作者利用壽山石豐富的顏色,用高浮雕、鏤空雕、圓雕,精雕細鏤,刻劃景石、竹、人物、亭台樓閣,表現六逸做詩、品榮、行吟。構思中講究立體感與空間感,層次清楚、內涵豐富、辦求意境生動自然,刻劃人物性格,掌握特定環境情節,注重於感情表露,細緻地刻劃竹竹林外境,白雲裊裊,流水潺潺,以襯托六逸悠閒于山林之間的愉悅心境。

同名國畫

作者:張大千
大千先生作於己卯(1939年),時年41歲,正是他居住青城山期間,多有閒暇,遊目騁懷,筆墨有所寄寓。此作無疑是張大千的一張代表作,它有很好的收藏記錄。這張畫,是他的傾力之作,在畫面上,除了必須出現的“六逸”之外,還有一個侍硯童子,一共七個人。比起經常可見的一兩個人物的畫作來,此作要複雜得多,花費力氣要大得多,因為畫面上的這些人物要分別交代清楚,而且周圍環境、竹林背景、溪水映帶,均需有所關聯,相互照應,一團和氣。
此作雖然仍然是張大千自己的路數,但取法頗高,這在畫中的題字中可見端倪。所謂“擬李伯時復勾法”,李伯時,即北宋畫家李公麟(1049-1106),號龍眠居士,好古博學,法書名畫一覽便悟前賢用筆之意,作書於規矩中見飄逸,有晉人風度,而尤能書畫相通。善畫人物與馬,能分別狀貌,具體而微,用筆洗鍊,神采煥發。蘇軾稱讚他說:“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李伯時發展了“白描”畫法,創造出“掃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