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建村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35年,屬東莞縣第四區觀瀾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觀瀾鄉;1958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觀瀾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觀瀾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觀瀾區福民鄉;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觀瀾鎮;2004年,屬觀瀾街道茜坑社區;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觀瀾街道茜坑社區;2015年,屬龍華新區福城街道茜坑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甘蔗、地瓜、木薯、蔬菜、按樹、黃竹及養魚。現村集體主要經營廠房出租、房屋租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366人,其中男性160人,女性206人;80歲以上9人,最年長者96歲(男);實際在村人口346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5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65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5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村民主要為鄧姓。因始祖鄧金從香港新界萊洞村遷入立村。《竹村鄧氏家譜》,鄧偉國於2002年纂修。鄧氏傳統家訓,於清代制定,出自香港錦田鄧氏師儉堂家譜。
地方方言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
廣府民居,現存16座。鄧禔家祠,始建於清朝,重修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占地面積250平方米,已不作宗祠使用。歷史上有泰和古墟。
地方習俗
每年清明節、重陽節村民均有祭祖活動;家有新添男丁的宗親,於次年的正月十五或農曆五月初五舉行開燈儀式。
傳統技藝
村中有傳統竹織技藝,把竹子砍回來之後,根據自己的需要把竹子剝成竹篾,然後編織成竹籃、魚簍、簸箕、雞籠、竹籮、谷圍等生活用具。
本地美食
特色傳統食品有炒米餅、煎堆、粽子、茶果、松糕、雞屎藤粄、油角等。
公共設施
瀋海高速G15線、省道S359線觀瀾大道、翠幽路經過該村。1965年通電話,1970年通電,1993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5年通自來水,2001年通網際網路。該村有博文私立學校,9個年級,42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2300人,教職工125人。有博文私立幼稚園,在園幼兒200人,教職工35人。有竹村西區露天籃球場、觀瀾河人工濕地公園、竹村西區街心公園、老人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