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山縣農業志
- 作者:竹山縣農業局
- 語言:中文
- 出版時間:1999年06月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朱道炳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竹山縣農業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針,遵循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如實記述晚清、民國、新中國時期竹山農業發展史實。二、本志兼具行業志和部門志的雙重特徵,以竹山縣種植業以土管種植業的行政、事業單位為記述主體。
作品目錄
封面
《竹山縣農業志》編纂人員
題詞
十堰市政協副主席、原竹山縣委書記饒禎明題詞
中共竹山縣委書記劉雪榮題詞
原竹山縣農業局副局長,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鄖陽地區農委主任高丹樵題詞
享受國家津貼高級農藝師,原鄖陽地區農業局長易發棟題詞
圖片
竹山縣行政區劃圖
1991年3年3月,省農業廳廳長鄧道坤(前右)來竹山視察.
1996年,副省長韓南鵬(中)在竹山地膜水稻現場會上。
省農業廳副廳長張緒根(右一)在竹山檢查油菜制種工作。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張端品(二排右六)和竹山農業戰線部分老同事合影。
中共鄖陽地委書記曾憲武(前中)在竹山縣委書記張天生(前右)陪同下視察鄉鎮農技站(1991年)。
湖北省農業廳總農藝師王銀元(左)、竹山縣書記何世學在竹山地膜水稻現場會上(1996年)。
省農業廳糧油處長高廣金來竹調查研究(1998年)。
十堰市科委主任肖先銓(右)、縣長劉雪榮在竹山縣地膜水稻科技鑑定會上(1997年)
1、十堰市農業局長沈康榮(右)在縣農業局長楊壽國陪同下到田間調查(1997)。
2、縣委副書記朱習榮(中牽皮尺者)向鄉鎮幹部講解作物栽培規範。
3、縣委副書記毛昌喜(前右一)在全縣農業工作會議上。
4、副縣長沈明龍(前中)檢查農村能源建設。
1、地膜油菜示範田。
2、塑膠大棚栽培。
3、小麥預留行套種蒼谷是全縣普遍的套種形式。
4、玉米良種培育。
5、玉米良種培育。
地膜覆蓋栽培水稻是九十年代由農技人員探索出的新技術。
地膜覆蓋種植玉米為高山區作物兩熟提供了保證。
地膜覆蓋與一般作水稻比較。
化肥深施新技術。
點燃希望。圖為農民正點燃家裡的沼氣燈。
引種成功的巴西陸稻豐收在望。
地膜栽植旱稻成功為農民調整旱作結構找到了新途徑。
涇渭分明。圖為大田裡地膜水稻與平作水稻比較。
農業局楊壽國、副局長指導農民種植地膜洋芋
高級農藝師殷嘲義在田間調查小麥生長情況。
省管專家羅顯樹在水稻試驗田裡。
市管專家馬龍學(右)與農技人員一同進行科技攻關。
農投人員在小麥大田考察。
市、縣農業局領導深入油菜田間考察。
農技人員在進行小麥田間測產。
高級農藝師鐃志農(右一)在考察麥苞套作情況。
成功了圖為縣農業局長暢壽國在農戶新建的沼氣池
讓我看看。縣農委主任王冶國下鄉途中察看農民育的黃豆苗.
聆聽。圖為農民朋友正在接受農技人員的施肥方法指導。
欣慰。縣農業局副局比李富榮任碩果纍纍的桔園中小憩.
這長勢真不錯。
農民的兒子。
何懼苦和累,圖為農技人員在為種子包農,
親近泥土,他們笑的多歡!
水稻地膜覆蓋技術已為廣大農民掌握。
溫室栽培在山區普遍推行。
農田大面積防病治蟲。
高山區地膜覆蓋種植農作物是耕作制度的重大改革,被稱作“白色革命”。
這秧苗育的夠標準
“這是我老把式”掌握的新技術。
“我們播種希望”圖為高山農家妹予在種植地膜苞谷
“這資料就是金鑰匙”
當代愚公譜新篇,圖為改河治地工程。
示範山里風景異。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圖為節 水灌溉設施。
竹山縣農業局長揚壽國在湖北省抗災救災表彰會上領獎(1995年)
竹山首創的地膜水稻找培技術在省內推廣。
油菜制種項目鑑定會在竹山召開。
技興農的顯著業績引來八方來賓參觀學習
1、特產植物園內的噴灌工程
2、圈國特產場中生長的荼李與臍橙。
3、蜜桔豐收在望。
1、國營聖水茶場茶園。
2、聖水茶享譽湖北。圖為十堰市民踴躍購買聖水茶葉。
3、聖水茶在各種評比中多次獲獎
4、色、香、味、形、裝皆佳的聖水茶葉。
文明春風勁,農業局機關院內花團錦簇。
座落在高山之巔的幽營竹山縣聖水茶場。
“我們在田疇中間成家立業”圖為東川農科所瞰
“這就是我們的家”圖為(芢)麻果園場場部
黨的正確領導是事業成功的保證。圖為農業局第一屆黨代會會場。
打開山門、積極開展對外合作。圖為竹山農業局局長楊壽國(二排右二)與參加國際糧農組織培訓班的各地代表留影。
老幹部們聚集一堂,共商興農大計。
對黨,對人民負責。圖為參加農業執法培訓班的同意合影。
1、耕耘春天的沃土
2、收穫在金秋。
3、大地詩行。
目錄
序一
序二
凡例
大事記
第一篇 晚清民國時期農業
概述
第一章 晚清農業
第一節 物種資源
第二節 生產條件
第三節 賦稅制度
第四節 人民生活
第二章 民國時期農業
第一節 農業生產概況
第二節 生產條件與習俗
第三節 捐稅負擔
第四節 農業實業建設
第五節 人民生活
第二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竹山農業
概述
第三章 自然地理
第一節 位置、地形、地貌
第二節 河流道路
第三節 農業氣象
第四章 土壤
第一節 土壤分類和分布
第二節 土壤肥力狀況
第三節 土壤資源質量綜合評價
第五章 農業生產基本條件
第一節 耕地
第二節 勞力
第三節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第四節 耕畜
第五節 農具與農業機械
第六節 化肥
第六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病、蟲、鳥、獸災害
第二節 水、旱、風、雹、凍災害
第七章 農業區劃
第一節 區劃的目的和基本內容
第二節 種植業分區論述
第三節 區劃成果套用
第八章 機構沿革
第一節 縣級農業機構變更
第二節 局機關內設機構
第三節 農業事業基層單位
第四節 國營農、特場(廠)
第五節 幹部隊伍建設
第九章 黨、群組織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組織
第二節 共青團組織
第三節 工會組織
第四節 農學會組織
第五節 婦女聯合會組織
第六節 老齡委員會組織
第十章 農業事業費與農業機構固定資產
第一節 農業事業費投入
第二節 農業機構固定資產
第十一章 農業耕作制度改革
第一節 冬閒改冬種
第二節 苞谷毀茬改靠茬
第三節 預留行套種
第四節 推廣雙季稻
第五節 旱地兩熟改三熟
第十二章 農作物栽培技術改進
第一節 水稻栽培
第二節 小麥栽培
第三節 玉米栽培
第四節 薯類作物
第五節 經濟作物栽培
第十三章 種子工作
第一節 老品種與品種普查
第二節 種子工作進展
第三節 主要農作物種子更新
第四節 新品種選育
第五節 良種繁育
第十四章 土壤肥料建設
第一節 積造與使用農家肥
第二節 推行養地措施
第三節 改進施肥技術
第四節 生物肥料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推廣使用
第五節 土壤普查
第六節 土壤肥力監測及化肥質量鑑定
第十五章 植物保護
第一節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
第二節 農田雜草除治
第三節 農作物病蟲害預測報
第四節 植物檢疫
第五節 農藥及藥械使用
第十六章 特產生產
第一節 特產物種資源
第二節 特產良種引進
第三節 特產栽培新技術
第四節 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
第五節 桑樹栽培與養蠶管理
第六節 果樹栽培與果品加工
第七節 蔬菜栽培與收藏
第八節 藥材栽培與加工
第十七章 農村能源建設
第一節 農村能源狀況
第二節 能源工作簡況
第十八章 農業科學試驗與農技推廣
第一節 樣板示範
第二節 對比試驗
第三節 四級農科網
第四節 農業氣象觀測
第五節 農技隊伍培訓
第六節 農業廣播學校
第七節 農民科技教育
第八節 農業展覽
第九節 編印農技資料
第十九章 人物
第一節 饒志農傳
第二節 宋學郊傳
第二十章 農業系統先進單位和個人
第一節 先進單位和個人(表)
第二節 集體所有制受獎單位和個人
第三節 歷屆農業勞動模範
第二十一章 文獻輯存
第一節 農業科技論文
第二節 農業幹部詩文錄
第三節 援外日記選
第四節 典型工作總結
第二十二章 雜記
第一節 農諺
第二節 農村俗語
第三節 農村習俗
《竹山縣農業志》編輯始末
著作權頁